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陕西经济总量增速在全国范围内排第六名
2010-04-20张晓光
张晓光
2009年陕西省经济总量增速在全国范围内排第六名,与湖南并列。GDP总量超过山西,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十七位,进入全国排名中游位置。这个位次陕西在改革开放前曾达到过,后来连续下滑,一度掉至二十二三位。西部大开发10年来,我省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期,经济总量增长了3.8倍,财政收入翻了3番,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这些数据表明,我省经济社会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高点。除此之外,2009年我省一些经济指标还创造了历史新高,甚至位居全国前列。比如,财政总收入1350亿元以上,总支出1750亿元,均增长了2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0元以上,均增长14%。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省经济发展已驶上又好又快的快车道。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已有14个省份迈入万亿元俱乐部,以这样的速度发展,我省经济总量超过万亿也指日可待。
在做大总量中增强实力、在调整结构中提升水平、在加快发展中富民强省,是目前我省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2009年初,我省经济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工业急剧下滑,1月份工业增加值甚至出现了负增长。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省委、省政府把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很快遏制了经济增长下滑的势头,画出了一个漂亮的V字形曲线。
一年来,我省把抓工业作为保增长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失时机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多措并举激活城乡消费需求,全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53.39亿元,增长35.1%,增速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拉动经济增长9.1个百分点,不仅对保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定基础。近年来我省一直在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文化、会展、物流、金融等产业加速成长,2009年第三产业终于一改几年来占比不断下降的趋势,所占份额达到38%左右,发展速度增长16.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18.2个百分点。区域协调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明显,陕南发展速度加快,三市平均增幅14.4%,超过全省增长速度。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省于2008年开展了第二次经济普查,经过全省16万普查员两年的艰苦努力,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普查数据显示,我省经济结构日益优化,修订后的2008年全省GDP总量比2008年初步核算数多了463.26亿元,达到7314.58亿元,总量提高6.8%。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达到16.4%。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工业的资源型特征也更趋明显,同时对外开放也具有很大潜力。
根据普查数据可以看出,陕西省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第二产业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从经济普查增量构成看,全国第三产业增量占81%,陕西省第三产业占96%,增量比重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此外,全省经济发展重点——第二产业工业也发生了积极变化,与第一次经济普查相比,全省工业的资源型特征更趋明显,工业企业和从业人员都有较大的增长,部分重要产品包括发电量、原油、钢材等占全国的比重上升,主要经济指标均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经济发展的成就,为准确把握我省经济的整体格局、成长特点和未来趋势提供了科学依据。普查结果充分说明,陕西经济运行已进入持续向好的上升空间,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即将到来。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陕西经济和其他地方一样正在进入转折期。从去年情况看,中央及省委、省政府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已初见成效,全省经济回稳的态势明显增强,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的影响还依然存在。二产,特别是工业增长速度较往年仍然偏低,作为全省能源化工基地的陕北,有待充分发挥其全省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提升三产比重,加强其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综观国际国内形势,今年的经济发展环境总体将好于去年,世界经济开始走向复苏,我国经济回升势头向好。我省应抓住机遇,特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实施的机遇,乘势而上,顺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扩张的趋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延长经济快速发展的平台,并在关键领域如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大企业,特别是过千亿、几千亿的大企业。
近年来,我省一直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表现突出,但纵向观察,投资效果系数已经开始下降,说明单一投资拉动已接近临界值,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才是唯一出路。因此,必须以扩大内需为手段,实行积极的社会政策,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有效拉动农村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