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收获机的研制与推广
2010-04-26张明杰李修春凌东兴
张明杰 李修春 凌东兴
目前,国内薯类机械化收获机具大都属于大中型规模,配套动力大(配套动力≥13.2kW),作业范围大多是农场式种植形式,大面积粗放型作业,而山东省大多是平原、山区、丘陵等地形,再加上我国农业体制是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地块比较小,规模较大的薯类机械收获机难以推广,因此,种植收获都是靠人畜力生产方式,生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制约了薯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国外进口薯类收获机具价格昂贵,服务维修困难,从经济角度来说,超出了农户的能力范围。针对山东省地形、种植特点和需求,研制和推广配套动力为手扶拖拉机的小型马铃薯收获机,不论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说,还是从耕种和推广方面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临沂市地处沂蒙山区,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800mm左右,土壤多为棕壤和褐土,所以适合薯类种植,需要大量的薯类收获机械。
马铃薯收获机的研制
该小型马铃薯收获机以6-8kW手扶拖拉机为动力,主要由变速箱、传动链、挖掘铲、传送带、机架等部分组成。作业时,手扶拖拉机牵引收获机前进,带动挖掘铲将马铃薯和土层一起铲起,经过传送履带将马铃薯和大部分泥土分离,马铃薯继续向后传送,泥土通过栅格条状传动带空隙抖漏到地面上。分离完成后,马铃薯被直接铺放到地面上,经人工捡拾即可完成收获。
1.机架的设计。机架为板式结构,整体强度高,外形尺寸小,重量轻,便于与手扶拖拉机的配合使用。适应地块能力强。该机具结构简便紧凑,外形尺寸小,重量轻,机动性好,能适应山地和丘陵地的马铃薯收获。
2.与手扶拖拉机的配套连接,采用与旋耕机配套连接的基本形式,解决了连接处加工工艺问题。一家一户即可安装使用,便于推广。
3.动力输出和传递系统。通过齿轮变向传动,经传动链条直接带动输送传动带运行,达到了土壤和马铃薯通过运动状态分离并向后传送的基本动作,以完成马铃薯收获的农艺要求。
4.挖掘铲的结构形式为马鞍式。铲形为凸面三角形挖掘铲,要求铲型小,且入土角度小于26°,既能碎土、疏散土壤,又能根据不同土质调整入土角度,减少土壤阻力,使选择手扶拖拉机作为配套动力进行作业成为可能。
5.输送带的设计。输送带采用栅格式结构,传送起升角度为19°,由锻打成型的φ10圆钢铆合于输送带上,田间试验过程中,发现输送带的明薯率不够高,泥土在输送带上堆积比较严重。为此,我们将输送带节距由45mm加大到52mm。传动输送稳定,实现马铃薯与泥土的分离,并起到输送马铃薯的作用,且不伤及马铃薯,降低马铃薯的伤损率。
6.设置圆弧形调节板。由于手扶拖拉机的悬挂系统不能升降,因此,在机架和挖掘铲连接处设计一个圆弧形调节板,通过扇形调节板调整挖掘铲入土角度和深度。
马铃薯收获机的参数如下:
外形尺寸:1000×700×550mm
整机净重:120kg
犁铲角度:18°~22°
最大挖掘深度:180mm
最终输出转速:420~450r/min
作业效率:0.8亩/小时
明薯率:≥99%
总损失率:≤2%
伤损率:≤10%
切断率:≤1%
配套动力:7kW小型手扶拖拉机
改进之处
为了能与手扶拖拉机配套使用,我们对现有的大型收获机做了大量改进和许多创新设计。缩短犁铲长度,由原先的220mm米改为150mm;加大筛子倾斜角,由原来的36°改为现在的44°;加大了筛条距离,由原先的45mm增加到52mm;犁铲入土角也由原先的不可调的25°减小到可调节的18°~22°;同时保证下挖深度180mm,避免漏收现象。在收获现场试验过程中,得到了现场农民的极大关注,对该机型的收获机给予了肯定和认可。该小型机动马铃薯收获机结构紧凑,机动灵活,便于操作,作业质量高,它的研制成功必将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好帮手,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