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前书画“展览热”——繁华背后的思考

2010-04-22

文学与艺术 2010年1期
关键词:展览书画精神

林 娜

【摘要】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书画展是书画市场发展的不可避免的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可以把不好的作品当作反面教材,吸取经验;那些“精华”的,经过时间的沉淀,自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就要擦亮眼睛,细细揣摩,汲取它们的养分来滋润自己的艺术道路。

【关键词】书画;展览;精神

留心书画展览的人一定留意到了这样的现象,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需求的渴望,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其中就包括层出不穷的书画展。平均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都有类似的展览开幕。

毋庸置疑,丰富的优秀书画展览活动可以让书画爱好者一饱眼福,开阔眼界,为他们提供了学习观摩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书画艺术的发展和普及,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社会上各种水平参差不齐的书画展也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

一.高水准的展览

国内几个大型的美展随着策展经验的积累以及参展人数的增多,都越来越具规模性,参展作品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创作手法上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但客观来说,也并不是所有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存在一些不成熟之作,值得我们思考。

大型的美展,如厦门第三届国画展,就代表了目前国内比较高的水平。从参展作品的组成来看,这次的画展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特邀、评委、优秀和入选的作品。特邀作品聚集了比较多的国内比较知名的画家,如龙瑞、范扬、张复兴、赵建成、陈孟昕等,在入选作品中也能看到目前画坛上比较活跃的年轻画家,比如宫丽,袁武,田黎明等。

这次画展的人物部分工笔偏多,由于多是年轻画家的缘故,题材也集中在了现代题材上,这些工笔作品大部分技巧比较成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精神风貌,笔法细腻,有比较强的时代气息。如娄远琨的入选作品——《走进健身房》,是一幅淡彩工笔,从画面的环境,人物的衣饰上都强烈地折射出画家贴近生活的创作意图。用比较传统的技法来表现摩登生活,以形成一种技巧与表现内容的反差,这是当下在工笔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其他的工笔作品也都大同小异,但有些就显得不够成熟,不管从构图上、颜色上、还是技法上,都有待提高。

相对于工笔人物的整体水平,写意人物画就有些良莠不齐了,这在大型的美展上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由于写意人物画对画家技法的有求更高,导致写意精品的出现就更少了。写意不像工笔,可以“慢工出细活”,用时间来弥补技法上的不足,写意的每一次落笔都在画面上成为大家欣赏评判的细节。

比较有趣味,笔墨生动的写意人物作品,如特邀画家赵建成的——《梁启超》,他的作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幅图中比较写实的脸部晕染,形成了画面中结构严谨的部分,结合身上长褂浓淡墨相间,干湿墨对比的轻松笔法,共同组成了画面有张有弛的氛围。

细看他的墨法,先用淡墨勾、擦,形成主体人物的大概轮廓,下笔看似洒脱随性,但紧紧抓住了人物的比例结构,用简洁的概括性线条勾勒出精准的人物造型。然后再用浓墨和焦墨皴、点,突出了重点部位,如衣褶、袖褶处,体现了光线的明暗效果,他对墨色的处理对我们学习水墨画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作用。

赵建成这幅作品的写实风格是这次画展中大部分写意人物画的主要基调,如袁武的《进山》,同样是一幅写实风格的作品。只是相对于赵建成的《梁启超》,《进山》用更浓郁的墨色表现了身穿棉袄的农民的体块感。袁武用墨相对较干,在人物的刻画上更强调体积感,这使他的人物看起来结实有如石块,健壮有力。后面的浓墨画成的耕牛和前面较淡的人物形成了视觉上的对比,这与《梁启超》长褂上的笔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用浓淡墨来突出画面的技法外,用比较单一的墨色来组织画面的方法也很常见,如谭崇正、贺亚刚的作品——《花样年华》就给了我们另一种淡墨的感受,不同于干、湿、浓、淡墨混合在一起所营造出的丰富的质感,这幅作品通幅采用了湿淡墨为艺术表现语言,传达出了别样的雅致、淡定的风情,在一片对比强烈的画作之间也能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受。

