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十五周年庆生国粹创意盛会启动
2010-04-17楚歌
36位艺术家,每位一个独立的展出空间,每人展出十余件代表个人艺术风格和水准的作品,这样一种联合雕塑个展的形式和规模可以说是国内外前所未有。这是由《雕塑》杂志社主办,北京国粹苑国际文化产业基地承办,在2010年4月25日开幕的“《雕塑》杂志15周年特邀艺术家展”。参展艺术家皆为《雕塑》杂志顾问委员会委员、艺术委员会委员、封面艺术家及长期关注艺术家,包括钱绍武、司徒安、王天任、曹春生、田世信、朱尚熹、范伟民、殷小烽、吴为山、霍波洋、王少军、于世宏、秦璞、陈连富、郭心聪、王小蕙、魏华、张峰、耿博、徐国华、章华、李先海、王芃、黎阳等人,参展作品共计400余件。
作为“国粹艺术银行全球创意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开幕的同时,亦是创意节的启动之时。创意节开幕式由著名主持人陈鲁豫主持,与会嘉宾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全国政协常委潘贵玉、原人事部常务副部长程连昌、中国文联副主席李牧、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杨自鹏、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周可仁、中国红十字总会秘书长王汝鹏、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主席解思忠、国史办主任徐浩然、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主席刘兰芳、福建省莆田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林素钦、福建省莆田市副市长李力利等人。安东尼·司顿斯、王天任、朱尚熹、范伟民、于化云、王中、殷小烽、霍波洋、景育民、翟庆喜等雕塑界重要人士亦出席现场。据悉,苏富比、佳士得、嘉德、瀚海四大拍卖行重要负责人、百余位工艺美术大师也莅临开幕式现场。
展览开幕当天下午,《雕塑》十五周年座谈会也在国粹苑举行。与会人员包括《雕塑》杂志编辑部成员及王天任、朱尚熹、秦璞、王中、于化云、霍波洋、邓乐、翟庆喜、温洋、郭心聪、范玉刚等。大家非常真诚地表达了对《雕塑》杂志的感情,肯定了它所取得的成绩并指出了它的不足之处。《雕塑》杂志执行主编宋伟光表示:《雕塑》杂志必将以大视野、大心胸,更为努力地提升杂志的学术水准和思想深度。
《雕塑》十五周年特邀艺术家展的举办,是《雕塑》杂志对长期以来关爱杂志成长的艺术家们的由衷酬谢。参展的艺术家中,有不少在院校或社会机构中担任重要的职务,由于他们社会事务的繁忙或研究重心的转向,他们可能会以单件作品参加一些群展,但难以如那些全力于艺术市场的艺术家们那样,时常会举办个人作品展。《雕塑》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展览,集中而充分地展示这些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同时也通过国粹苑的市场平台,为艺术家提供更为广泛的契机。
令人感动的是,尽管活动组织时间短,许多艺术家不顾辛劳,对《雕塑》杂志展现了他们的全力支持与厚爱之情。雕塑家王天任先生不顾自己已近耄耋之年,亲自到北京为展览助兴,他说,这是他这么多年来最为完整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和艺术风格的一次展览。司徒安这位来自英国牛津,自2004年起担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的绅士,展示了他多年钻研的肖像雕塑作品,也表达了他对中英文化交流的热情。他在开幕中的发言里说道:“勿庸置疑我今天参展的部分肖像作品,他们是我的老朋友,也是这座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一个个坚强的桥墩。” 4月23日,魏华先生的陶瓷作品在从佛山运输过来的途中,由于车辆追尾,被迫停留,为了不至于耽误展览,他尽其可能从另外的地方又调来了数件作品。开幕前夕,由于范伟民先生在韩国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朱尚熹先生亲自出马,带领着《雕塑》杂志的工作人员,协调现场,指挥布展。参加艺术家们也都非常理解组织如此宏大之展览的不易,他们亲自或者安排工作人员到现场布展。还有一些艺术家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办法参加展览,他们仍然发来邮件表示祝贺。
这次展览也是综合观摩比较各类作品的绝好时机,有助于我们研究每个艺术家在不同阶段相似风格作品中的差异性,研究同一类型作品的差异性。比如对于吴为山先生的“写意雕塑”,有一位前来参观的雕塑家认为,他最近创作的作品更为注重整体结构,在放松的写意中包含严谨。再比如同样是从具像写实中脱胎而出的作品,钱绍武先生的雍容大气,田世信先生的收放自如,陈连富先生的温柔细腻,张峰先生的斑驳陆离,王少军先生求神逐意,都各有趣味。
