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现代农业发展分析
2010-04-23张冬平
刘 旗,张冬平
(河南农业大学农业政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河南郑州 450002)
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的迅速稳定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即实现农业现代化.舒尔茨认为构成传统农业均衡状态的关键条件有 3项:首先是技术状况的稳定;其次是在不变的技术状况下所形成的稳定生产结构,即收入来源不变;第 3是在稳定的生产结构条件下所形成的稳定的要素投入和要素边际生产力.在这种状况下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并不能增加农业收入.因此,要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打破传统农业均衡的基础,其核心就是改变现有的技术状况,通过注入现代农业科技,促使农业结构发生变化,改变农业的收入来源,以此改变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生产力,刺激外部资金投向农业[1].由于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标准必然随之改变,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从而形成现代农业不断递进的结果.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持续采用现代农业科技的过程,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不仅体现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慢,还体现为现代农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农业现代化是对现代农业科技的追踪过程,科技发展中各阶段的延续长短,进程快慢和替换速度,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速度和进程阶段.当科技进步来临时,农业现代化进程面临新技术的选择,现代农业建设的内容随之发生变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将从一个新的起点重新开始,形成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层次递进,即第 1次农业现代化,第 2次农业现代化等等,不断向新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2].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层次递进,科技进步仅仅是必要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才是充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是个渐进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层次递进也是个逐渐演变的过程,第 1次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蕴含着第 2次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当第 1次农业现代化完成之时,第 2次农业现代化正在进行之中.由此可以推断:当第 2次农业现代化进程之时,同样蕴含着更新的农业现代化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现代化层次的提高,低层次的农业现代化内容将会被高层次农业现代化内容替代,并逐渐消失.
1 河南现代农业进程判断
最近几年河南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并不是中国第 1现代农业大省,河南区域内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状况存在差异,现代农业的进程和重点也不相同.按照第 1次农业现代化的指标计算[3],2007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为60.28.其中,最低的直辖市为 57.87,最高为 64.39,黄淮海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基本处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表1).
全省 18个市的农业表现为第 1次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具体体现在灌溉率较高、粮食单产水平较高、农业劳动力生产率高.但从第 2次现代农业建设的要素——设施农业比率分析,各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有的市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有的市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发展水平差距 100多倍(表 2).这表明第 2次现代农业的发展相对于第 1次现代农业,要求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建设环境.
表1 河南现代农业发展水平Table1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enan
表2 现代农业要素比较Table2 Compare with different element in modern agriculture
从横向比较和发展趋势上分析,河南农业现代化正处于第 1次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时期.由农业现代化进程理论可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但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第 1次农业现代化水平呈递减发展,当第 1次农业现代化进程速度转变为缓慢状态时,往往是第 2次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阶段.图 1表明,1990—2005年间上海的第 1次农业现代化进程已经开始递减并基本保持一定水平没有提高,河南省的第 1次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加速推进阶段,河南的第 1次农业现代化水平与上海相比,平均落后 10年.
图1 上海与河南第 1次农业现代化进程比较Fig.1 Comparison i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between Shanghai and Henan
上海的现代农业发展早于河南,目前第 1次农业现代化进程已经处于减缓阶段,但是其第 2次农业现代化进程正处于加速阶段.由于中国目前现有的统计指标还没有涉及第 2次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没有办法测定第 2次农业现代化进程状况,但是可以从第 2次农业现代化内容中的几个指标进行判断.例如,上海种植业的机耕率在 1994年以前一直是上升趋势,1994年以后便呈下降趋势,而且下降幅度迅速,与此相对应的第 2次农业现代化内容——种植业的温室率,在 1995年以后有了较大的发展,逐年呈递增发展势态(图 2),第 2次农业现代化进入加速推进阶段.
