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辩证关系与理论自觉
2010-04-28田旭明沈其新彭莉
田旭明,沈其新,彭莉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沙410082)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辩证关系与理论自觉
田旭明,沈其新,彭莉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沙41008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命题,将“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并列纳入马克思主义实践形式和发展形态的范畴,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在当代中国,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就必须回到马克思,“以马解马”;立足现实,以中解马;扬弃传统,依托民族文化;深入群众,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自觉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命题,并将“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相并列。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认识。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的光芒,就必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要在当代中国获得恰当的民族时代表述,树立具有时代气息的“问题意识”,就必须时代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通过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并付诸实践,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达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目的,这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深入地了解并自觉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本文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本质、辩证关系以及理论自觉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求教于学界前辈与同仁。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本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已经成为中国场域特色和当代时域气息的鲜亮话语。然而,其理论本质并没有相应的“大众化”,因此,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内在机制之前必须首先对它们的理论本质作一阐述。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并对其作了精辟的阐述。他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109在这里,毛泽东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具体实践,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把它当作抽象的教条到处套用;二是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置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并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三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民族化,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中国的作风和气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的过程,使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具有中国民族的特征和实践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打破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枷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活学活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证明,这些科学理论成为强大的理论武器,使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正如胡锦涛所强调的那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294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应然和实然之取。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同时代特征、时代主题和日新月异的国内外实践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理论品格。科学的理论,需要不断发展;唯有不断发展的理论,才称得上科学。早在1872年,马克思就认为,《共产党宣言》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指出,他们自己的理论不是死记硬背的教条,不是任意套用的公式,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因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284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就必须重视时代问题,“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4]1453毛泽东在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时就特别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1]109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力了。”[1]281要“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5]270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当代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6]291-292为了进一步表明马克思主义要紧扣时代脉搏,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7]173以上这些话语都充分表明了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品质,是马克思主义获得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2]295这明确表达了马克思主义要紧扣时代脉搏才能获得强大生命力。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命题,将其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之一。这表明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认识实现了新的突破,实现了时代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科学定位。
当代中国正处在异常深刻的社会大变革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当代中国改革攻坚面临着深层次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产生新矛盾新课题。如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民主与权威的统一、法治与德治的统一、稳定与活力的统一等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研究回答,许多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解疑释惑,党的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解决。这既对我们的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孕育着理论的突破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改革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个理论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而这一切“新问题”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318-319这表明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道路上,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两层含义:一是通俗化;二是现实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也不是“鉴赏的文物”和“考古学对象”,它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大众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发挥认识世界和改造的作用,否则,就会容易陷入庸俗化和形式化的陷阱。
在当代中国,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当代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多重价值效应。只有不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在人民大众中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并转化为人民大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顺利发展并最终取得胜利。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当前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能动效应,就必须让它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当前,在全党上下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也可以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侧重点不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过程和价值指向性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侧重于民族性,时代化侧重于时代性,大众化侧重于最广泛的人民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侧重于民族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气息,并用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相互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为一,并不断产生出真切表现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的民族文化形式。“这些民族文化形式都是在核心层面会通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资源,并成功实现互渗互动、内在交融后所产生的一种极具当代价值的文化新视域,表明它是一种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公共思想平台,是在多元互补、公共商谈基础上所形成的深度对话和重叠共识。”[8]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才使它的本真精神作为普遍的的原则全面贯彻于中华民族“精神自我”的构建过程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和灵魂。
第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侧重于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特征、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引领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上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其抓住了“时代精神”,并以“时代精神”为基本的问题意识与旨归。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的标志,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创新。无论是什么理论,只要其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就会获得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一种文化自觉。如果不能把握“时代精神”,回应“时代问题”,解决“时代焦虑”,马克思主义不仅会在中国大地上失去话语权,而且也会由于其“时代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日益干瘪而萎缩,从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场域中“自我放逐”。
