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采取专业社会工作者服务模式问题的探索
——以深圳市南山区为剖析对象
2010-04-21范雅娜
范雅娜
(吉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社区采取专业社会工作者服务模式问题的探索
——以深圳市南山区为剖析对象
范雅娜
(吉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进行,传统的单位制日益解体,社区成为承接社会职能的重要载体和新型公共空间,社区建设应运而生。为了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在社区服务领域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他们运用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方法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深圳市在社区服务中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方面走在了中国的前列。深圳市南山区在这方面又走在了深圳市的前列,率先提出“一社区一社工”的服务模式,这种社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社区;服务;专业社会工作者
一、本问题研究综论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市场和社会逐步分离,传统纵向单一性的社会结构逐渐向横向结构转变,单位制日渐式微。单位体制的消解促进了社会组织功能的分化,导致大量的社会事务涌现、重新分解并逐渐回归社会。越来越多的单位将其承担的社会职能分化出来,社区成为承接社会职能的重要载体和新型公共空间。社区建设顺应社会结构转型的现实需要而产生。深圳市南山区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方面走在了前列。2005年1月,南山区率先在98个社区居委会设立社区工作站,构建由社区工作站承担政府管理、服务职能,社区居委会履行自治职责的社区工作新格局。为了提高社区专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南山区积极引进专业社工人才,2007年在全区的98个社区工作站各派驻一名专业社工,根据不同社区的具体服务需求及社工的专业特长,按照“一社区一社工”的标准,以专业服务组形式,分片区相对集中地安排社工到社区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服务内容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社会救助、残障康复、法律援助、青少年服务、卫生服务、司法矫治、心理疏导、矛盾调处等。如今,全区已初步形成了“一社区一社工、一片区一小组、分类分片相结合”的社区社会工作模式。这一模式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认可。但是,由于中国的社会工作刚刚起步,各个方面都不太完善,这一社区社会工作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一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社区专业社工服务模式。
(二)研究意义
1.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在社区服务领域引进专业社工服务人才,运用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方法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对于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完善社区专业社工服务模式,以便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2.完善社工制度。中国的社会工作制度刚刚起步,而完善的社工制度离不开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社区专业社工作为一种社工职业岗位,其合理安排对于我国社会工作制度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
3.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政府面临着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需求。政府通过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向民间专业社工机构购买服务,使社会、居民更好的享受其所提供的优质公共服务,这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三)理论背景
在社区服务领域引进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提高社区专业服务水平,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涉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区社会工作以及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性等多方面内容。
1.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社会分化加剧,贫富悬殊扩大;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多,部分人员的日常生活遇到困难,难以为继;人们的社会压力逐渐增大,人际交往网络日趋单一,社会支持网络逐渐弱化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给政府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然而政府试图通过加强传统管理方式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努力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同时也未取得理想的成效。在此情况下,政府不得不对自己的角色、管理内容与管理方式等进行全面反省和调整。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所扮演的是项目审批、资金提供和项目监管的角色。加拿大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内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如此,政府选择一些慈善组织来经营教育、医疗、康复、就业指导和培训、济贫、妇女权益保护、儿托、社区经济发展等公共项目,政府提供开展服务所需要的经费。①当前,我国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项目审批、资金提供和项目监管者的角色,同时还扮演具体经营者的角色。随着公共管理事务的不断增多,政府有必要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角色,从具体的经营中摆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政策制定、规划和监管等事务之中,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上海大学的李太斌认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则加快了这一进程。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公民社会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简单的行政管理显然己经无法适应当前形势下社会分工日益多元化和细化的要求,政府只有不断地提高其管理的专业化程度,才能有效地承担起其管理的职责。事实上,管理效率的提高也要求政府不断加强管理的专业性。②
