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童谣儿歌的历史现状及展望

2010-04-22郭智林

文学与艺术 2010年1期

郭智林 聂 敏

【摘要】文章以童谣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细致分析了童谣的在历史、现状和展望,进而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护我国的民间文化尤其是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使童谣这个重要的文化载体,不断创新,继续发挥其文化传承作用。

【关键词】童谣儿歌;灰色童谣;拯救童谣儿歌

一、儿童歌谣理论的界定

“儿童歌谣”取一、三字就是“儿歌”;取二、四字就是“童谣”,在古代,人们多采用“童谣”的词,在现代,大部分的人都采用“儿歌”。有些学者认为儿歌和童谣虽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就像“西红柿”和“番茄”,名称不同但却是同一物。但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我们仍可将童谣和儿歌做出区别:儿歌是有固定的旋律,每次唱法相同,着重的是音调和旋律;而童谣重视其歌词之内容、文字的优美,其重点并非在音乐上。

二、古代童谣儿歌

(一)童谣儿歌的起源

《列子》中记载的《康衢童谣》,据说是我国传说中的圣人尧时的童谣。在我国文学史上,能够与它比“老资格”的,就只有《诗经》中的某些篇章了。

(二)古代童谣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童谣多称为“孺子歌”或“小儿语”,内容包罗万象,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有些是教导孩童习字,有些是编列一些训诲,让童子在传唱之余,也能不知不觉中记得待人处世应有的礼仪规范。

童谣的前身是民谣,其创作目的并非为了儿童,经学者考察结果发现“童谣”有以下五个特征:

1.重政治,很少关涉儿童生活,如:《晋献公时童谣》。

2.表现为老百姓的议论、讽刺、评断,如:《始皇时童谣》

3.没有一定的结构形式。

4.时间性的限制。一旦时过境迁,谣就不再流传,不像一般的民歌流传那么久远。

5.宗教色彩浓烈。例如:《清真观童子歌》。

三、 现代童谣儿歌

(一)现代童谣儿歌的格式 (本部分主要以四川当地童谣儿歌为例)

现代童谣的种类很多,它们简短有趣琅琅上口,小朋友都喜欢读。总体来说,有以下九种:

1.数数歌:它是数字与文字的巧妙结合,能帮助幼儿掌握一些数的概念。《拍手歌》是其中流传甚广的代表:

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开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梳小辫儿;

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吃饼干;……

2.游戏歌:儿童二人(有时是一个大人跟一个幼儿或一个幼童)或三人以上在做各种游戏时,常伴唱者或诵述者的童谣,就是游戏歌。

如:小皮球,学校里,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一二,二三七,……

3.问答歌:童谣中的这些问题可以启发儿童分析及 思考能力。如:什么船儿上月球/宇宙飞船上月球/什么船儿海底游/潜水艇儿海底游…

4.绕口令:由读音相近又易混淆的字组成儿歌,可以训练儿童发音能力。如:妈妈摘瓜瓜/花花捧瓜瓜/花花追瓜瓜…

5.猜谜歌:此外还有大量启智的谜语童谣。能使幼儿开动脑筋,增加记忆,提高识别真伪能力,并在其中学到大量自然知识。这个问题大家耳熟能详。

如:什么两条腿儿?什么四条腿儿?什么六条腿儿?什么八条腿儿?什么没有腿儿?什么肚子下全是腿儿?

鸡鸭两条腿儿,猫狗四条腿儿,蜻蜓六条腿儿,螃蟹八条腿儿,蜈蚣肚子下全是。

6.首尾蝉联的连锁歌:运用“顶真“的手法结构全歌,逐句相连,易念易记。如:山喳尾巴长,嫁给李三娘。李三娘脚拐,嫁给盘海,盘海脚多,嫁给白鹤,白鹤嘴尖,嫁给犁辕。…..(盘海——螃蟹,耗子——老鼠)

7.具有时代特征的自由式童谣:有钱的人,大不同,身上穿的是灯草絨,手一捞(音:“老”意:抬)。金手表,脚一提,华达尼,眼睛一眯收音机。

8.风俗歌:这是描写长期形成的民间风尚歌。这种风俗,约定俗成,留下了历史的某种真实影子。

9.摇篮曲:这是一种旧日妇女(主要是母亲或别的亲人)用手轻拍着在摇篮或怀抱中的婴儿或幼儿催眠时,徐徐哼出的歌。

(二)童谣的格式

童谣的格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句式能产生不同的节奏,它的句式和节奏的变化,主要依据不同年龄对象和内容而定,常见的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三言句式:排排坐,吃果果,幼儿园,朋友多;……

2五言句式: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放屁就是他。….

