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及其在水资源支撑粮食安全中的作用
2010-04-28窦以松
窦以松
(中国水科院标准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038)
1 标准及标准化
1.1 标准及标准化的科学定义
GB/T 20000.1—2002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GB/T 20000.1—2002对标准化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条款的活动。”
上述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
1.2 标准化的重要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搞不搞标准化,标准化活动充分不充分,效果相差很大。
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标准化活动不充分,使工业效率损失40%;前几年曾对2000多个企业和研究设计院进行了一次调查,结论是:花在制定标准方面的投资,每1美元可以收到50美元的效益。
在德国,2001年标准化投入为7.7亿欧元,产生的效益为160亿欧元。其国民经济增长的1/3是由标准化创造的,标准经济的效果相当于生产总值1%。德国DIN EN14175《实验室排气装置》标准,每年就节约7750万欧元。
英国标准学会 (BSI)秘书处1980年4月报道,英国标准对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一半左右起作用。
在日本,标准化为日本国铁路节约的资金是标准化工作费用的10倍。日本标准化经济评价成果表明:一项新技术如形成国际标准,能产生300亿~1000亿日元的经济效益。
在法国,为标准化工作投资1法郎,可获得5~10法郎的经济效益。
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基本建设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国家每年用于基本建设投资,约相当于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3,而其中大部分又用于各类工程建设,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工程建设中推行标准化,成了国家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其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工程质量。
(2)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3)提高劳动生产率。
(4)加快建设速度。
(5)节约原材料。
(6)降低工程成本。
(7)保证安全生产。
(8)控制环境污染。
(9)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10)使工程建设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等。
在新的时期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3)有利于实现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态安全。
(4)有利于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和经济结构调整。
(5)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参与国际竞争。
2 标准化改革、发展新形势
2.1 三大战略的提出
全国科技工作会议2002年1月9日在京召开,我国科技工作将实施三大战略。
(1)人才战略。
(2)专利战略。
(3)技术标准战略——尽快建立我国技术标准体系。
与此同时,实施12个重大科技专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安全与电子政务及电子金融、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电动汽车、高速磁悬浮列车、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主要农产品深加工、奶业发展、食品安全、节水农业、水污染处理、重要技术标准。
2.2 国家 “十五”重点科技专项
2002年9月29日,科技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专家论证,启动国家 “十五”重点科技专项 “中国标准发展战略及体系建设”。
经过三年顺利完成,提出了中国标准发展战略:
(1)转型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
(2)协调发展战略——标准制定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
(3)国际突破战略——加大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力度。
2.3 启动国家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
2007年4月25日,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明确四大工程,包括:
(1)国际标准重点突破工程。
(2)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标准推进工程。
(3)基础性公益类技术标准创新工程。
(4)公共安全技术标准提升工程。
首批启动十一个课题,其中与水利行业有关的有:环境污染物排放关键技术标准研制,重要基础性技术标准研制,国家应急标准体系与关键应急技术标准的研究,资源节约关键技术标准研制等。目标是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270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30~40项,建立信息系统及数据库8个。
2.4 “三化”战略的提出 (刘平均,2008年4月21日)
(1)技术专利化。
(2)专利标准化。
(3)标准全球化。
2.5 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制定 (共15部分,其中包括水利工程部分,有2001年版、2004年修订版)。
(2)全文强制的工程建设标准编制 (试点)—— 《住宅建筑规范》 (GB 50368—2005),目前正在编制的还有给排水、城市轨道交通等规范。
2.6 工程建设标准化近期四大课题
(1)工程建设标准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及作用研究。
(2)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研究。
(3)工程建设标准经济学理论问题研究。
(4)工程建设协会标准的研究。
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中地位大大提升。在2008年10月16日结束的第31届ISO大会上,我国正式成为ISO常任理事国。这是我国自1978年加入ISO以来首次进入ISO高层的常任席位(其他常任理事国还有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它标志着我国标准化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提前12年实现了我们的目标。
(1)这一喜讯标志着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核心议事层获得了充分的话语权,标志着我国标准化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党和国家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在国家质检总局 《关于我国正式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常任理事国》的报告上批示:“要以 ‘入常'为契机,全面提高国家标准化工作水平。当前要尽快制定 《国家技术标准战略纲要》,有关部门要给予支持。”王岐山副总理批示:“‘入常'来之不易,反映了我国标准化工作的进步和实力,借此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加强此项工作。标准化生产服务均有利于我国发展的质量、结构、效益以至安全,要全力推进,唯此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亦能 ‘保常'”。
