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体的设计模式探讨
2010-04-19陈纲,原伟
陈 纲,原 伟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1 城市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HOPSCA),是将城市中酒店(Hotel)、办公(Office)、公园(Park)、商业 (Shopping mall)、会所 (Club)等城市生活空间三项以上的功能进行组合,并在各功能之间建立一种相互补充、激发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工程技术日趋成熟等因素的必然结果。知名的城市综合体有法国德方斯新城、东京六本木综合体、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等(图1),在我国综合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综合体是深圳万象城、北京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域,核心地段,具有优越的城市交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综合体成为体现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形象。其开发建设在我国各大中城市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故从各个角度对城市综合体的研究就十分有必要了,本文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对城市综合体的设计模式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期对城市综合体的理论构成有所完善。
图1 夜晚人气很旺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
2 城市综合体构成特点
城市综合体从外观组成上可以是一个完整的街区,也可以是一座体量巨大的综合楼或一组紧凑的建筑群体。具有以下几种构成特征。
2.1 整体统一性
首先是指城市综合体中各单体的建筑风格协调统一,如建筑立面的划分,材料、色彩的统一;其次是建筑与城市空间呼应、融合。建筑外部和局部内部空间和城市空间能形成一体化的效果。如通过建筑内部中庭、人行步道等和城市空间一体化设计,来实现城市综合体外部以及内部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统一。
2.2 功能复合性
主要是指建筑群体内各功能互补,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场所。如在综合体中实现购物、娱乐、办公,居住等完整的生活场景,有“城中城”的意思。日本东京六本木综合体综合了城市的许多功能,基本上就是完整的“小城市”,人们在其中可以实现许多城市生活的需求。
2.3 时空连贯性
一是指城市综合体在地面上的连贯性。城市综合体中建筑的规模较大,形成较大区域或几个街区的连续。如美国亚特兰大桃树中心,其总图或整或零地跨越了 17个街区,形成了连续,统一的亚特兰大的“中心区”。区域范围内的任何隔断都会为整体设计带来较大的阻碍,而影响到整体效果;二是指在空间上的连续。城市综合体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为了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城市综合体建筑呈现出向地上、地面、地下空间发展的趋势,形成流动的、连续的空间体系。
2.4 交通立体化
城市综合体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交通环境,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聚集大量的人流,车流。为了避免在有限的地块内出现人车混杂的现象,城市综合体常采用立体化的交通模式,以应对大量人、车流在有限地块上出现。同时还可以开辟一定城市公共空间,香港的太古广场,通过将人车流在不同标高上的立体化处理。既解决了交通问题,又创造了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
3 城市综合体的设计模式及要点分析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城市综合体主要有三类:解决城市中心区城市功能问题的城市中心区城市综合体;因城市功能的发展与城市交通系统耦合的城市综合体;地下城市综合体。
3.1 城市中心区城市综合体
城市中心区综合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复兴旧城中心区或旧街区核心地段而建的城市综合体;另一类是在新的城市中心区的城市综合体。诸如在城市副中心、CBD、核心地段等。
3.1.1 旧城中心区城市综合体的设计要点
自 20世纪 7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城市为了避免在现代功能主义指引下造成城市开发的功能单一、建筑秩序的分散无序,很多大城市在旧城中心区复兴实践活动中,开始强调旧城中心区功能完整和建筑统一。于是,城市旧城中心区的城市综合体应运而生。这类城市综合体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布置功能高度集约化、高密度的建筑,来改善原有地段各建筑功能比较单一而得不到相互补充,以及许多城市要素在二维平面上占据过多的城市土地资源,却形不成良好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现象。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原有的城市环境,重塑旧城中心区的形象与活力。如纽约洛克菲勒中心通过对旧城中心区的完善而重新使旧城的形象得以改观。
旧城中心区城市综合体的具体设计要点为:
(1)城市功能:通过合理的社会需求调研,确定新植入的建筑功能体,并运用立体化的组织方式向竖向发展(地上,地面,地下),以实现土地利用的集约化。
(2)建筑方面:城市综合体的建筑应呼应周围原有的城市因素,从建筑体量,建筑风格等方面做到和原有城市的融合。如法国巴黎莱阿拉商业综合体将新增建筑功能体的巨大体量向地下发展,以取得和周围城市尺度,肌理的协调(图2)。
图2 莱阿拉商业中心与周围建筑的关系
(3)城市交通:交通系统的平衡性,在原有交通系统不变的情况下,发展地下交通和建筑二层标高层面上的立体交通。通过这种立体式的协调,达到了解决现有交通问题同时又负担了新增的交通负荷的现象。如香港的中环广场二层步行道立体交通等。