图2 上海第 1次农业现代化与第 2次农业现代化发展比较Fig.2 Comparison between the first time and second time i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Shanghai
2 河南农业现代化进程面临的问题
按照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较,首先是由于现代农业科技的采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不同的生产技术对相应的生产部门产生拉动效应,使得该部门生产出现新的增长点;其次由于生产技术进步的差异,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的收益,必然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投资结构,由过去低效益的投资结构转向高效益的投资结构;第三,在高效益投资结构的推动下,农业生产结构发生相应变化,打破了传统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生产模式和生产方式发生变化,随之生产组织以及生产经营形式也发生变化.这一过程就是2007年中央 1号文件提出的现代农业过程,即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形成新的农业产业体系,以现代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理念推进农业;最后,由于生产结构的改变、新的产业体系和相应的经营管理体系的形成,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均得以提高,这势必改变农民的收入结构,最终达到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4].根据这种现代农业的进程理论,不难看出,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普遍面临以下问题:
1)投入产出水平处于波动下降趋势.农户对农业生产的平均资金产出率近 20年来并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出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表 3).也就是说多年来农业生产没有出现突破性的技术进步,随着农业生产投入的增加,资源报酬递减将制约着农业发展.
表3 河南省平均投入产出水平Table3 The average level of inputoutput in Henan Province
2)农业内部投入产出水平的相对位次没有发生变化.多年来,无论农业生产各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如何变化,其投入产出的相对水平始终保持不变.即林业投入产出水平最高,农业次之,牧业最低.这种现象表明,农业科技发展受路径依赖的限制,现代农业推进过程中,并没有在农业内部出现突破性的进展.
3)农业生产投入结构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由于农业科技和农业组织形式没有出现实质性改变,在理性选择之下,农民的生产方式不可能出现变革,从而导致农业生产的投入结构长期以来没有出现较大改变,第 1产业的投入比例在 3次产业中约占25%左右.此外,在第 1产业内部,除畜牧业投资比例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改变略有提高之外,其他部门基本没有变化,如农业基本保持在16%左右(图 3).
图3 河南省农业生产现金支出结构Fig.3 Cash expenditur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4)农业生产结构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农业生产技术进步速度不快,农业生产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平衡关系,农业各部门之间的比较利益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结构的变化除了受科技进步影响之外,更主要的是受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畜牧业生产增加值的比例由 1990年的 16.6%,提高到 2007年的 33.2%,农业增加值比例由 77.3%,下降到60.3%.但从 2000年以来,农业结构基本没有发生改变(图 4).
从农业内部结构分析,粮食、棉花、油料和其他作物之间的比较利益长期以来变化不大,导致种植结构基本没有变化,2000年粮食的种植面积比例为66.7%,2007年为 67.2%,油料的比例为 11.3%变化为 10.6%,棉花从 5.9%略降到 5%,比例变化较大的是其他作物.即河南省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并没有发生改变(见图 5).
5)农民收入结构基本不变.近 10多年来,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以及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农民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农民来自农业的人均纯收入由 1990年的 933.34元,增加到 2007年的 1 580.56元,增加了 69.3%.但是,在农业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条件下,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结构由于生产结构的不变而未能没有发生改变,来自种植业的收入一直占 80%左右,农业收入增长仅仅依靠投入的增加以及市场价格的提高(图6).
3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综合上述分析,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应该从河南省的实际出发,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政府对现代农业建设仅仅起着引导和扶持的作用,不能替代农民进行现代农业建设.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类型应该由农民进行选择,投资主体和技术采用主体由农民完成.
2)规模经营方式的选择.中国是以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大规模的生产方式相比有着十分显著的特性.在人多地少的资源约束情况下,经营主体是一家一户的农民,农户的经营规模发展受到限制,小规模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将会长期保持下去.因此,如何在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一大特性,不能生搬硬套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模式,过分强调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应该着力研究小规模生产经营模式下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问题.
3)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现代农业发展是建立在农业比较利益提高的基础之上,同时,现代农业又是提高农业比较利益的重要手段.没有高效益的农业生产,就不可能形成现代农业建设的高速投入.农业生产效益和现代农业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而二者的核心问题是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新科技的采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利用农业科技进步改善农业投资效益,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结构.农业新科技的创新和推广主要是政府的职能,地方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创新,承担农业科技推广任务,以此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效益,提高采用农业科技的普遍性,提高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4)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由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生产缺乏规模,标准化生产难以实现,从而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解决农民的生产组织问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根据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最有效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可以说,培育和引导农民建立适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1] 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2):18-23.
[2] 张冬平.现代农业的层次递进性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5):272-275.
[3] 黄祖辉,林 坚,张冬平,等.农业现代化:理论、进程与途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7-27.
[4] 张冬平,鲁怀坤.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状况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3(6):67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