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2010-04-18殷晓中陈兴和
殷晓中,陈兴和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机械工程系,江苏 镇江 212001)
0 引言
“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的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的技术学科,是高职高专类机械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1]。它由原来“金属切削机床”(概论与设计)、“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夹具设计”等四门专业课优化整合而来[2],涉及知识面广、概念性强,与生产实践联系密切。面对教学学时缩减,学生缺乏相关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等问题,要使该课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 精选教学内容,力求实际、实用、实效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虽然已经过了优化和整合,但是其内容依然比较繁杂,章节间的逻辑性不强,在教学课时偏少的情况下,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就必须依据学生的特点做到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强调实际应用。
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应充分考虑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3]。例如,机械制造技术中有关机床部分讲述的还是CA 6140、X6132等通用机床的内容,而目前企业中广泛使用的已经是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缩减了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传统加工技术的课程比例,相应增加了现代制造技术课程比例,并着重增加了企业中普遍使用的数控、加工中心和电火花线切割技术等内容,使所教内容紧跟本行业的发展需要,努力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接轨。具体课时变化见表1。
表1 机电专业教改前、后主要章节内容及课时安排
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该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1)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教学挂图、实物模型和电化教学设备,加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同时可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2)广泛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你教我学、你问我答,而应是教学双方的交流和互动。在教学中要结合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以实现教学目标[4]。可事先在课前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在学生掌握相关的工艺知识后,提出工艺课程设计的相关课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思考,拟出制造零件的工艺方案并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方案的优缺点,确定最佳方案。
3)适时采用现场教学方式。在讲述机床、刀具、夹具等与生产实际直接相关的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条件,在生产或实验现场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可以利用现场的实物及时消化理论知识,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加强主观记忆。
3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性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实验中,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动手能力获得实质性的提高。例如在车刀几何角度测量实验中,除了要求学生测量给定车刀的六个角度外,还要求他们设计不同切削要求下的刀具角度。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的一环,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查阅资料、制图、计算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5]。其中课题选择很关键,为此,笔者联系了一些本地机械制造类的企业,结合企业生产的主要零件,相应地分组完成相关工艺设计,为以后的创新设计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工艺实习期间,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周边一些制造类企业,请一线的工人师傅边操作边讲解,使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真正地融为一体。学生通过亲自编制工艺工程文件、上岗操作,逐步了解和掌握生产实际知识,从而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
4 改变传统考核模式,由结果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
期末闭卷笔试的传统考核模式使考试成为一种负担和一种短期行为,既无法准确地诊断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更无法实现学生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
因此,在“机械制造技术”教学中,尝试打破这种考核模式,将教学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在理论教学中通过课堂的随机提问、平时作业、阶段性笔试等方式检查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实验、实训报告、现场操作、课程设计及答辩等方式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注重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改变了以往那种平时不学习、考前搞突击的现象。图1为近几年教学改革前后机电专业各班不及格率及优秀率的比较,从图1中可以看出教学改革的成效。
图1 2004级—2008级教改前后机电专业各班不及格率及优秀率的比较
5 结语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是高职院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6]。通过上述探索和实践,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现代制造技术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谢军,张斌.《机械制造技术》教学探讨[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95-96.
[2]陈立德,李晓辉.机械制造技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赵宏平.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2):89-90.
[4]罗媛.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在高级英语课程中的教学实践[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5):45-46.
[5]丘有永.浅谈《机械制造技术》的课程设计[J].科技信息,2007(11):402.
[6]张哲.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探讨[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