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创作的摄前思维研究

2010-04-22杜宏艳徐振华

文学与艺术 2010年1期
关键词:研究

杜宏艳 徐振华

【摘要】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有其创作的自身特点,我们在拍摄照片之前,应该进行怎样的思考、思考哪些内容?笔者在论文中能给我们做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证,并指出,一幅优秀摄影作品的出现,需要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内在修养成熟、经验丰富了,才能在偶然的机遇中爆发出必然的反应。

【关键词】摄影创作;摄影思维;研究

精良摄影作品的出现,并不取决于拍摄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拍摄之前。严肃的摄影家是不会轻易按动快门的,摄影者在按下快门之前,除了要对一些基本的摄影技术(摄影构图、曝光等)加以思考之外,还需要借助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某些方法,将客观事实、独特感受、新的思考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在作文、绘画之前,一般都要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在摄影创作中却不完全相同,在按动快门之前有其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

一、具有一双发现美的“摄影眼”

具有发现美的摄影眼,是指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能从似乎并没有什么的表面中透视出什么来;是指在飞速变化、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闪光点;是指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选准摄影对象;是指能发现一般人发现不了的场景气氛和构图,以及能观察到一般人观察不到景物的个性特征。也就是通过对景物的形态、结构、动态、色彩、光调、质地、空间及主体、陪体关系等外部特征的审视,由表及里发现有美学价值的题材和形式。

这是在按下快门前首先就需要解决的问题。

1.拍摄角度、位置的选择

摄影者应该善于用眼睛观察大自然,并把这种视觉感受转移到画面上,在拍摄之前,选择合适的角度、位置,在画面上生动、鲜明地表现出被摄物的形状、色彩、质感、立体感、动感和空间关系,使之符合人们的视觉规律,让观赏者取得满意的视觉效果,还要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典型,即寻求一个最佳的画面形式,以求最好地表现主题思想。

2. 特写的选择

在没有美的地方发现美。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摄影大师布列特·韦斯顿的《残破的蕉叶》就有一定的代表性,韦斯顿不肯放过一张破叶子,他仔细端详,并取局部拍成了照片。芭蕉叶饱经风吹雨打,再加上昆虫的咬嚼,已经是四分五裂、千疮百孔了,表现出一种惨不忍睹的悲剧美,好似在诉说人世间的苦难和艰辛。

在美好的景物中拍出美好的照片,需要有一定的功夫;但在一般认为没有美的地方挖掘出美,需要犀利的眼睛和更大的功夫,这就是具有摄影眼的发现特写的巨大作用。

3.光影的选择

光与影是摄影的基础,光影的语言在摄影中表现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被摄体的轮廓、形态、颜色、质感等等。

我们在拍摄照片时,既要善于发挥好的光线,又要学会利用不利于拍摄的光线,但更重要的是运用光影创作出新奇的摄影作品。我们要用摄影眼发现光线的种种奥秘,在平凡的世界中拍摄出新奇的、有创意的摄影作品。香港摄影家简庆福先生的摄影作品《影的陈列》,使用直射光投射到大镜子上然后反光照明的办法,把一对普通的羽毛球与其影子巧妙的表现在了画面上,拍出了新奇的摄影作品。

4.细节的选择

作品只有总体的倾向和常规场景是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发现并运用细节才能真正入木三分的刻画人物,才能打动读者的心。“一个好的细节相当于一个成功的形象”(前苏联,康-怕乌斯托夫斯基);“艺术的真正高大的难关,就是对个别事物的掌握”(德国,哥德)。

照片《村里当“官”的》(张建国摄)摄影师就是注意观察细节,才发现了那只夹香烟的耳朵,拍摄下了主题人物自以为是的架势。只有深入生活,具有了一双发现美并能抓住美的摄影眼,才能准确地按下快门,捕获最有价值的细节。

二、具有创作灵感

灵感是指大脑处于创作兴奋状态时一种特殊思维现象,这时它能将不连贯的信息联系起来,达到顿悟。有人将它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并列,认为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思维形式。科学家钱学森特别看重灵感思维,他认为在科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中,灵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灵感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基础上的顿悟,人们常用“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形容它的出现。从形式上看它是突如其来、偶然发现、稍纵即逝的,事实上它可能早就存在于艺术家的潜意识中,存在于他长期的信息积累之中,由于联想或想象偶然触发而已。

1. 感觉、直觉

摄影较之其他艺术,更注重直觉感受与直观形象。因此,如何将自己的感觉准确地进行综合、传导、再现,这就成为了按下快门之前就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有的摄影师拍了一幅好照片,他确说不出来为什么要这样拍摄,这其实并不奇怪。当摄影师凭直觉,综合其它因素按下快门时,自己并不是很清楚到底是为什么,有时可能仅仅是一种智慧之光的照耀,有时可能只是经验之锤的敲击,有时也可能仅仅是当时的一种感觉,总之,一按快门,是有很多拍摄之前思维、技巧,创作者的直觉非常重要。

