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鲁迅小说环境描写的特色

2010-04-22宫明辉

文学与艺术 2010年1期
关键词:鲁迅小说

【摘要】鲁迅在小说中给我们展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环境:或明朗、欢快;或阴间、衰败、悲凉、及至恐怖。这些环境描写很好的再现了社会现实,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鲁迅;小说;环境描写

鲁迅小说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有《社戏》、《故乡》以及《孔乙己》;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有《药》、《祝福》以及《阿Q正传》(节选)。通过这些小说的教读,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到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而且还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造成这一社会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势力的黑暗统治以及长期以来对劳动人民思想上、精神上的封建思想文化的毒害。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还进一步地理解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这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以求“立民”、“强国”的“呐喊”。为了揭示这个社会的病态,鲁迅先生首先给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挣扎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环境: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处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故乡》)

(旧历的年底)“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天色愈阴暗了;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祝福》)

“微风早经停息;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的静”。(《药》)

如果说以上的描写给人以一种阴暗、衰败、悲凉感觉的话,那么,下面的描写则简直是一种恐怖的了,如: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逢船……从黑魆魆中荡来……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摇动”。(《阿Q正传》)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药》)

阴暗、衰败、悲凉乃至恐怖,这就是鲁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色。

但是,在鲁迅小说中,也确实有不少明朗、欢快的环境描写。如:

“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故乡》)

有的甚至几乎通篇都是这种色彩的描写。如《社戏》: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的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这人间仙景般的描写又该如何理解呢?

我认为,这是为了作对比或反衬。

《故乡》中月光下海边西瓜地神异图画的描写,是为了与现实中的农村及中年闰土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之更加突出现实农村的苍凉、衰败和中年闰土的悲苦、麻木。同时,也寄寓着作者对未来“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社会的一种憧憬。

至于《社戏》中轻松、欢快、优美的环境描写,则是为了更好地烘托“我”与农家孩子相处时的一段淳朴、友爱的愉快生活。而这正是为了反衬作者当时在北京时的孤独和苦闷。

当时,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新文化阵营的内部分化逐渐明显。资产阶级右翼从统一战线分裂出去,鲁迅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也感到新的彷徨和苦闷。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鲁迅有“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的感觉。而且,“这寂寞又一天一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①(尽管如此,他仍在战斗着)正因为如此,他十分怀恋五四高潮时的那种对旧世界发起猛烈进攻的同仇敌忾,也深为现今的孤独而感悲愤。

由此看来,醉翁之意不在酒,上述鲁迅小说中明朗、欢快的环境描写,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际上是对病态社会另一种方式的揭示,是一种含泪的笑。那么,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为什么具有阴暗、衰败、悲凉乃至恐怖这个特色呢?我认为,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必然会是这个特色。

鲁迅先生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对这个“吃人”的社会知之甚深,恨之甚切。他早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等文章中,就指出了现实主义反映现实的基本特点是“再现”客观事物。他认为:艺术作品是“受”了生活之后的“作”,而现实主义的“作”的特点是以客观现实生活为反映对象,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因此,生活既然本来就是这个样子,那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就必然会是这个旧中国黑暗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其二,是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的艺术需要。从小说的创作方法讲,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是一个和谐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物性格的特点,总是必须通过特定环境且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活动才能显示出来,从而才能深刻地揭示重大的社会问题。

从辛亥革命到20世纪中期,中国是一个风雨如磐的中国,魑魅魍魎肆行无忌,劳动人民苦苦挣扎。这两类人,鲁迅先生真实地把他们同置于这幅巨大的灰色图景中,一方面更能揭露出封建势力及其卫道士的罪恶,如《孔乙己》中的丁举人、《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等等;另一方面则预先为劳动人民的命运定下了一个悲剧性的基调,也就更能反映出劳动群众深重灾难的必然性。如《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等等。这些下层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实质上就是整个旧中国民族命运的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正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目的——“揭出痛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从而达到“立民”、“强国”。我认为,把握了鲁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色,应该说将有助于鲁迅小说的教学。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小说,均是教学的重点课文,这些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也设计了不少相关的练习题,要求能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景”即“情”,因此,把握了这一特色,将有助于正确指导学生的思考和解答。

【参考文献】

[1]鲁迅 鲁迅小说[M],钱理群 王得后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

[2]鲁迅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野草 朝花夕拾[M] 华山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宫明辉( 1977--),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鲁迅小说
鲁迅防窃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报刊小说选目
倾斜(小说)
孔乙己
文学小说
阿迅一族
不在小说中陷落
2011年《小说月刊》转载列表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