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
2010-04-24李艳彬杜贤兰
李艳彬,李 博,杜贤兰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2型糖尿病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流行趋势。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代谢紊乱,可导致广泛的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最近的一项随访期为 7年的人群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 80%死于心脑血管病,其心脑血管病死亡的相对危险是一般人群的3倍多[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测定为早期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客观指标[3],本研究观察了不同血糖控制情况的 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程度,旨在进一步研究血糖控制不良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 5月—2009年 5月在我院住院的 2型糖尿病患者共 116例,均符合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 62例,女 54例;年龄 38~76岁,平均 56.5岁;糖尿病病史 3~18年,平均 9年。患者均测量血压,计算体质指数 (BMI),检查空腹血糖 (FPG)、餐后 2 h血糖 (2 hPBG)、血清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等。排除了合并有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慢性肾炎、甲状腺疾病等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入组时即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常规、生化全项和尿常规检查,根据患者的诊疗经过及纳入研究时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将 116例患者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 (55例)和血糖控制不良组 (61例)。血糖控制良好指 FBG<7.2 mmol/L,2 hPBG<10.0 mmol/L,HbA1c<8%。为消除人为因素,在进行动脉硬化指标的检测前即行血糖控制程度的分类。血糖控制良好组与血糖控制不良组患者的基本情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1.2 动脉硬化程度的测定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情况,选择频率为 7.5 MHz。受检查者取卧位、颈后垫薄枕,依次探测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观察血管管径、血管壁、IMT及有无斑块形成。动脉超声检查由专人在单盲条件下完成。IMT指内膜内表面到中层外表面间距离 (mm)。将0.9 mm<IMT<1.3mm定义为颈动脉 IMT增厚,将 IMT≥1.3 mm定义为斑块形成,IMT增厚和(或)斑块形成判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按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分为两组:颈动脉硬化组和颈动脉正常组。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及评分以局部向管腔突出、IMT≥1.3 mm为标准:IMT<1.3 mm为 0分;IMT为 1.3~2.0mm,并且仅有一个斑块为 1分;IMT为 2.1~4.0 mm,且有多个斑块为 2分;IMT≥4.1mm,且有一个斑块为 3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脂及血压水平比较 血糖控制良好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及 TC、TG、低密度脂蛋白 (LDL)水平低于血糖控制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两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 (HDL)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2.2 两组患者颈动脉 IMT比较 血糖控制良好组颈动脉 IMT为 (1.01±0.13)mm,血糖控制不良组颈动脉 IMT为 (1.31±0.42)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04,P<0.05)。
2.3 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评分比较 两组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3.091,P<0.05,见表 3)。
2.4 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严重程度与 FPG、HbA1c的关系2型糖尿病患者 IMT与 FPG、HbA1c均呈正相关;粥样斑块评分与 FPG呈正相关,与 HbA1c无相关性 (见表 4)。
表 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wo groups
表 2 两组患者的血脂及血压水平比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lipid and blood pressure between two groups
表 2 两组患者的血脂及血压水平比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lipid and blood pressure between two groups
组别 例数 TC(mmol/L)TG(mmol/L)HDL(mmol/L)LDL(mmol/L)平均动脉压(mm Hg)血糖控制良好组55 4.39±0.16 1.77±0.17 1.27±0.09 2.19±0.09 98.1±3.5血糖控制不良组 61 4.61±0.16 1.88±0.08 1.30±0.07 3.30±0.14 108.3±4.6 t值-13.040 P值 <0.01 <0.01 0.055 <0.01 <0.01-7.215-4.829-1.940-50.356
表 3 两组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评分比较 (例)Tab le 3 Comparison of carotid plaque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表 4 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严重程度与 FPG及 HbA 1c的相关关系Tab le 4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verity ofatherosclerosisand the FPGand HbA1c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3 讨论
糖尿病是全身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常见并发症,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高,发病年龄低,病情进展快。糖尿病血管病变主要累及动脉内膜,动脉内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而斑块形成是动脉硬化的显著特征,可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4]。超声显像技术是近年来无创性诊断和评估血管壁病变的有效方法,是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5]。应用彩色超声测量大动脉 IMT是目前广为接受的一种动脉硬化程度的诊断方法[6-7],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理改变是累及大中动脉内膜,首先是 IMT增厚,内膜粗糙,逐渐形成斑块突入管腔。回声较弱、质地不均匀、结构松散的软斑容易发生出血、脱落,为不稳定的动脉斑块,其是脑梗死栓子的主要来源之一。
本研究应用彩色超声技术检测了 116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血管,分析了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并观察了血糖控制良好组与血糖控制不良组患者的血脂、平均动脉压水平,评价其与动脉硬化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血糖控制良好组的平均动脉血压及 TC、TG、LDL水平明显低于血糖控制不良组,这可能与血糖控制较满意的患者同时也可能较注重血压及血脂等的控制有关。高血糖在血脂代谢异常及血压升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血脂代谢异常和高血压又可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这进一步提示血糖控制对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有重要意义。另外,动脉硬化严重程度与糖尿病患者的 FPG、HbA1c水平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均提示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持续而有效的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患者治疗的首要措施,有助于改善糖尿病病情,降低糖尿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应及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以便尽早进行一级预防,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
1 马慧娟,宋风林,王世娟,等.2型糖尿病患者糖耐量正常的一级亲属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胰岛素敏感性的研究 [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6):1043.
2 MacMahon S,Peto R,Cutler J,et al.Blood pressure,stroke,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Part l,Prolonged differences in blood pressure: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studies corrected for the regression dilution bias[J].Lancet,1990,335(8692):765-774.
3 孙红岩,王禹,沈东,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相关性探讨 [J].疑难病杂志,2009,8(6):323.
4 胡建一,徐佩莲.超声检测颈动脉在心脑血管病变中的价值 [J].浙江预防医学,2003,15(11):70-72.
5 赵东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糖尿病颈总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 [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0):1766.
6 邹丽伟.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 [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7):525.
7 李桂平,李延兵,彭娜,等 .阿托伐他汀对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J].疑难病杂志,2009,8(6):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