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起点谋求大发展——访德州市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主任魏洪斌
2010-04-26张洪芹李志伟
本刊记者 张洪芹 特约通讯员 李志伟
魏洪斌主任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编者按:地处鲁西北平原的德州,是山东省的粮仓,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2009年,德州全市小麦、玉米两季单产合计1061.4公斤,实现了“夏粮过千斤、亩均吨粮市”的目标,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吨粮市”称号的地级城市。作为农业的装备基础,近年来德州市农机化的跨越式发展,为全市粮食实现连年丰产丰收和发展现代农业、品质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德州市农机办也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粮食生产先进集体一等奖,主要负责人记二等功。同时,德州市的农机补贴、跨区作业、农机安全、农机推广、信息宣传、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等各项农机化重点工作也不断迈出新步伐。近日,本刊记者就德州市的农机化发展采访了该市农机办主任魏洪斌。
记者:德州市是农业大市,也是农机大市,近年来,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农民的购机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请介绍一下德州市农机补贴工作情况。
魏:为了将有限的补贴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把补贴工作做成民心工程,我们在前期及早准备、中期严格把关、后期加强服务,保证了购机政策的顺利实施。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在每年的农机补贴工作准备阶段,我们都根据省农机办、省财政厅的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会同市财政局制定本市的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思路、工作程序和工作责任,及时召开全市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各县市区也都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组织,做到职责明晰,责任到人。为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宣传上,我们力求能用的方式一个不漏,能抓的机会一个不放,展开了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短信、横幅等全方位、全天候的宣传攻势,使购机补贴政策和流程家喻户晓,保证了整个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有效有序开展。二是规范程序,严肃纪律。农机补贴资金量大,社会影响面广,各界关注度高,工作中出一点差错都会造成严重影响。为将这项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我市农机部门在各个流程严格贯彻执行相关制度,规范工作流程,严肃工作纪律,并公布了监督、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保证了补贴实施工作的公开、公正、阳光、透明,得到了省办领导的认可和农民朋友的好评。三是以农为本,优质服务。农机补贴的最终目的不是补出去,而是用起来,让补贴机具真正发挥作用。我们按照省办要求,结合农机发展方向和本地实际,将补贴重点放在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设施农业机械、白蛾防控机械等潜力大、符合本地作业市场需求的品种上,不仅有效提高了机手收益,而且有力推动了全市现代农业和品质农业的发展。
记者:德州市素有“九达天衢”的美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使德州在农机跨区作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农机跨区作业开展较早、影响较大的成功典型,请您介绍一下德州跨区作业方面的经验。
魏:我市组织农机跨区作业到今年已是第14个年头。十几年来,农机跨区作业经历了由试点起步到全面推广再到辉煌发展的过程,作业规模、作业效益、作业范围不断拓展,连年突破。在今年的三夏跨区作业中,我市参加跨区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达到6842台,其中出省作业的2803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机手们经过南下、市内、省内及北上三个阶段,共完成跨区作业面积411.6万亩,实现作业总收入超过2亿元,参加出省作业的机械,单机收入平均4万元。在经济效益大丰收的同时,全市三夏农机跨区作业队也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全心全意为农户服务,守合同、重信誉、服务优、质量高,叫响了“德州明星作业队”服务品牌,而且大大提高了农机化事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记者:近年来,德州市的玉米机收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连续取得跨越式发展,请谈谈这方面的推动措施。
魏:我市农机部门始终把发展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为主线,从提高农民认识水平入手,通过加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依托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力推动了该项工作的发展。2009年,市办被省农机办评为全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先进单位和全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先进单位。
在玉米机收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农机补贴的政策引导作用,大力提高玉米收获机械保有量,到去年底,全市玉米联合收获机已达4353台,今年上半年,又增加了1181台。在今年第二批农机补贴中,玉米收获机械继续是重点,预计下半年全市玉米收获机械保有量还会有较大幅度增加。在机具数量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各级农机部门以效益为驱动力,全力提高本地农民对玉米机收的接受程度,努力开拓三秋玉米机收跨区作业市场,以效益促进推广,用推广保证效益,取得了良好效果。2009年底,全市玉米机收率比上年猛增19.9个百分点,提升到54.1%,一举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小麦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是近年来农机部门的重点工作。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是依托示范基地,通过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力度,加大宣传攻势来促进新技术的推广。一是坚持行政推动,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发展规划,集中资金,重点安排,优先扶持保护性耕作机械;二是完善耕作体系。在全市大力推行两个“一条龙”作业模式,绝不在核心技术上搞变通;三是坚持示范带动。以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种粮大户为基础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四是强化宣传培训。推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进村、入户、上炕头”,让农民了解技术原理,看到节本增效事实;五是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积极主动和农业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研究保护性耕作中的农艺技术,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推广更符合本地实际。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在介绍前面几项工作的时候,都提到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作为近年来农机工作的重点,请您介绍一下德州市目前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魏: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将一个区域内的机具、人力、技术等资源有效整合,机具种类全、服务范围广、维修保养成本低、融资能力强,能更好地满足大规模农业生产的需求,是农机服务业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在全市农机部门大力扶持和农民机手的积极参与下,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迅猛。到今年上半年,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由去年的两家发展到121家,入社社员2503户,拥有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各类机械6838台,总资产1.4亿多元。计划到今年年底,实现全市合作社总数150家,平均每个乡镇一家的发展目标。目前,这些农机合作社在三夏、三秋生产,跨区作业、农机维修等社会化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在农机化高速发展的同时,有一项工作日益引起各级农机部门的高度重视,这就是农机安全生产。作为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德州市是如何稳定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的?
魏:一直以来,我们都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依法监理”的理念,坚持把农机安全生产作为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把农机“三率”水平作为评价各地农机工作的重要指标。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以“平安农机”建设为抓手,将专项整治与日常查纠相结合,下大力气狠抓重点地段、重要农时的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形势长期保持稳定,事故率控制在0.8‰以下,未发生重特大农机安全生产事故,保证了全市农机化安全发展。
记者:德州市近几年的农机化宣传工作也开展的有声有色,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魏: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是农机化工作重要内容,对内来说是决策依据,对外来说是窗口形象。首先,市办把信息宣传作为“一把手工作”来抓,在多次会议上不断强调其重要性,并将信息宣传工作情况作为年终考核各县市区农机化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切实提高了各级的重视程度。在队伍和装备建设方面,采取全力保障、不断完善的方法。各级农机部门克服人员不足、资金短缺的困难,抽调优秀人员进入信息宣传队伍,基本保证了每县均有专职信息宣传人员。各地还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信息员的培训,全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为信息宣传配备了专用计算机等必要设备,保证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制度建设方面,采取分解细化任务,明确奖惩的方法。为建立信息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各地纷纷出台了农机化信息宣传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了人员、设备标准,将全年任务数字化,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大大提高了信息员的积极性。通过强化宣传基础建设,使信息宣传工作在全省的位次提升了一个大台阶,从2006年的全省倒数第四位提升到2009年的全省第三位,受到了省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山东农机化》杂志发行量也连年大幅度攀升,2009年被授予全省农机化宣传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