2.社区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全面占有和控制各种社会资源,对单位进行绝对领导和支配,并通过单位对其职员的绝对领导和支配来对社会成员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由于这种社会整合方式是以单位为核心,所以又被称为“单位制”。随着经济领域改革的深化,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单位体制之外的行动者;同时,随着住房分配制度改革的进行,社会成员的居住方式由单位分配转为市场中的商品化购房,社会成员同单位的距离进一步拉大,社会生活重心慢慢向社区转移。此外,原来单位所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逐渐由社区(街道)承担起来,社会成员同社区的距离进一步拉进。随着以社区为基本依托的行政管理体系的日益完善,社区制也就取代单位制成为新的社会整合方式。社区建设顺应社会结构转型的现实需要而产生。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已经转变了政府管理的理念,开始建立服务型政府。社区成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场所。中共深圳市南山区委叶民辉书记从和谐社会的构建角度强调了社区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构建和谐社会,社区就是关键。无论做什么工作,最后贯彻落实需要在社区层面上进行,社区同时还是社会民情民意最重要的反馈渠道。社区工作对党委以及政府构筑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是必不可少的。③
3.专业化:社会服务的必由之路。在这里,所谓的专业化是指运用专业的理念、方法和技巧来开展工作的过程。就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而言,专业化更多地表现在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和技巧来开展工作和提供公共服务。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行政工作。“政府失灵”理论认为,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多元化需求。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很多,除去政治过程的影响之外,对社会成员及其需求的认识和了解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④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与技巧来开展工作,能够帮助工作者全面、准确地了解和认识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及其需求。当然,这一专业理念、方法与技巧的运用需要借助于拥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能力的社会工作者才能实现。近年来,我国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也培养出了一大批拥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专业人士,为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与技巧来提供公共服务奠定了人才基础和工作理念基础。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化与现代化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伴随中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就业困难、贫富悬殊、流浪乞讨、犯罪吸毒、群体性事件以及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出现,人们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层次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仅靠传统的、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和工作手段已难以适应,必须大力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要“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1.社区服务。社区服务产生于中国城市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历史进程,伴随社会和经济发展而发展。它是以服务主体和客体的地域性为特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以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品为主,辅之以满足社区居民特定需要的私人服务的一种社会服务。以社区机构、民间组织为主体提供或通过社区主体来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九种类型,包括:面向社区居民的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面向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服务;由社区机构、民间组织面向社区老年人、孤儿、残疾人提供的社区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社区物业服务;由社区机构或非营利组织面向青少年提供的心理和行为矫治服务;由社区机构或非营利组织面向下岗职工提供的再就业服务;家政服务等。
2.专业社会工作者。专业社会工作者即社工,是指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机构、家庭、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以帮助其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主要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其基本特征是专业化和职业化。社工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对各种社会问题和各类处于困境的社会成员进行专业化“诊疗”,满足复杂、多样、个性化的社会需求。每个帮扶对象都会形成一个“个案”,社工会为“案主”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并长期跟踪。
