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儿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先驱——潘少川
2010-04-24
【编者按】潘少川,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26年 11月生于北京,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是我国小儿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先驱,毕生从事儿童骨科疾病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是国内儿童脊柱畸形的诊断和治疗及 Ilizarov技术包括肢体延长方面的专家。曾赴美国匹兹堡儿童医院和布法罗儿童医院、Dallas先进医学城考察和学术交流近两年。曾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副主编。现任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中华小儿外科学会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顾问。
2001年的冬天,在北京儿童医院骨科病房,到处洋溢着热闹喜庆的气氛。在镁光灯的闪耀下,在鲜花的簇拥中,在众人的掌声中,白发苍苍的潘少川教授在院领导的陪同下亲手揭开了“北京市小儿脊柱外科中心”的铜匾。同时也揭开了新中国小儿脊柱外科新的一页。此时的潘少川教授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北京市小儿脊柱外科中心的成立,实现了潘少川教授和同事们多年的夙愿。这也是对潘教授在小儿骨科领域近半个世纪辛勤耕耘的肯定和奖赏。
1951年,潘少川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并留校担任北大医院助教。1955年受组织上的重托,与我国著名的小儿外科专家张金哲教授一起创立了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专业。成为我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在小儿外科成立之后,潘教授又接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和挑战,那就是成立小儿骨科专业。1958年参加了天津方先之教授主办的全国骨科进修班。从此,潘教授就立志献身我国的小儿骨科事业,把自己的一生和我国的小儿骨科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并殚精竭虑,慷慨地贡献着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还是在老骥伏枥的令天;无论是在意气风发的创业之初,还是在黑白颠倒的文革年代,潘老始终如一、坚韧不拔,显示了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崇高境界和新中国小儿骨科医生的精湛医术。
2000年,金秋的北京以它最蔓丽的时节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也迎来了一位来自香港的客人,这是一位普通的中年妇女,带着刚刚 3岁的孩子。下了飞机,母女俩来不及欣赏北京迷人的秋色,径直来到北京儿童医院骨科,她要先看望 20年前的救命恩人——潘少川教授。移居香港 10多年了,始终没有见到潘教授,现在见了面,没有过多的言语,没有过分的客套,她只说了一句话:“潘大夫,这是我的女儿”。一个当年脊柱侧凸 80多度,经常患病,时常遭人白眼儿,承受着极大心理压力的少女,面对着多家大医院无人能治的失望,对生活几乎失去了信心。正是潘少川教授冒着巨大的风险,给她做了脊柱侧凸矫正手术。使她重新恢复了生活的勇气,获得了幸福的生活。而今她已经是 3岁孩子的妈妈,拥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
20年前,面对着许许多多希望救治的脊柱侧凸患儿焦急的眼神,潘教授感到了他 (她)们对生活、对幸福的渴望,也感到了生命之重。凭着医务工作者的良知,凭着一个小儿骨科医生的骨气和魄力。潘教授决定进军小儿脊柱外科领域。在当时,小儿脊柱外科在我国不仅是空白,更像是个禁区。
开展脊柱外科手术需要的器械设备多,对麻醉的要求特殊,对手术操作要求高,手术风险大,一旦失败,患儿将面临瘫痪的危险。国内没有先例可循,潘教授就直接向国外的同行学习。之后就进行大量的动物试验和尸体解剖。买不到的器械和设备,就和工程师一起研究、设计、制作和验证。不分昼夜,没有节假日。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潘少川教授带领着他的手术小组,包括助手、麻醉师、器械护士,于 1980年 5月成功地完成了国内第一例小儿脊柱侧凸矫正手术,在小儿脊柱外科领域迈出了勇敢和坚实的第一步。
从那时起到现在,北京儿童医院小儿骨科在潘少川教授的率领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紧张而又快乐的工作日,共完成了近 4000例的脊柱侧凸矫正手术,平均矫正率在 70%左右。完成的手术例数是空前的,矫正率达到了国外同行的水平,这 4000例手术凝聚了潘教授和同事们 20年的心血。
在小儿脊柱外科领域,潘老走在前面,在小儿骨科的其他领域,潘老也同样追踪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小儿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由于胫骨不能正常愈合、连接,身体缺少胫骨的支持,患儿只能用一条腿蹦着走,或者只能坐在轮椅上,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医学难题。1985年当潘少川教授获知前苏联科学家Ilizarov(伊利扎诺夫)发明的一项新技术可以治疗小儿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时,潘老立即着手学习、交流和引进。并在全国各地推广,现在经潘老治愈的患儿有的会跳探戈舞,有的甚至还能踢足球。
潘少川教授的辛勤劳动得到了患儿和家长的爱戴、同事们的尊敬和外国同行的敬佩。近 50年的从医生涯中潘教授得到的荣誉不计其数。1958年和 1977年被评为北京市卫生科技先进个人;1988年 12月卫生部授予他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至1998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小儿科学会主任委员;1990年至 1994年为北美小儿矫形外科学会 (PosNA)会员;1994年为亚洲小儿外科学会终生会员;1992年 10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荣誉;1993年 12月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多次获得北京市和卫生局科技进步奖;1999年获“二十世纪中国接骨学最高成就奖”,是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
潘教授对我国小儿骨科,尤其是小儿脊柱作出了重要贡献,靠的是他对患儿、对人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心和崇高使命感,敏锐的洞察力,精湛的手术技巧和深厚的医学功底。半个世纪以来,潘教授先后发表论文 80余篇,主持省级以上成果 8项。此外还主编了国内首部《小儿矫形外科学》、《小儿外科手术学》和《实用小儿骨科学》,并参加了其他 15部骨科、儿科学的部分章节的编写。他在八旬高龄后还主持全国有关专家共同编译了 6部小儿骨科专著,为我国小儿骨科增添了非常新颖而有用的教材。
潘少川教授不仅在学术上始终驰骋在最前沿,而且在处理医患关系上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显示了潘教授崇高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先交朋友,后开刀”这是潘老经常对弟子们说的一句话,话虽短,却是潘老一生从医生涯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在医患矛盾比较突出的今天,对年青一代处理好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曾经有一个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的患儿。由于疾病本身的特点以及医学知识对其认识的局限性,在北京儿童医院进行过 4次手术,但家长从未有过一句怨言。能有这样和谐的医患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从第一次做手术起,患儿及其家长就和潘老成为了好朋友。潘教授从生活上、心理上和治疗上处处为患儿和家长着想,使得医疗服务能够顺利进行。
在患儿家长的眼里,潘老是一名人民的好医生;在患儿眼里,他是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在外国同行眼里,他是一名了不起的中国医生;在同事们眼里,他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上级大夫;在弟子和学生们眼里。他是一名学识渊博、宽厚仁慈的长者。潘教授桃李满天下,现在,他培养的弟子们正在潘老的指导下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小儿骨科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