我们要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树立 “三个观念”,重点抓好 “四项工作”,在 “五个方面”狠下工夫。
“三个观念”:服务的观念、科学的观念和法制的观念。
“四项工作”:加快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修订步伐;抓紧制定 《国家技术标准战略发展纲要》;全面推进国家标准化体系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五个方面”:调结构、保质量、提速度、争效益、强管理。
3 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和保障措施
3.1 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
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粮食消费需求继续刚性增长;另一方面,资源环境 (土地和水)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增强;再者,气候的变化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使得我国粮食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强调,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证体系。
从世界范围来看,有些地方,例如非洲肯尼亚今年粮食缺口将达到1300万袋,超过总需求量的1/3;乌干达有300万人面临粮食短缺;在刚果(金),因常年战乱导致的粮食减产和农业设施破坏情况更是难以估量。
非洲有53个国家,面积约3020万km2,占全世界总面积的20%,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3%,根据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2009年5月报告预计,2009年非洲约500万人死于与饥饿有关的各种疾病,有近2亿人长期营养不良,占非洲总人口的20%。
又据联合国统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现在的68亿增加到91亿,这意味着需要养活的人口总数将增加近1/3,粮农组织表示到 2050年时,要为数量更多、城市化程度更高和更为富裕的人口提供有保证的粮食供应,全球粮食总产量必须提高70%,谷物的年产量需要从目前的21亿t增至约30亿 t。
3.2 粮食安全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支援世界贫困地区人民生活,国家非常重视,各个部门和社会十分关注。
(1)国家将采取两大措施。
1)制定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其主要目标:
a.稳定粮食播种面积,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
b.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自给,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400亿公斤以上。
c.保持合理的粮食储备水平。
d.建立健全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
2)印发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
主要目标: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增产途径包括6个。其中第一个就是改善灌溉条件、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产出能力。
任务落实:将全国粮食生产区划分为核心区、非生产区产粮大县、后备区和其他地区等四类地区。
a.粮食生产核心区是从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选出的680个粮食生产大县 (市、区、场),功能定位是提高商品粮调出能力 (如湖南省)。
b.非生产区的产粮大县是从11个非粮食主产省 (区)选出的120个粮食生产大县,功能定位是提高区域自给能力。
c.后备区是吉林等省区的部分适宜地区,功能定位是加强粮食战略储备。
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建设任务和产粮指标。
(2)部门和社会关注。
1)水利部等单位2009年10月25日主持召开了题为 “大力推进农业节水,保障国家安全”的《中国农业节水与国家粮食安全高级论坛》。
2)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等单位于2009年10月29~30日召开了 《现代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暨黄淮海现代农业发展高峰论坛》。
3)中国农科院、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于2009年11月16日所庆期间召开 《中国农业水资源支撑粮食安全前沿学术论坛》。
4 标准化与粮食安全
如何实现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 《新增1000亿斤粮食的规划(2009~2020年)》?其关键在于保证耕地18亿亩这条红线和水资源的充分供给能力。
如何保障水资源的充分供给能力?就是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利部最近上报国务院办公室的 《关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即将发布,会签单位有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等。
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在水资源管理中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即:水利技术标准体系中的水资源分体系和农村用水分体系 (节约用水)。这两个分体系已纳入2008年11月 18日,水利部发布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中。上述标准包括已颁、在编、拟编三部分。
(1)水资源分体系中已颁标准有4类 (综合、规划、安全评价、监测预测),共15项,见表1。
表1 水资源分体系中已颁标准
(2)农村水利分体系 (节约用水)中的已颁标准有6类 (综合、规划、设计、质量验收、运行维护、材料试验),共18项,见表2。
(3)水资源分体系标准的作用 [以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试行)》为例]。自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工作4年来,执行本导则,经流域机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查通过的论证报告共有2000多份,全国累计完成审查的水资源论证报告超过6000份,涉及水利、水电、化工等十多个主要行业。实现的节水效益:一般项目减少取水10%~20%,有些项目减少50%。
(4)农村水利分体系 (节约用水)标准的作用。近10年来,严格执行上述标准,在实现中央投资345亿元的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方面,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168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343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由改造前的0.49提高到0.52,年新增105亿m3,节水能力新增92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
表2 农村水利分体系(节约用水)中已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