3.政府购买服务。目前,关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内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将政府购买服务的内涵界定为:政府购买服务是一种“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政府摒弃传统的对公共服务项目包揽一切、包办一切的做法,通过公开招标,择优录取社会服务机构,由其完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事项,并根据规定的服务质量和数量由政府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⑤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方式和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抽样调查、深入访谈和开座谈会的方法。通过开座谈会的方式,了解政府的基本想法。通过对居民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以及对社会工作者的了解和认可情况等。通过对相关人员的深入访谈,了解深圳市以及南山区社区专业社工的情况、存在的问题等,以便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2.资料的收集方法和过程。抽样调查主要针对社区居民,本次调查的对象是MH社区的社区居民,MH社区由7个各自独立的住宅小区组成,采取多段抽样方法,在这7个小区中选取3个小区,每个小区中选取4栋居民楼进行入户调查,共计发放120份问卷,问卷采用自填法,回收110份有效问卷。
访谈部分采取半结构式访谈法,访谈的对象主要有:
社区居民共计3人:
Z先生,男,65岁,退休干部,初中学历,党员,X1小区居民。
W女士,女,37岁,高中教师,本科学历,党员,X2小区居民。
H先生,男,44岁,公司主管,本科学历,群众,X3小区居民。
访谈的社区工作站的专业社工共计4人,分别为A,B,C,D。他们都是2007年南山区以招聘的方式从高校招聘过来并被派驻到社区工作站的专业社工。
南山区民政局福利中心L主任,MH社区工作站站长。
3.资料的分析方法。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版本,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主要是提取对本研究有用的信息。
二、深圳市南山区社区专业社工服务模式
(一)深圳市南山区的基本情况
深圳市南山区于199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处深圳经济特区西部,东临深圳湾,西濒珠江口,北靠羊台山,南至内伶仃岛和大铲岛,与香港元朗隔海相望。面积约182平方公里,下辖南头、南山、沙河、西丽、蛇口、招商、粤海、桃源等8个街道办事处和98个社区工作站。全区常住人口91.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0.28万人。
南山区是一个只有十几年建区历史的新型城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南山区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以其敢闯敢试的光荣传统,铸就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深圳市旅游基地,深圳市教育科研基地的实力。
在建立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压力,包括:人口管理、违法建筑、城中村、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群体性事件等矛盾。以人群划分,主要的问题是:⑴三分之二的常住人口是外来人口,如何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是南山区最需要明确回答的问题;⑵南山本地户籍人口中的下岗失业人员和贫困人员如何得到社会帮助,参与南山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⑶如何建立和谐代际关系;⑷如何保证南山区青少年的各项权益,协助他们健康成长;⑸南山区的就业人口中白领的工作压力、家庭关系压力也日益凸显。南山区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期。
(二)深圳市南山区“一社区一社工”模式
1.社区工作站的建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区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的加重,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政府各个职能部门都在寻找把自己的工作延伸到社区的途径。在这种新形式下,如何保证政府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到社区,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重点问题。深圳市南山区在体制创新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2005年1月,南山区率先在98个社区居委会设立社区工作站,构建由社区工作站承担政府管理、服务职能,社区居委会履行自治职责的社区工作新格局。社区工作站的建立,是南山区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创新和实践,社区工作站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承办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开展的治安、卫生、人口、计生、文化、法律、环境、科技、低保、就业、维稳综治和离退休人员管理等工作,并积极配合、支持帮助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社会力量开展便民利民社区服务。
2.“一社区一社工”模式的推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家庭暴力事件、青少年犯罪、儿童自闭、残疾人心理障碍等社会问题也日渐凸显。为了促进社会和谐,深圳市南山区以社区为切入点,积极开展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深圳市2007年10月出台的“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及7个配套文件(简称“1+7”文件)提出了“一社区一社工”的目标,指出今后深圳市600多个社区工作站将按照“一站一社工”配备,每个社区工作站在员额内,配备1名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工作人员。这个目标在深圳市南山区率先实现。2007年3月,南山区公开招聘了96名以社会工作、社会学和心理学为主的应届生作为专业社工,分配到社区开展专业性服务。与社区现有工作人员的职责不同,社区社会工作人才主要从事与其专业对口的管理、服务工作。根据不同社区的具体服务需求及社工的专业特长,按照“一社区一社工”的标准,按照8个街道分为8个片区进行分配,每个片区12人左右,以专业服务组形式,分片区相对集中地安排社工到社区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服务内容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社会救助、残障康复、法律援助、青少年服务、卫生服务、司法矫治、心理疏导、矛盾调处等。如今全区已初步形成了“一社区一社工、一片区一小组、分类分片相结合”的社区社会工作模式。专业社工进入社区后,面临的最直接问题是如何开展工作。南山区借鉴香港的经验,提出了首先发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思路。目前,这96名社工的工作模式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个案工作,涉及贫困家庭、财产纠纷家庭、暴力家庭和亲子关系冷漠等,一些已经取得比较好的介入辅导效果。二是小组工作,社工们成立了残障儿童康复小组、成年人减压小组、亲子师生小组等活动小组,针对特定人群展开各种活动。三是社区工作,社工们除了协助社区举办大型社区文化活动外,还与街道及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处理社区中的各种纠纷和矛盾。自进入社区服务以来,96名社工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通过个案、小组、社区三种服务方式,积极作为,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初显“润滑剂”作用。