第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侧重于最广泛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性到具体化、由学术性到通俗化、由少数领袖人物的理念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绝不是无主体的理论自行运作,其理论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立场,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毋庸置疑的根本前提与理论归宿。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与现实成果的不断自我扬弃的过程,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身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不断自觉与践履的过程。而这一切都围绕着一个更为深层次的价值问题——价值主体原则的凸现与实现而展开的。质言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概括为一个命题:“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旨”。以人为本,始终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对物化景观的批判、对异化逻辑的超越所要建立的新型社会形态,本质上是为了解放人,是为了人的存在与发展,即为了解决最广大人民的生活自由这一根本问题”。[9]按照这样的理论逻辑与价值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无论按照什么方法、遵循什么理论构造原则,也无论创造出什么样精致的理论体系,检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为根本的价值尺度,最终的原则就是看能否真正解决“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问题。如果不是以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其理论的根本价值依据,那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变得毫无意义。一言蔽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相关教育手段,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和理解,从而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虽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使我们党能在时代潮流中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才使广大人民群众有科学的理论可以学习、掌握和运用。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首先就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实践,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也必将不断向前推进。
第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纽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要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就必须借助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纽带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得出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是极其深奥的理论体系,社会阶层中的精英分子容易接受,但普通群众全部理解却比较困难。但如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放入“时代问题”里面进行阐释,与“时代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容易被广大普通群众所掌握。因为“时代问题”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普通群众都能深切感受到。因此,借助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个纽带,就能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目的。马克思曾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0]9这说明理论只有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大众相结合,为大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也有一个大众化的问题。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能动效应,真正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物质力量。此外,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了大众化,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汲取更多的智慧和经验,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新的内容。
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两个总体性的概念,它们都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大众化是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过程中,大众化也在进行。因为中国化和时代化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不仅需要人民群众来掌握,转化为物质力量,还要由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来检验其真理性。此外,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如果不及时进行大众化,就无法获得人民群众的强大认同。人民群众中间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与先进理念,一旦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同,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就难以从人民群众中间汲取新的营养,其生命力就会很脆弱。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自觉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我们党总结中外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着眼于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新论断。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必须有清醒的理论自觉意识,否则就会使这些使命陷入倒退的历史尴尬局面。
第一,回到马克思,“以马解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如何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回到马克思,获得更多的马克思本真精神,挖掘更多的鲜为人知的马克思著述和思想。当前,学术界对“回到马克思”的研究可谓大放异彩,不仅从原意、原本的角度进行实证性、考证性的文本学解读,而且从历史流变的宏观大视域出发进行正本清源、博古通今式的历史性诠释。这些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我们认为,要回到马克思,真正探求马克思的本真精神,应该主张“以马解马”。按照王东教授的观点,“以马解马”就是通过马克思本人文本、还原独特语境、结合人生道路、多重历史背景、追溯理论来源、把握来龙去脉、抓住理论起点、结合整个体系、观照内在逻辑和忠于精神实质十个方面来解读马克思。这超越了以往“以苏解马”、“以西解马”的模式,具有典型的科学性、实用性。坚持回到马克思,“以马解马”,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才能彻底释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才能获得更多的理论来源和支撑。
第二,立足现实,“以中解马”。立足于具体实践、时代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核心内涵。掌握理论,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正目的。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不仅要“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精神,还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关怀和时代发展,让马克思主义走入当代中国。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以中解马”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来解读马克思。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它本身就与马克思主义存在一致性。将马克思主义放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解读,将会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特色。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时代主题是人民群众思想进步的反映,是人民群众共有的财富。马克思主义的许多思想具有现代性的超越特征,蕴含着许多对今天有意义的东西。站在中国时代主题角度,我们才能看到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科学理性、人道主义深切关怀、批判意识和“改变世界”的基本主张。回到现实,坚持“以中解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将获得更多的时代关怀和创新的实践源泉,这无疑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第三,扬弃传统,依托民族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不仅要植根于中国的具体实践、时代问题,还要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先进文化形态,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就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明对话。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许多思想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相通之处,如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蓝图的思想与“大同”思想;马克思历史唯物论中的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理论与“民为国本”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使马克思主义批判地吸收、改造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气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时代主题的反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研究和探讨,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题中之义。再次,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会使广大人民群众更易于也更乐于接受、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第四,深入群众,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始终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强调的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299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虽然在侧重点上有不同,但是坚持以人为本是它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发展,就必须回到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具体来说,就是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始终关注民生,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来。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1]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8]朱荣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思想自我“的重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9]杨楹.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空间与实质[J].学术研究,2008,(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A81
A
1002-7408(2010)04-0004-04
田旭明(1984-),男,安徽潜山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沈其新(1950-),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凝聚力;彭莉(1967-),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