高层次人才
2010-04-29施一公
施一公
中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能是人才。这里说的人才,不是普通的人才,而是高层次的世界级人才,那些在本研究领域、本行业具有战略眼光的高端领军人才。
今年4月17、18日两天我应邀参加了哈佛大学中国问题研讨会(Harvard China Review)。我参加了两个议题的讨论,其中一个议题是: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几乎所有与会者都一致认为: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科学技术。于是,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中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这个议题一共安排了四位代表发言。第一位发言人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他从资本的角度出发分析论证,中国未来科技的发展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如果没有资金,科技很难腾飞。有理有据,我十分赞同。
第二位发言人是来自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的著名律师。他精辟地论述了健全法制对科技发展的保障作用。如果不能有效打击盗版,不能保证专利发明人、技术拥有入的合法权利,创新的科技是很难持续发展的,更不可能引领世界。的确,法律不健全,科技是很难起来的,我同意。
第三位发言人是政府官员,重庆市委副秘书长,他以具体数字为事实依据,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语言幽默,讲述了政府对科技的强大的宏观调控功能,非常精彩。我很认可:一个国家健康的发展和美好的明天,包括创新科技的未来,如果没有明智的政府决策,根本不可能实现。
前面提到的三点,资金、法律、政府,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中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难道是资金、法律和政府吗?在我看来,尽管这三者必不可少,但它们同时也是世界上许许多多其他国家共同拥有的基础,并非中国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我认为,中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也只能是人才。特别想强调一下,我这里说的人才,不是普通的人才,而是高层次的世界级人才,那些在本研究领域、本行业具有战略眼光的高端领军人才。这里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以钱学森、郭永怀、钱三强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才创造的“两弹一星”的奇迹。如果没有这些高端人才,那么中国在尖端技术、乃至国家安全方面该会蒙受多大的损失!当然,我也能联想到当时的中国在资金、法律和政府这三方面的状况。可见,高层次人才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中国人才形势严峻
根据中国科协2007年发布的《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我国的科技人才总数已达4246万之多,超过美国的4200万居世界第一。非常遗憾的是,我国是人才大国,但远非人才强国。高端人才在我国相当匮乏,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差距巨大。在我所熟悉的生命科学领域,如果以影响世界的重大科学发现和高水平文章为标准,中国的高端人才及创新能力很可能只有美国的5%或更少。从熟悉中国的华裔专家朋友那里了解到,许多其他领域的地位也与生命科学相差无几。这种状况显然无法支持中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无法保障中国的长远利益。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层面上意识到这种危机,才可能理解为什么钱学森先生临终前还一直放心不下中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问题。
中国的科技人才现状与中国足球颇有几分相似之处。我们拥有庞大的足球运动群体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但我们仍然停留在希望冲出亚洲的水平上,参加世界杯的比赛是我们多年奋斗的目标。2002年终于冲出亚洲,却铩羽而归,三场小组比赛全部告负,一球未进。
在当今中国,各级政府致力于经济发展。但是,在努力促进GDP增长,追求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的时候,常常会忽略高端人才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作用,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很难在短期内成为某些领导的政绩工程。
中国发展很快,充满希望。但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极其复杂的挑战和极大的困难。我们国家总体来说还处在一个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下,我们的亲人朋友父老乡亲在尽力工作的同时还承受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带来的健康危害。中国以现在的模式发展下去必然会遇到一个瓶颈,这个瓶颈其实已经悄然到来,今后5年、10年、乃至20年会愈加明显,将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相当大的冲击。如何将我们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污染、高技术、智力密集型?靠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在此,我强烈呼吁:从政府层面到社会各阶层,包括各级领导和普通老百姓,现在是应该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严峻的人才问题的时候了!
高层次人才的领军作用
许多人对高端人才的理解颇有误区,把项目人才与高层次人才混为一谈。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的教育科技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项目人才,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这些项目人才往往只在狭小的本专业项目上有独到见解,可以解决具体问题甚至集体攻关,但他们不是在较大的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型人才,不是大师级的高层次人才。我们过去及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过多偏重于培养这些项目人才,缺乏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过多偏重于具体项目中实用问题的解决,缺乏对基础及应用科学的前沿研究。这样下来,也就很难培养出高层次人才。尤其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培养方式对学生、乃至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影响至深。
举一个我的研究领域内的例子,很多青年学生立志将来从事创新制药研究,于是在硕士、博士毕业后立即加盟药厂或跨国制药公司,以为这样才能成为高端制药人才。其实,事实远非如此,这些学生往往发展成了项目人才。Merck公司的研发总裁叫Peter Kim,直接从麻省理工生物系的著名教授成为领导一万多人研发团队的总裁;Amgen公司的研发总裁Roger Perlmutter受聘前是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著名生物学教授;Novartis公司的研发总裁Mark Fishman上任前则是哈佛医学院的著名教授,等等,数不胜数。高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大学的优秀教授,往往既可以从事最前沿的基础或虚用科学的研究,也可以担当最重要的技术总监、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什么?因为这些高端人才站得高、看得远,可以掌管全局。相比之下,国内非常重视项目人才,往往把青年人培养成专攻一面的项目人才。可惜!这些项目人才尽管在狭小的本专业项目上还算优秀,但他们没有把握全局的能力,一旦离开本专业项目就不能担当重任。原则上,项目人才很难成为高层次人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现在是中国下决心真正重视高层次人才的时候了。政府应该在政策制定、实施,包括人才发挥能力的保障等方面多做一些工作,不可为平衡而不改革,不能为和谐而不进取。我也衷心希望全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一些政策、做法,多一些理解,多一点支持。
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高层次人才,中国的前途取决于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