(三)“一社区一社工”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工制度对于深圳乃至全国都是一个全新的制度,各方面都不完善,还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就社区社工来看,采取“一社区一社工”的模式,将专业社工分散性地安排到各社区,这一做法就产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社区专业社工的社会知晓度低。专业社工的社会知晓度低,这是在社工制度刚刚起步的情况下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问题。专业社会工作是西方社会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端,而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水平低,在中国是教育先于实践。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各大高校陆续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截至到2007年,全国已有211所高校设有社会工作专业,但相对于教育层面上的“热”,体现的是社会层面对社工了解的“冷”,高校每年培养的近一万名毕业生,实际上只有10%—30%的学生选择了能与专业对口的工作。社会上面,与社工有关的岗位设置相对较少,专业社会工作在社会上基本没有什么作为,致使对于居民来说,“社工”还是一个新鲜名词,他们并不了解社工是干什么的,即使是在十七大提出要建设一支广大的社会工作队伍后,社会各界纷纷响应,社工队伍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背景下,在相对于全国社会工作发展较好的深圳市来说,情况也基本差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社工分散性地安排到社区工作站,会更加降低而不是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工的知晓度。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问及“是否知道社区工作站的大学生专业社工”时,有87.3%的居民选择“不知道”。
是否知道工作站的大学生社工
Z先生:“我去过社区工作站,但是没有听说那里还有一位大学生社工啊!刚才听完你的介绍,才知道社工是干什么的。”
MH社区工作站站长:“我想重点强调的是社工的社会认可度问题,大家不知道社工到底是干什么的,我们工作站的社工很努力的开展工作,他的表现我也很认可。他的构想还是很好的,比如,今年年初的时候,他准备开展一个青少年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和扩展青少年的兴趣,方案很好,工作站也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去宣传。但没有一位青少年来报名,大家不了解社工,不信任社工,不知道这个活动能不能成功,不愿意去冒这个险。”
2.社工服务“专业不专”。事实上,可以把社区工作站看做政府机构的一种延伸。现在工作站更多地在行使一种政府社会管理的功能,去满足人们的各类服务需求。社区工作站实际上是体制内的安排,许多政府部门的行政性事务落实到了社区工作站完成。社会工作作为接近老百姓、以人为本、满足不同需求的专业化福利服务,需要进行更多的专业培训。政府行政化的工作手段与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还是有区别的。
深圳大学易松国教授认为,现在工作站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身份,既不是政府,又不是事业单位,但做的又是政府的事情,又是政府拨款。⑥专业社工被安排到工作站后,其工作是由工作站来安排的,这就很难避免要承担事务性的工作,从而减少了开展专业化服务的机会。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在“是否接受过大学生专业社工的服务”中,有99.1%的居民选择“未接受过”,只有一位居民接受过服务,是关于邻里纠纷方面的。这说明,工作站的专业社工为社区居民提供的专业服务是非常有限的。
是否接受过大学生社工的服务
社工A:“我们的工作和工作站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相同,我们开展的社区活动更多一些。因为是刚刚来的,很多工作都不太熟悉,通过和他们一起工作,也能学到一些东西。但是一些专业的服务工作就没有精力去开展。我的情况还要好一些,有的工作站,很多时候都找不到社工,因为哪里有需要帮忙的,他就被哪里叫走了,成了大家的秘书,整天就帮其他的人干活,而且都是事务性的工作,根本不像社工,就是打杂的。”
3.社工对自己的未来不确定。专业社工被分散性地安排到社区工作站后,很容易被忽视,工作条件不能够很好的被满足等原因使得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不确定。
社工B:“想象中我们会有独立的办公室,必要的办公条件和设施,持续的经费支持,能够得到相关部门和社区居民的支持和认可。但现在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感觉很失望。”“关于社工如何发展,我们每个人也都提了很多建议,上面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但是很多意见提上去,都被搁置了。一开始大家还高高兴兴的提建议,满腔热情,后来就没有什么热情了,包括现在工作,大家也都不像以前那么积极了,积极性慢慢地都被打消了。”
社工C:“如果以后的工作境况能够有所改善,还能接受这份工作吧,一切都不好说,到现在为止,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有困难,也只能是老老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毕竟我们是第一批社区社工,困难是肯定有的,但是希望政府能够采取一些措施改变当前的状况。”
社工D:“目前还没有什么特别的打算,看看这一行的发展吧。我们的处境比较尴尬,是第一批社工,肯定会有很多困难,如果有其他更好的机会,我会争取,这一行对于我来说,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先看看再说吧。将来的事说不准。”
MH社区工作站站长:“我还想谈一下社工队伍的稳定性问题。社工并不是一个诱人的行业,现在大家都在一窝蜂的考公务员,为什么?理由不用我说了,工资高,工作稳定,谁不愿意去考?但社工这一行业,首先你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牺牲精神,其次,社工的工资不是很高,一旦有机会,都愿意往高处走,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能留住多少稳定的社工,谁也不知道。如果没有很好的制度保障,很少有人愿意守着这个职业干一辈子。还有一点,现在社工和我们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的专业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我觉得还是因为安排给他们的事务性工作多,精力不够。‘专业不专’,这也违背了政府的最初意愿。”