除了写实风格的作品外,还有一些经过变形处理的画。这一类型的画通常把视点放在了生活中比较有趣的场景上,通过人物的变形,达到一种诙谐、轻松的效果,让观赏者在欣赏画作时能暂时放下烦恼,会心一笑。如陈孟昕的《红山楂》,画的是母亲们牵着孩子穿越一片树林的情景,她们气定神闲,最前面的那位母亲嘴里还嚼着一枚山楂。夸张变形的结构和比例使画面充满了拙趣,让人不禁向往那田园山林的悠闲生活。

在这样的高层次的展览上,观众的收获无疑是很大的,由于这次的画展是全国性的,所以吸引了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在展厅里随处可见年纪挺大的老人,带着相机和老花镜,很认真地研究画作。还可以看到中学模样的学生,一脸稚气。还有的就是专业人士了。

二.低层次的展览

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在近年来的“展览热”潮流中,有许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展览,有部分作品缺乏新意,老调重弹,题材雷同,有滥竽充数之嫌;有一些画家,坐吃老本,花大量的精力在办展上,而不是磨练画技,创作新作品,以致无论在哪里办画展,都是那几张“老面孔”,画艺丝毫不见长,让观众感到乏味;更有甚至,缺乏真才实学,靠着“熟能生巧”的本领,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创作某一题材,就冠冕堂皇地给自己冠上“著名画家”的名号,到处沽名钓誉。

笔者曾经看到过某“画家”的展览,画的题材都为金鱼。刚看第一张,觉得他娴熟的技巧还是值得称道的,可是再往下看去,不禁索然无味,整个展厅,所有的金鱼都是一样的,相似的动态,相似的构图,只是颜色稍微变化了而已,这样的画展,其价值难免大打折扣。这种现象不是特例,而是普遍存在的。

三.产生艺术“展览热”的原因

出现“展览热”这个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本质上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所导致的。在全国都有这样的现象:部分画家,特别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绘画工作者,他们想要在芸芸画坛争一杯羹,取得一席之地,他们想尽办法甚至不惜血本去参加各种名目的画展,有的干脆自己出钱办个展,只为在自己的简介上能增添那“光辉的几笔”,就像现在的文坛,有钱都能出书当作家那样,画坛也朝着这个趋势发展,能挥几下毛笔写个字画个画,只要有钱,都能开画展,成为画家。而开画展的目的当然不只是展示作品这么简单,他们追求的是快速成名。而办个展,再加上自己的炒作和媒体的宣传,这无疑是成名的最快方法。成名之后的作品当然能卖上比之间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钱,这就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当然了,中套的也就是那些对艺术一知半解,人云亦云,光被画家表面名声所蒙蔽的人,花了不少冤枉钱,却买回一堆根本没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这样一来,书画的评价标准被模糊,书画市场,书画创作必定受到波及,受到不良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艺术作品的“展览热”也是书画市场发展的不可避免的一个历史阶段。现在的社会精神文明呼唤百花齐放,展现个性,所以各种书画展层出不穷也不足为奇。再加上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无可厚非,所以,“展览热”成为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但我们反对单纯追逐利益,置艺术与观众不顾,不负责任的艺术工作者。我们从他们的作品里感受不到美的体验,这种画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所以,既然“展览热”是无法避免的,那就让它在市场中接受锤炼,“糟粕”的总会被市场淘汰,我们也可以把不好的作品当作反面教材,吸取经验;那些“精华”的,经过时间的沉淀,自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就要擦亮眼睛,细细揣摩,汲取它们的养分来滋润自己的艺术道路。

【参考文献】

[1]向红 小玲 《西安还有多少书画展览值得期待》 陕西日报

[2]孔维克 《第五届山东国际美术博览会》 中国文艺出版社

猜你喜欢

展览书画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小小书画廓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博物馆书画展览设计研究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展览发展研究
书画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