2.审美激动

艺术品最终需要打动观众和读者,给人以审美享受,这需要作者在创作起步时,就应发现和感知到令自己产生审美激动(创作冲动)的表现对象。自己不感动,怎么来打动别人呢?法国摄影家卡·布列松说过:“摄影是多么困难,可它又是多么容易……假如没有激情,没有震动,如果你没有什么感觉,就没有好效果”。

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摄影家们决不会无动于衷,他们会拥抱生活,赞美人生,讴歌社会,把生活的真、善、美表现出来。袁毅平正是拥有了这种审美激动,天安门广场,触景生情,才创作出了代表作《东方红》。

3.想象

想象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活动。它的基本趋向是对观察或记忆的表象进行改造,在头脑中塑造客观存在中不具有的新形象和新境界。这里既包括虚构人物、杜撰情节进行全方位创造,也还可以只在境界升华上做文章。

美国风光摄影巨匠安·亚当斯认为:想象就是在未正式拍摄之前,先在自己的脑海中对所要拍摄的物体有意识的形成一个最后得到的影像。这就是说,在创作的时候,不但要接触被摄体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洞察被摄体所能表现的潜在影像。“想象”的目的,在于对被摄体进行接触之初,就开始考虑这些控制对最后所要得到的影像表现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想象”的第一步,就是要从影像的角度来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必须对眼前的事物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它的意义、本质、形态、纹理和各色调值的相互关系。

我国著名摄影记者贺延光,他的摄影作品《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就是摄前想象、创新拍摄的典范,为了拍好这张照片,贺延光事先考虑了3天。他想好拍摄方案是:第一,必须拍全身照。两党恩恩怨怨这么多年,今天手往一块儿伸,步子往一块儿迈,这一伸手、一迈步,非常重要;第二,不拍握到手的镜头。

三、具有快速思维、瞬间判断的能力

摄影是瞬间艺术,就是思维、判断、构想都实现于一瞬间。摄影创作中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同时又是异常紧张的。在一分一秒之间,短暂的蓄积,猛烈的冲撞加上热烈的联想,进行交汇,最后完成。这些都是快速思维、瞬间判断能力的体现。

按动快门的瞬间,就像是运动员听到枪响一样,必须准确且有力,否则,美好瞬间便会稍纵即逝。摄影创作时常会碰到这种难得的机遇:“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失去机会便会后悔终生,再也没办法找到那个关键的一瞬间了。以拍肖像著名的加拿大摄影家约瑟夫·卡休,他的作品《丘吉尔》就是快速思维,瞬间判断的代表作。为了把丘吉尔英国首相的特点表现出来,卡休把照相机安好,找好焦点、光圈和速度之后,他出其不意的夺下丘吉尔的雪茄烟,突如其来的抢夺,触怒了丘吉尔,脸上产生怒气两眼向相机怒视,同时一手叉腰,一手拄着拐杖,卡休立即按下了快门。

总之,摄影创作的摄前思维需要厚积薄发。无论是需要具有一双发现美的摄影眼,还是需要具有准确灵敏的感觉、需要快速思维、瞬间判断的能力,这都与厚积薄发有密切的联系。很多摄影作品,确实与机遇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是偶然取得的成果。但是,这种偶然中也包含着必然。摄影的成功并不是只在最后按快门的能力上,而是取决于摄影家长期多方面的积累和研究,机遇来到决定拍还是不拍,瞬间决定怎么去拍摄,这是摄影师全部的美学追求、文化修养和专业基础功的综合反应。

无论是胸有成竹的艺术创作,还是瞬间抓取、立竿见影的艺术创作,这也都与厚积薄发有密切的联系。“厚积”,就是深入生活,从时代洪流中获得创作激情,提高认识水平。同时从政治、哲学、文化和其他艺术方面汲取知识营养。只有内在修养成熟、经验丰富了,才能在偶然的机遇中爆发出必然的反应。“薄发”就是要抓住瞬间即逝的机遇,讲究快速反应,脑快手快。

【参考文献】

[1] 杨恩璞.摄影美学基础[M],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

[2] 韦彰.摄影作品研究[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

[3] 狄源沧.品读世界摄影大师精品[M],西苑出版社,2002

[4] 谢汉俊.A·亚当斯论摄影[M],中国摄影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杜宏艳 河北传媒学院影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摄影教育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研究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公司研究
与圆相关的两类直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