(4)场所精神:人文情怀的塑造和保留,通过城市综合体的功能集约化,建筑高密度。可以产生用以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块,通过一个主题空间或是具有人文关怀的一些场所的保留,吸引城市居民能够很好进入的城市综合体中。在日本“MM 21”地块中通过对原有船坞的保留来塑造城市公共空间(图 3),既使原有的生活场景得以再现,又为居民提供了公共空间。
图3 MM 21中利用船坞形成的公共空间
3.1.2 新城中心区或核心地段城市综合体设计要点
相对于旧城中心区域,新城区具有较为超前和合理的城市规划。城市综合体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提供适应中心区发展要求的复杂功能体系,同时能够代表一定城市形象。如北京万达广场二期工程,其主要开发目的就是以适应北京商务中心区复杂的功能需求而设置自身功能体系的,因而其功能复合程度已远远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城市综合体的内容。是集高标准的商务功能、餐饮、居住、购物、展览、会议,娱乐于一体的复杂城市综合体。
这类综合体的设计要点是:
(1)城市功能:城市综合体的功能设置应能适应中心区的发展要求,同时具有一定前瞻性。
(2)建筑方面:新中心区周围环境对建筑的制约因素较小。同时城市综合体建筑规模庞大,能够产生巨大的体量关系,故在建筑风格,材料选择等方面应能体现城市新形象的角色。
(3)城市交通:妥善设计城市综合体中复杂功能的流线并与城市交通有机衔接。在北京万达广场二期中,进入综合体的人流组织在朝向建国路的方向(建国路是重要的城市干道)。城市综合体可以很快吸收掉这部分进入综合体的人流。在进入各功能体后将人流向水平和垂直方向分流;并将人群量大的流线采取了进、出不同路径的组织方式,如购物人群的流线从建国路的公交站点出来进入综合体,而当购物完成后通过和万达广场一期之间的联系道路上出来,并进一步从与建国路垂直的针织路与光辉里二号路出来,再到建国路形成一个回路。避免了进入城市综合体的大量人群和从城市综合体出来的人群在同一方向上的冲突,为塑造良好的城市交通环境奠定基础。
3.2 与城市交通系统耦合的城市综合体的设计要点
这类城市综合体的主要特点是建筑中包含城市因素,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空间的高度统一,通过对土地的混合利用和立体开发,将城市中商业、办公、酒店等和城市交通职能组织在一起,而与城市交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统一体。一般出现在用地比较紧张,且人口众多的国家和地区,诸如日本,香港等。香港的太古广场中,建筑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界限已变模糊,城市综合体内容纳了城市交通空间,如城市休憩中庭,交通转换站等,各种空间要素组织成一个立体网络,供行人在其中穿梭与停留。这种建筑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的整合形成的城市综合体,不但改善了人们出行环境,而且增强了城市的活力,促进了城市、建筑、交通的综合发展。
其设计要点是在建筑的内部提供必要的城市化公共空间(中庭,室内步行街等),不仅是建筑本身公共空间秩序中的一个节点或区域,同时又是和城市交通连接的公共空间。可以通过建筑中庭将人群引入到地下层的地铁系统;或可以通过在建筑中某些标高层设置转换大厅,实现城市人流在建筑空间内部的转换,如美国的伊利诺斯州中心,通过城市尺度化的中庭,在竖向不同标高上连接城市地铁车流和城市购物人流。实现地上,地下的空间转换。同时因中庭的城市化,为民众提供了聚会场所,人流的不断聚集也为中心的商业带来了大量的消费群体。而在香港的太古广场中,结合地形特征在建筑二层标高的楼层设置交通转换的公共大厅(图4、图 5),在建筑内部实现人群的流线转换。
图4 香港太古广场城市综合体总平面图
图5 香港太古广场二层的转化大厅
3.3 地下城市综合体的设计要点
在城市中心区的再开发进程中,地面一部分交通功能和市政公用设施与商业等建筑功能综合在一起,随着城市的立体化开发而将其置于城市地下空间中,使得多种类型和多种功能的地下建筑物和构筑物连接到一起,形成功能互补、空间互通的综合地下空间,称为地下城市综合体(Underground Urban Complex),简称地下综合体(Under ground Comp lex)[2]。地下城市综合体主要是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来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通过将一部分城市功能(如交通,商业等)放入地下,作为对地面上部分功能的补充或缓解,并为地面良好公共空间环境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也可以和城市一些突发性灾害结合起来充当避难场所等。地下综合体在中心区立体化开发中具有很多的优点,但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地下工程,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城市来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点。
(1)业态构成:合理布置地下综合体中的经营业态;地下综合体能因全天候的经营条件及结合交通枢纽引入的大量人流而获得较高的商业价值,因此很多地下城市综合体开发中均开发了大量的商业。但是这并非越多越好,应通过合理的调研分析来制定地下综合体中的经营业态。
(2)空间组织:合理组织空间构成;在地下综合体空间中,单一的空间环境容易造成单调、沉闷的效果。可以运用(即节点)、路线、领域等人流定位的基本要素,对地下综合体中的空间进行组织。以形成丰富的空间环境。
4 结束语
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解决城市中心区或重要地段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我国城市大规模建设的今天,如何建立具有完善城市功能的、便捷交通体系的,良好公共生活空间的城市中心区。对城市综合体的模式分类和要点的分析,具有很强的实践建设意义。
[1]韩冬青,冯金龙.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崔阳.地下综合体功能空间整合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7
[3]董贺轩.城市立体化——城市模式发展的一种新趋向解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A 01)
[4]徐洁,林军.商业综合体的城市竞争力模型——以东京六本木综合体为例[J].时代建筑,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