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秦观词的“悲春”意象

2010-04-22

文学与艺术 2010年1期
关键词:秦观意象

赖 晶

【摘要】秦观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其词作中频繁出现“春”的意象,其中“悲春”又是其中的主导情感基调,本文从具体词作出发,简要分析秦观“悲春”情怀之魅力所在。

【关键词】秦观;意象;悲春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是北宋词坛上卓有才华的作家之一。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文辞颇为苏轼赏识。他一生写了约九十首词,集婉约之大成,后世几百年都将他视为第一流的词手,甚至被誉为婉约之宗。

秦观词多写爱情与迁谪生活,以含蓄的手法,淡雅的语言,柔婉的音律,幽冷的场景,将鲜明冷艳的形象勾勒出来。总体来说,婉约词的创作离不开伤春悲秋,痴男怨女的主题,悲秋极为普遍,因为秋天让人产生衰败萧杀之感,但宋词中出现更多的是伤春、悲春、恨春等一系列关于“春”的情思,这类情思经过秦观的处理,通过一系列意象的叠加建构,创造出极富煽情效果的悲凉意境。

暖风拂面,万物向荣的春天总是给人一派勃勃生机之感。春天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的季节。但同时春天是短暂的,时光匆匆,造化无情,人们又极易生发出一种韶光易逝,功名如梦的悲叹,不由得将春景着上一些悲凉色调,并将它们颇为个性化地纳入诗词之中。

钟嵘《诗品序》云:“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日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1]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而陆机《文赋》亦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这些由于四时变化而触动的忧伤惆怅之情,比比皆是。

屈原《楚辞·招魂》以“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开伤春之滥觞,历代文人纷纷将春情秋景纳入浇灭块垒,一寄怀抱的笔下良材。《毛诗正义》曰:“春,女悲;秋,士悲”。春光流逝有“美人迟暮”之意,因而春的意象往往染上女性之阴柔,并渗透着悲愁。对秦观而言,“春”是符合他的个性气质的。秦观心性敏感,体现在词作中的便是无边的凄凉与忧愁之境。据笔者统计,《全宋词》收录的52首秦观词中,“春”字出现了83次,其它与春天有关的词语如芳草、碧草、衰草、落红、残红、飞红、乱红、红粉、落英、桃李、柳、风絮、飞絮、东风、杜鹃、莺等共出有89处,“花”字出现了118次。显然秦观是很倾心于以“春”来传达他的情思。就连他的诗歌也是如此。且看《春日五首》之二的“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两句,秦观笔下之“春”所体现的愁怨的可见一斑。春日里,秦观却往往在一派生机勃勃背后,体察到红颜易老,循环无情的悲凉。在继承传统“春意象”审美意义的基础上,秦观不断丰富创新,,使其词更加深婉动人,韵味别致。

秦观性格柔弱,加之身世坎坷,累遭不幸,因而心中满是悲痛哀怨,陷在其中不可自拔。他的笔调几乎不接触现实社会,更无心国计民生,他只沉湎于抒发自身生活的点点滴滴。他反复地描写内心深处无法排遣的悲伤,哀愁几乎笼罩了他的大部分生命。秦观前期的词几大体都是追忆往日旖旎的生活,抒写相思爱恋,离愁别绪。而后期的词则感伤于政治的失意,命运的不可琢磨。因此,他的词风有一个从缠绵柔婉到幽深凄婉的转变。秦观《淮海词》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作者遭贬谪放逐之后所写,感情基调是孤寂凄婉的。他将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之感全都倾泻在了他的词作之间,将身世的愁与恨融入寂情冷景之中,将儿女情长、身世孤苦之感含蓄地表达出来,风格凄婉动人。

中国古典诗词,常常需要选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象来营造意境,以此传达作者的个人情感。而怎样用合适的“意象”来营造出完满意境一直是文人所思考和实践的。人的情感是瞬息万变的,通常意义上说个别的景物着实是难以有效地言传出感情的深度和厚度的,这就需要一个包含繁富景物的意象场来完成。而“春”这个包罗万象的特殊意象场便常见于诗词之中,寄托着众人的情怀。秦观在运用“春”意象上做得极好,正如王国维所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虑己,其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以境胜者,莫若秦少游”。[3]。

秦观晚年饱受党争之害,在朝受到排斥,一再遭贬。他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景,而“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春的悲怨能充分抒发出迁客谪人的哀愁。且看秦观的《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篇词作深切地抒写了词人前途渺茫,孤单寂寞,怀乡思亲的悲苦之情。开篇描写春夜之景,意象凄迷,。结尾因景设问,沉痛地表达出自己远离家国,寄身江湖的悲愤。整首词的精妙之处在于“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秦观将“孤馆”、“春寒”、“杜鹃声”、“斜阳暮”这些凄清的早春意象巧妙地组合理在一起,强化了情绪,显示了无限的凄迷绝望,使人强烈感受到其心中难以排遣的苦闷与伤感。

又如他在湖南郴州所作的《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鸳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作品上片由明媚的春景,陡接以“飘零”、“离别”之意,流露出浓重的迁谪之悲。下片今昔对照,以昔日宴集的欢乐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从而引发出种种的怨愤不平,促使他发出了沉痛的慨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这不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在逝去,同时也在暗示着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整首词至“愁如海”,已充分表明秦观此词流露出的令人惊诧的悲愤之意。夏闰庵评:“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4]

这样的词作还有《红城子》,是秦观在绍圣元年(1094)遭贬离开汴京之前,重游城西金明池所作。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西城的杨柳在春风中摆弄着柔软的枝条,也牵动了词人伤离怨别的忧愁,令人潸然泪下。他追忆着往日与好友聚首为其系归舟,畅饮欢娱的场景,而如今“人不见,水空流”,无限的惆怅伤感溢于言表。

秦观的悲伤,在于他不能放下往日的美好与幸福。秦观的执着,在于他认定自己青春无怨和无辜。他常常以一种如在梦中的精神状态去追忆快乐的往事,以一种愁苦无奈的目光来打量凄凉的现实。秦观一路被贬,孤苦无依,理想都化为泡影,现实让他放弃了生命的活力和未来的憧憬,其词作所蕴含的身世悲凉之感源自心寒,托于春天,传之后人。

【参考文献】

[1]唐圭章.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月。

[2]唐圭章.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月。

[3]宋.秦观著,徐培均校注.淮海居士长短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

[4]徐培均.淮海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7月。

猜你喜欢

秦观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梦中题词
雷州遇苏轼
顺利的晋升之路
秦观拜师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