三、关于改善社区专业社工服务模式的思考
在社区服务中引入专业社工,对于提高社区的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合理安排社区社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将专业社工分散性地安排到社区工作站,已经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改变当前的社区社工服务模式,对社工进行更合理的安排,就显得非常必要。为此,本文提出在街道层面建立“社会工作者服务中心”的构想。将社区的专业社工服务人员统一组织起来,发挥集体力量开展专业化服务。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社区专业服务水平以及社区专业社工的社会知晓度,而且有利于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的发展。
本文之所以提出在街道层面而不是在社区层面设立“社会工作者服务中心”,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中国的社会工作刚刚起步的情况下,社区居民对社区专业社工的认可度比较低,在短时间内很难形成居民有困难主动找社工的情况,如果在每个社区都设立“社会工作者服务中心”,很容易形成社工人员闲置,造成社工人力资源浪费。
其次,由于服务中心的社工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由民间专业社工机构派驻。政府已经承担了购买社工服务的费用,而且服务中心的场地、办公设备以及日常开销也是由政府来承担。如果在每个社区都建立服务中心,在容易造成社工人力资源浪费的同时,也给政府造成不必要的财力浪费。
注释:
①于海:《加拿大的公民参与和社区发展》,载徐中振主编《上海社区发展报告(1996—2000)》,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l版,第721—731页。
②李太斌:《治理理念下的政府和社会伙伴关系构建——以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为例》,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1月。
③邱成富:《新资本》,2007(1),第16页。
④李太斌:《治理理念下的政府和社会伙伴关系构建——以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为例》,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1月。
⑤陈志华:《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公共服务改革的新途径》,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⑥邱成富:《新资本》,2007(1)。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2]吕美行.政府购买服务的理论探究[J].卫生经济研究,2003,(12).
[3]于海.加拿大的公民参与和社区发展[C].徐中振.上海社区发展报告(1996—2000),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0).
[4]陈志华.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公共服务改革的新途径[D].厦门大学,2006,(5).
[5]李太斌.治理理念下的政府和社会伙伴关系构建——以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为例[D].上海大学,2007,(1).
[6]曾家达.社会工作在中国急剧转变时期的定位[J].社会学研究,2001,(2).
[7]朱又红.社区服务型非营利机构面临的若干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0,(4).
[8]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5,(2).
[9]邱成富.新资本[C].2007,(1).
[10]李力.深圳特区报[N].2007年10月29日.
[11]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1+7”文件[R].2007,(10).
(责任编辑:闻礼)
Service Mode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ers in Community:Taking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as Example
FAN Ya-na
(College of Economics,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Jilin 136000,China)
With our country society institutional reform being in progress,the tradition unit system disintegrates gradually,the community becomes the important carrier and new public space carrying on the society functions,community construction comes into being.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mmunity service,promote innov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community services need to introduce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let them use professional service concepts and methods to provide services for community residents.Shenzhen walked in the forefront of China by introducing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in the community services.But the Nanshan district walked in the forefront of Shenzhen,firstly proposed the"one social worker for one community"service mode,this professional community service model has certain advantage,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need to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solve.
community;service;professional social worker
C916
A
1008—7974(2010)11—0077—06
2010—06—23
范雅娜(1984—),女,河北保定人,吉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助教,法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