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的京剧专业武旦
2010-04-22姜玥
姜 玥
【摘要】我13岁开始从事京剧专业,工武旦。“武旦”是京剧行当之一,主要是表演一些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短打武旦;一类是长靠武旦。其中打出手是武旦行当的一个特点,过去的武旦打出手是离不开鞭的,现在的出手改用双头枪了,武旦打出手时,脚上的功夫也是非常重要:如前踢、后踢、旁踢、拐踢等等。武旦扎靠与不扎靠在动作上是有所区别的,扎靠戏的舞蹈动作和开打都比不扎靠要难。身为武旦行当的演员,我衷心希望我们所有武旦同行们把武旦这个行当发扬光大。
【关键词】工武旦;打出手;靠功戏
我十三岁考入江西省文艺学校京剧班,学业四年,工武旦。其间,师从省京剧团吴佩茹老师学演了《扈家庄》、《挡马》等戏。1995年毕业后,分配在江西省京剧团工作,又向熊一华老师学演了全本《穆桂英》,还扮演过《三请樊梨花》中的薜金莲,《穆桂英破洪州》中的还乡女,《铁弓缘》中的关月英等。
武旦是京剧行当之一,主要是表演一些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短打武旦,穿短衣裳,这类武旦,她重在武功,重在念白;另一类是长靠武旦,妇女穿上大靠,顶盔贯甲。这样的角色,一般都是骑马的,拿着一把尺寸比较小的刀,所以有个专门名词叫刀马旦。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武旦演员,刀花,枪花和打出手都是每天练功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打出手是武旦行当的一个特点,主要是用于神话剧中仙子和妖精一类人物的表演,它深受国内外观众的欢迎。很多观都认为打出物既好看,又很神秘。
过去的武旦演员,在学打出手的过程中,必须要练扔、接、拍、拨、搕、踢、绕等动作,主要是练手上和脚上的功夫。过去打出手,武旦演员是离不开鞭的,练手上的功夫时,必须先从鞭开始。我学戏的时候,老师叫我用双鞭向上往里三百六十度扔起来,再用手接住。用我们的行话来说,叫“练空法儿”。练的时候要站在毯子上或土地上反复练习,用左手练,右手练,双手练,一直要练到万无一失为止。这个动作叫“掏鞭空法儿”,由于动作单调,精力不易集中,鞭打到自己的头,磕到自己的手,这都是常事。特别要注意不要留长指甲,有时还会把指甲磕劈了。为了专业,我只能忍痛割爱,十几年来我从未留过长指甲,更与“美甲”不沾边。
“掏鞭空法儿”基本上过关以后,就要开始练习用枪“掏鞭”。我练“掏鞭”时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老师站在自己的侧面,手里拿一根双头枪,把它横在我的头顶上约半尺的距离。老师叫我把鞭往里扔上一周,用手平拍一下横在头顶上的枪,再接着落下来的鞭。练的时候也要练左手掏、右手掏、双手掏。这些都练熟了以后,老师站到我的对面约六米远的位置,把枪扔“撇桃”送给我。“撇桃”就是把枪平扔起来,在空中自转一周,落到我的头部上面。我再用“掏鞭”把枪给拍回去。为什么一定要“拍”回去呢?因为打出手是神话剧专用的,为了表示“斗法”必须要拍。枪是有弹性的,“拍”回去时枪的本身微微颤动,轻飘飘地送回去给对方,舞台上的效果很好,也象征了“斗法”。回忆自己在练这一步时,开始老是不敢扔鞭,要不就是把鞭扔到对方去,对方扔过来的枪也不敢拍,往往会打到自己的头上。所以练打出手,首先要锻练自己的意志。
我现在学的这一技巧有了较大的改革,现在的舞台上一般不再用鞭了,改用双头枪了,也有人叫它“冰串”。鞭是四棱的,又没有弹性,两边的枪缨子有称劲,枪在头部回落的时间比较慢,效果也很好。但我认为还是用鞭的好。我练“掏鞭”时为了使鞭在空中的时间长一些,在扔鞭的时候用中指把鞭轻轻的划一下,这样鞭不仅从里向上转一周,鞭的本身还要自转,这样延长了鞭回落的速度,鞭在自转时经灯光一照闪闪发光,更能增加气氛,效果很好。值得一提的是关肃霜老师演的《盗仙草》,她在戏中既不用枪,也不用鞭,而是改用双剑。剑是一头沉,扔上去不好翻头,又不好接。她能运用自如,又稳又准,手里的功夫可真是到家了。
现在的打出手,也不再把对方的枪“拍”回去了,改为用手抓住对方的枪,再给扔回去。这一改动缩短了回传的时间,准确性是提高了,但从舞台效果来看不如“拍”回去好。过去打出手是不准抓的,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或者一方的枪扔过来,要给另一方扔回去才可以用手抓的。手上的功夫也表现在武旦刀和各种扔法上,如左右手扔“面花”,反串腕刀头在下扔出去到台口,跑出去用左手接,这是一个很漂亮、难度确很高的技巧。为了能把刀花练好,我的手上、身上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的,还有一次因为刀扔的太低了,当我转过身来接时,正好打在我的脸上,痛的我眼泪都出来了。老师常跟我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武旦演员,就必须要吃的苦中苦”。