3七言句式:月儿弯弯挂树梢,好像一把小镰刀,我要借它用一下(音ha去声),割(音guo阴平)把青草喂羊羔。

(三)现代童谣的特点

童谣以自然平易的声音,以朴素、真实、充满童趣的语言,同时也以日常生活经验为背景,随时向现实生活取材,因此,让人细细读来,特别觉的真切有味、触动人心。因此通常具有:

A.民俗性:童谣是民俗心理的表现,含蕴着许多古代制度仪式的遗迹,可从其中得到考证的数据。

B.教育性:歌吟是一种儿童的天然需要,便顺应这个要求,供给他们适用的材料,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C.文艺性:童谣中有许多可以供人取法的风格与方法,并可供欣赏。

D.音律性。

四、童谣儿歌的作用

童谣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传唱在儿童之间的没有乐谱的歌谣。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趣教育

儿童诗歌的内容,特别重视趣味及情感;它能够改变儿童的气质,陶冶儿童的性情,培养儿童天真活泼、爽朗优雅的个性。儿童诗歌的趣味,也蕴含着深切的情感,能满足儿童好奇的天性,透过丰富的想象力,发觉其中属于他们自己的喜悦与刺激。在情趣教育上,使儿童从中受到启示,进一步去扩大、深入地去欣赏、观察,体会周遭的一切事物,从中感受到生活中的幽默、快乐与人情味。例如:可以画的童谣《丁老头》

四川童谣说的丁老头儿,是一种可以边说边画的童谣:“从前有个丁老头儿,养了两个儿,三天不吃饭,围到锅边转,买了三跟葱,用了三毛三,买个大冬瓜,用了八毛八,买了两根油条,用了六毛六。”

(二)德行教育

有些儿童诗歌也蕴含着伦理道德、劝勉讽诫的教育性内容,使儿童能够陶铸品行,善化心灵。例如,亮泽根据八荣八耻改编的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八荣八耻要牢记?你拍二,我拍二,为了祖国要出劲?你拍三,我拍三,铺张浪费要揭穿?你拍四,我拍四,做人不能自顾自。

(三)文学教育

儿童诗歌也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儿童在文学方面的欣赏及创作能力。

(四)智识性

儿童诗歌能扩大儿童的生活经验,增进儿童的智识。子曰:“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指的就是儿童诗歌的智识教育效果。

五、童谣的现状

如今童谣在城市化进程中很难得到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孩子们难得有群体性活动和游戏。很难想像,一大伙儿童,放开让他们撒野,骑驴打仗、斗鸡、捉迷藏,迸发其原始的儿童天性,那么作为儿童喜闻乐见的口承文化,童谣就会发扬光大。当然,假如小学语文识字课本里,能遴选三五则童谣,既能提高儿童的记忆力也能加深儿童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认识,对民间民俗文化的发掘和延续能起到意料不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一)灰色童谣

童谣是孩子始于摇篮的教育,具有任何动画、玩具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首好的童谣是一个时代童年的写照。然而,随着社会日益的物质化,孩子们口中传唱的,不再是经典、健康的童谣,而是带着嘲讽、甚至恶搞的灰色童谣。“拯救童谣!”部分有识之士发出疾呼。探寻灰色童谣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好载体的缺失。现代社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仅仅只针对应试教育这一块,却忽略了最有民族性的东西以及能帮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东西。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同样是极度匮乏,自从踏入学校的大门,生活中充斥的就只有自然科学知识,有趣的童谣只能靠道听途说。

2.适合孩子们的童谣太少。

3.童谣的缺失导致“灰色童谣”代位。

(二)前景展望

“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童谣是乡间小孩的年历,孩子们在童谣中变换着不同时令的民俗活动,在吟唱中,强化着民族的记忆。“ 萤火虫,/夜夜红。/公公挑担卖胡葱,/婆婆养蚕摇丝筒,/儿子读书做郎中,/新妇织布做裁缝,/家中有米吃不空。” 童谣寄寓着乡土社会中人们耕读传家,祈求家庭幸福安康的朴素愿望。“山老鸹,/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他娘来背到山沟里,/把他爹来背到河崖上。/关煞门,/堵煞窗,/和他媳妇吃面汤。/你道他爹娘悲伤不悲伤?” 童谣里包含着教训,寄托着希望,陈述着古老朴素的道德。“小红孩儿,/戴红帽,/四个耗子抬红轿。/花猫打灯笼,/黄狗来喝道,/一喝喝到城隍庙,/城隍老爷吓一跳。”童谣更以其灵动的想像力,丰沛的游戏精神为孩子们构筑起一方快乐的天空。在当下多元、急速、浮躁的都市生活中,童谣为人们构筑起了一个古典主义的诗性空间,营造出一个在人生羁旅中能安享宁静和谐的所在。这些洋溢着温煦气息的传统童谣不只涵有数代中国人普遍的文化理想,更寄寓着期待,期待孩子们从童谣中感悟到一种别样的诗性人生,期待童谣中的纯美之境,淳厚人情能启迪童心最真诚的一面,以培养儿童的纯正人格与淳朴气质。因此创作和收集保护童谣将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等待着我们中的有识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