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带来内蒙古发展奇迹
2010-04-20张云龙
张云龙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10年,推动内蒙古自治区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民族团结和睦、边疆安宁稳定的良好局面。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2000年至2008年,内蒙古经济增长了2.66倍,年均增长17.6%,增速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由全国第二十四位上升到第十六位,实现了由后列到中列的重大跨越,创造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综合实力10年赶超8个省
记者:西部大开发实施10年来,带给内蒙古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巴特尔: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经过10年的大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内蒙古完成生产总值7761.8亿元,从居全国第二十四位、西部第五位置上升到全国第十六位、西部第二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32214元,折算4638美元,从全国第十六位、西部第二位居前移至全国第八位、西部第一位。其中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阿拉善盟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内蒙古以占全国1.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58%的经济总量和3.85%的经济增量。经济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蓝皮书》显示,2007年内蒙古居全国第十位,西部第一位,其中产业经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环境发展竞争力以及宏观经济竞争力等4项二级指标居全国前列。
记者:内蒙古经济经历了什么样的深刻变化?
巴特尔:内蒙古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2.8:37.9:39.3演进为2008年的11.7:55:33.3。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现代农牧业、现代工业及新型服务业产业体系。
农牧业向现代化迈进。内蒙古牛奶、羊肉、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每年可为国家提供50亿公斤商品粮、200万吨肉类、900万吨鲜奶、6500吨羊绒,成为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农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科学技术、良种应用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2008年工业对GDP的贡献达到60%,形成了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技术6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代表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鄂尔多斯、蒙牛、伊利、远兴等34个中国驰名商标,有30多项技术、工艺和设备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原煤、发电量、钢铁、建材和化工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内蒙古已经成为了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内蒙古第三产业总量居全国第十七位,增速居全国第二位。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旅游、房地产、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服务生产和生活的能力明显增强。
发展基础更牢固〓生态环境更秀美
记者:西部大开发提出要建设秀美山川,社会上也非常关心内蒙古大草原的生态保护,担心经济的快速发展会破坏环境,内蒙古生态建设的情况如何?
巴特尔:内蒙古以建设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屏障为目标,不断加大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1998年-2008年累计投入371亿元,先后实施退耕还林等八大生态工程,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全区草原建设总体规模达7457.98万亩,禁牧休牧面积达7.23亿亩;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29亿亩,2.4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和1.5亿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内蒙古把环境保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我们用开发1%的国土面积来保护99%的生态环境,在工业发展最快的鄂尔多斯以及新兴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通辽等地,生态保护都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做到美丽与发展双赢。像鄂尔多斯市,10年前经济不发达时,草场退化、沙化无法治理,而现在工业发展起来,生态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全市植被覆盖率已达到70%以上。另外,内蒙古不断推动绿色能源发展,风电装机已稳居全国第一;同时适应世界发展潮流,正在推进经济增长向低碳模式转变。
目前,内蒙古重点监测的水系中55.2%的河流与62.5%的湖泊水质好转或趋于稳定,92.3%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良好或者较好。森林覆盖率和可利用草原植被盖度分别达到20%和38.85%,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2.08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1.72%。生态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记者: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投入巨资扶持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内蒙古取得哪些发展?
巴特尔:10年来,内蒙古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先后建成了一批公路、铁路、机场、水利、通信等大项目,发展条件不断改善。2001年-2008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333.5亿元。连接自治区东西部的电力、公路、铁路三大通道基本建成。路网通疆达海能力明显提高。尼尔基等一大批骨干水利枢纽建成,通讯网络覆盖城乡。城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支撑产业和保障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42.2%提高到2008年的51.7%。
城乡居民收入居西部第一
记者: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西部大开发的10年来,生活在内蒙古的居民从哪些方面享受到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福祉呢?
巴特尔:自治区提出,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全国平均速度,力争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10年来,内蒙古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129元提高到2008年的14433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1.1%,收入在全国的位次上升到第九位,在西部由第八位跃居到2008年的第一位。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038元提高到2008年的4656元,年均实际增长7.4%,收入水平居全国第十四位,连续6年居西部第一位。
医疗、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08年底389.47万人纳入基本养老保险,373.7万人纳入基本医疗保险,225.5万职工纳入失业保险,98.85万人得到国家和自治区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2008年,全区建设廉租住房1.8万套,共向9.6万户困难家庭提供廉租住房保障;解决了86.7万农牧民饮水安全、141个苏木乡镇通油路、1659个嘎查村通公路、2.5万户农牧民通电、700多个自然村通电话问题;解决了10万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15万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问题。
巴特尔:此外,内蒙古不断推动社会事业实现全面进步。自治区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达到50%以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8年全区在校大学生31.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9.8万人。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131人,其中蒙古族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200人。义务教育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在西部省区率先实现“两基”达标。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全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旗县达到95个,覆盖农村牧区人口1434.4万人。体育事业明显进步。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记者:从内蒙古实际出发,您怎样认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作用?
巴特尔:内蒙古的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对于增强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活力、加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内蒙古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前景无限美好。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力争一个经济实力更强、各项事业更加进步、更加巩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内蒙古崛起在祖国北疆,为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