武旦打出手时,还要练脚上的功夫。练的时候,脚面一定要有保护用具,以免受伤。初练时,一旦受伤,往往会有很长的时间不敢再踢了。踢法有很多种,双前踢、后踢、旁踢、拐踢、前桥踢、后桥踢、虎跳踢、过包踢、双脚旁踢、双脚前后踢,爬虎绞柱踢、躺下蹬踢、背口袋踢等等。前踢和旁踢一定要用脚脖子踢。这样踢既不太疼,又有弹力,踢出去的枪不是很“贼”,而是缓慢地落到对方的手中,给人以轻松的感觉。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用脚面踢,或迎面骨踢,两三下就会肿,而且枪落到迎面骨上很容易掉块皮,那就更疼了。我练功的时候是把踢足球用的护膝绑在小腿上,踢的时候就放心多了。后脚踢一般用脚心踢(有点像用手拍似的),决不能用脚后跟踢,容易失误。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也可以用腿肚子下面踢,但要注意姿势,不能“挂龙”(俗称蜷腿)。后踢的姿势应是“探海”,这种姿势给人以美的感觉。
我老师在教我练习打出手的时候就告诫我,一定要有熟练的基本功,还要有清醒的头脑,才能临阵不慌,根据对方扔过来的枪的大、小、远、近,做出正确地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记得有一次,我在台上表演《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时,因为下把太紧张,结果扔过来的枪太小了,用靠怎么都送不过去,我只能用枪挑过去,最后这个动作扔了三次才成功。打出手是群戏,一定要团结好,配合好,这是打出手的必备条件。
武旦行当表现的都是古代武艺高强的青年女子和神通广大的仙子、妖女,要长靠短打兼能。武旦长靠戏有《夺太仓》的张秀莲,《红桃山》的张月娥,《竹林计》、《女杀四门》的刘金定,《芦林坡》的扈三娘,《战金山》、《两狼关》的梁红玉,《湘江会》的钟无盐等。武旦练靠功时,穿绣花薄底靴,扎四根靠旗,先练跑圆场。跟圆场时,腰要撑不能软,脚步要小不能太大,要压着步子,要稳。最忌的是摇、扇、晃,不要总是抖靠旗。武旦的亮相要求脆、美,不能拙、野。抖靠旗就是给人以拙、野的感觉。亮相有没有劲,不在抖靠旗,而是手、眼、身、法、步的统一的一个俏劲,如果没有这统一的俏劲,使再大的力气也看不出劲来。
我认为靠功戏要注意表现人物的感情和舞蹈动作的的美与有力。扎靠与不扎靠在动作上就要有所区别。扎靠和穿打衣裤不同,如果把穿打衣打裤时的动作方法用到扎靠戏上,就会感到膀子张不开,动作小,不精神。扎靠戏的动作要大,走脚步也要稍大一些,脚尖要稍撇点,这样在人物上就有了气魄。翻身的时候应使靠旗扫地,涮腰时要用点腿塌下去,这样涮腰的幅度大,也有了冲的劲头。扎靠戏的舞蹈动作和开打都比不扎靠要难。若要使观众看到演员穿上这样笨重的服装,动起来还要很帅、很美,不经过艰苦努力是做不到的,更不用说有时还有扎靠翻筋斗的表演了!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只言片语很难描述出其真正的内涵和实质。它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决不是一句戏言。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今时代,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是不容易的。因为戏曲演员必须掌握一套非常复杂的功夫,包括“四功五法”。就是人们常说的“唱、念、做、打”,五法“口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我希望以后的老师在选择武旦学员时,要注意形象和嗓子,不要把不能演青衣、花旦的学生归到武旦这行来。而且从京剧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老戏都要加工整理,有的还要加头加尾,使之完整,新的剧本更会不断出现。身为武旦行当的演员,我们自己更加要下力气、用心思,为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塑造英勇、豪迈、可爱的武旦艺术形象而努力。最后我衷心希望我们所有武旦同行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武旦这个行当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