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技兴农的华章谱写在广阔的农村大地
2010-04-20张光强
张光强
现代农业看杨凌,这是国家赋予杨凌的光荣职责,也是农科城成千上万个科技工作者的夙愿。十年前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如春风化雨,加速了西部省份腾飞的步伐,也给年轻的全国唯一的农业开发区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杨凌示范区张开双翼,放飞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梦想,舞起生机勃勃的龙头,把科技兴农的华章谱写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
10年来,杨凌大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能力,着力研发农业高新技术及促其产业化,不懈探索我国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效带动了陕西省以及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为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作出了贡献。目前,杨凌示范区已经初步建成了一座特色鲜明的农科新城,成为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者;成为我国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成为聚集、展示、交易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的重要平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承担好国家使命,就必须首先建好农科新城。要多出农业科技成果,就必须为科教工作者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乃至生活条件。这十年,杨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多亿元,城区面积由不足4平方公里扩展到16.7平方公里。2008年与1997年相比,全区生产总值从3亿元增加到32亿元,年均增长23%;财政收入从1369万元增加到3.7亿元,增长了27倍;农民人均收入从1396元增加到4993元,年均增长12.2%。昔日信息闭塞、交通落后、基础设施很差的“农科乡”已经变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农科新城。
杨凌着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成为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者。1999年,同处杨凌的10家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教学科研单位合并组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首次实现了我国教育与科研单位的实质性合并。经过10年努力,杨凌农业科研、教学实力显著增强。西农大已进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行列,取得了体细胞克隆山羊、胚胎干细胞研究、杂交小麦育种和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等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杨职院进入了国家首批28个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行列。
现代农业看杨凌,就是要抓好杨凌的核心示范,建设好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这是“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农业科技推广新格局的重要部分。我们把杨凌城区以外的8.3万亩耕地,全面规划为现代农业发展区。目前已引进国内外30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完成投资7个亿,全面推进标准化种植、养殖的“五个万工程”。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已建成设施大棚5000亩,万亩经济林果苗木示范基地已建成1300亩核心区,20万头良种猪繁育示范基地和万头秦川肉牛繁育示范基地建设全面展开。在区外,我们积极开展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在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模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一是探索建立了“政府推动下、以农业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10多个省区发展示范推广基地151个、农业专家大院37 个,探索了农科教紧密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二是探索发展了“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以企业为龙头,在全国10多个省区建立示范点和试验基地1200多个;三是着力发挥传媒作用。由杨凌牵头创办的“农林卫视”频道是全国首家专业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卫星电视频道,杨凌主办的《农业科技报》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农科类报刊;四是努力将杨凌打造成区域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培训网络逐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杨凌已经累计引进推广国内外良种1700多个、农业先进技术1000多项,5000多万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民受益,每年科技推广效益达到60亿元。
今年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把承担的“国家责任”与“自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要抓好示范推广。在完成国家交给的“四大任务”即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推广、产业化示范和国际科技合作上破题。二是要抓好自身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启动设市工作,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推动生物产业、食品工业、农机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三是要抓好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