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品出大市场
2010-04-18撰文沈荣方
□撰文/ 沈荣方
一个因家境贫困只念过小学的普通农民,在人生和商海中,几经周折,凭着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品茶道路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自创品牌,几次上北京,把茶叶送进钓鱼台国宾馆;他自掏经费通过欧盟绿色产品行业协会茶叶国际安全认证,叩开欧盟市场大门,得到了中国茶农首张国际茶叶通行证;还撰写《茶经》供人阅读,他就是嵊州石璜镇茶农朱笙元。
初涉茶道
朱笙元是嵊州石璜镇楼家村溪东自然村人,由于家境贫困,小学毕业后就开始自己谋生,走南闯北讨生活。19 91年,年近30岁的朱笙元仔细审视自己以前做过的工作,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嵊州茶叶资源相当丰富,于是萌生了推销名茶的念头,从此全身心的投入茶道之中。初入茶道,朱笙元对名茶一窍不通,连黑白黄绿都分不清,既没人指点,又没人带路,怎么办?一切从头学起。为做生意,朱笙元向一位要好的朋友借款20 00元,迈出了做名茶生意的第一步。正当他雄心勃勃准备在茶叶生意大展宏图时,现实却给他无情的打击,在忙碌一季后,非但没能还上当初朋友借给他的20 00元钱,反而亏损了几百元。
现在看来,几百元钱也许只是一个小数目,但对当时的朱笙元来说却是一个大数目。朱笙元吃过一次亏后,并不泄气,他总结思考亏本原因,吸取经验教训,改变销售方法,采用直接向厂矿企事业单位推销的方法。朱笙元的生意顺多了,有一次,他收购25公斤龙井茶,经推销被一家外省籍外贸企业全部购进,一笔生意就挣了20 00多元,尝到甜头后朱笙元更坚定了做名茶生意的信心。通过潜心学习,不断探索,几年后,朱笙元在茶道经营上从外行成了行家里手。
自创品牌
朱笙元在茶叶销售打开局面后,在茶叶市场上的道路越走越宽。但随着对茶叶不断了解,自己品茶技艺的提高,朱笙元对名茶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不满足于做一名收茶、销茶的小老板,他想自己培育名牌新品种,创一个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
朱笙元在茶叶市场经过几年探索之后,发现我国茶叶品种多达70 0多种,但符合做高档精品名茶的品种却很少,存在许多的问题。有些茶叶品种发芽较早,但芽小,不宜做芽茶;有些茶叶品种芽壮,但毛多,发芽迟;有的色香味欠佳,能够达到发芽早、芽壮、色香味齐全的名茶品种实在太少了。于是,朱笙元决定靠自己的智慧和实践,培育出集所有优点的茶叶品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他,又没有专家指点,要培育一个茶叶新品种谈何容易?朱笙元开始多看中央台的农业频道节目,学一点科学种茶选育良种的知识。在产茶季节,他经常到茶园转转,留意是否有性状比较好的茶树,发现了就把它移栽到自己试验田里,然后再通过无性杂交混合配种方法,经过多次筛选,反复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培育出几个符合炒制高档芽茶的名茶品种。这些品种具有芽壮、无茶毛、色香味突出、抗旱性强等优点。根据这几个品种采摘季节迟早,老朱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笙元一号”、“笙元二号”、“笙元三号”。
茶叶品种培育成功后,为使茶叶产生经济效益,还得在炒制茶叶上下工夫,要炒制出精品是朱笙元追求的目标。朱笙元在原龙井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改革,在工业炒制上,集多家品种炒制优点,经过上百次试验反复,终于炒制出与众不同、工艺独特的“一芯茶”,为做强茶叶产业打下了较好基础。20 02年,他创办了嵊州市笙元名茶实验场,并向国家注册了“笙元一芯茶”的商标。
品茶品出大市场
朱笙元成功炒制出与众不同的“一芯茶”,并注册和上市,为他拓展茶叶市场打下良好基础,填补了当地芽茶产品空白,得到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客户的青睐。20 03年的一天,一个电话使“笙元一芯茶”闯入钓鱼台国宾馆。朱笙元现在还清晰地记得,有一天自称是钓鱼台国宾馆工作人员跟他联系,说让他把茶叶送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去。朱笙元当时还以为有人开玩笑,但经过核实是真的。原来那里的工作人员在国家商标局进行注册的茶叶品牌中挑选了7个品牌,被选中的可作为钓鱼台国宾馆的“会议专用茶”供应。
后来朱笙元带着自己的“笙元一芯茶”到了北京,并与来自全国各地其他6个茶叶品种按一定顺序泡茶后供专家评定,经过色香味比拼,最后“笙元一芯茶”被定为众多品种中一个品种的“会议专用茶”,一直沿用到现在。
20 07年,朱笙元为使自己的茶叶与国际接轨,按照欧盟市场绿色农产品要求进行生态管理。当年3月,朱笙元把茶叶样品送到欧盟绿色农产品行业协会进行检测。3个月后,经过各类复杂的检测,“笙元一芯茶”终于通过各类检测,并获得欧盟绿色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茶叶国际安全认证,这标志着“笙元一芯茶”走进欧盟市场有了准入证。据了解,该协会还是首次在中国颁发进入欧盟市场通行证。
挖掘茶文化 做贡茶传承人
50多岁的朱笙元,小时候就从当地老人的闲谈中得知石璜镇仙家岗是明清两代贡茶发源地,但现在只剩传说了。
任何东西都有自己的文化,茶叶也应该有文化,茶文化是茶叶的灵魂。尽管“笙元一芯茶”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名气,但如果与石璜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有机结合,那肯定更有意义。
带着这个目的和心愿,朱笙元一边赴仙家岗访问老农,了解贡茶的制作方法,一边多次赴绍兴、嵊州的图书馆、地名志上查找资料,最后从古书籍中找到“仙家岗芽茶”作为贡茶的资料。据资料记载,“仙家岗芽茶”在明朝初期被指定为贡茶,最初每年供应8斤,后增加到18斤,这样一直持续到清朝初年,“仙家岗芽茶”作为贡茶的历史长达35 8年。
为挖掘茶文化,使“仙家岗芽茶”这一个品牌发扬光大,致富石璜一方茶农,朱笙元在“一芯茶”炒制工艺基础上,采用古代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实现了古代工艺贡茶现代品牌的衔接,使中断数百年的“仙家岗芽茶”重现嵊州大地。20 08年5月,朱笙元向国家商标局注册了“仙家岗芽茶”商标,从此,仙家岗贡茶有了传承人。
为把当地茶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茶农了解芽茶炒制技艺,朱笙元把自己种茶、管茶和制茶工艺心得告诉当地茶农,长满老茧的手拿起笔,尽心尽力写了一本《茶经》。他以《茶经》为教材,还为石璜镇中学学生补上了素质教育一课,让后人牢记,并把当地品牌一代代传下去。朱笙元,这位看似普通的茶农,在年过半百之际,凭着自己对茶叶事业的追求和热爱,将继续在“品茶”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