展览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或内容有非常强的延续性,而有些却完全面目一新。延续或者变化,这两者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更多是贯穿于不同创作阶段的线索明确与不明确的区分。比如霍波洋先生,他参展的作品是用纸浆创作的系列风景,仅仅是白色、灰色和点睛的红色印章,却显得高雅而富有文人情趣。这系列的作品虽然也引用了他上一阶段的符号“抽象的人形和标尺”,但在意境和指向上已完全不同。即使是和他最初使用纸浆来创作的刷墨作品相比,这一批也有不同之处,由于都使用了纸的原色而显得更自然,并且造型上在抽象中多了一些确定性。在写实传统如此强盛的鲁迅美院,霍波洋作为系主任,却从具像走入了抽象的、实验性的创作之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动因促使他的转变呢?在看起来似乎截然背离写实的表象背后是否有深层的联系呢?这样的个案分析起来必然会非常有意思。
王芃女士的作品也显得气质独特,她那些现成品装置与造型结合的作品,各有相异,却都有一种诡异、神秘,甚至是巫术一般的气息。
范伟民先生也在展览中展示了十余件抽象风格的石雕、不锈钢雕塑和景泰蓝作品。多年来致力于社会事务的他,很少有时间创作。他这么多年策划组织了无数展览,却从未为自己举办过个展,以至于许多人都不清楚,原来他也是雕塑专业科班出身的。其实,他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做了一批抽象作品,并对使用景泰蓝这种传统工艺手段创作现代雕塑产生浓厚兴趣。他的兴趣点并非只是改变铜胎造型,而是尝试去扩大景泰蓝这种工艺手段的表现力,在一件名为《流光溢彩》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如同陶瓷釉色流变的感觉。
这些凝聚着艺术家们心血与思想的作品不应当被束之高阁。朱尚熹先生在开幕式中的发言代表了艺术家们的心声:“从邀请展布展和展览场面来看,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除了艺术样式的多样与繁荣外,艺术家生产的勤奋和多产真是令人感动!开动智慧之机器,集中精力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艺术品,已经成为广大雕塑家的基本共识。我们无时不为自己作品而呕心沥血,无时不为自己的作品而欣喜若狂,同时也无时不为作品的前途而操心。艺术家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为人类生产并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为此艺术家需要有人为其做艺术品的推广,像粮食一样分发到人们的日常精神消费生活之中。我们需要将作品传递给社会和人们的各种中间环节。”
据国粹苑总经理林汉文先生在开幕式发言中介绍:国粹苑期望以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资本运作经验,借助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杂志的专业运作平台,遴选国内顶级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通过系列展会推出其优秀作品。通过研究、收藏、展出,充分发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升值空间。
对此,范伟民先生认为:“雕塑家对于创作所付出的精力、智慧和金钱绝对比其余艺术门类的艺术家有过之而不及,然而市场对于雕塑的接受度及价值认可却与之相差甚远。这其中有包括艺术普及教育和雕塑市场机制在内的方方面面的原因,《雕塑》杂志也希望能够推动既符合艺术规律又符合金融与交易规律的游戏规则的建立,既保护艺术家的知识产权,又能够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良好的支持。”
杨自鹏理事长在开幕式发言中也特别提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和《雕塑》杂志能够借国粹苑开园的时候庆祝自己的十五周年活动,并且把这个活动推到这样高的层次做出实际贡献,也是对于中华文化建设的一个心意和表达。”
的确,十五年来支撑《雕塑》杂志克服种种困难,坚持自我发展方向的内在动因,一直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十五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自我意识萌发的青春期,对于《雕塑》杂志而言,是总结、吸纳、反思、拓展的重要时刻。据悉,在持续至2010年9月25日的“国粹全球创意节”期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和《雕塑》杂志的品牌性项目“2010中外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及“第十六届中国雕塑论坛”将分别于6月25日及9月在国粹苑举行。相信《雕塑》杂志这个十五周年会过得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