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界的趔趄趋同
2010-04-15徐庆全
徐庆全
以1949年为节点,一条海峡,风吹草动惊两岸。
冷战阴影下,大陆和台湾不同的党化教育,进而带来的意识形态化取向,使“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余光中诗句),荡然两半。此岸和彼岸,意识形态化不同,将学术与政治放在一个锅里煮,却惊人地一致。由此,以政治为分野,两岸文人、学界老死不相往来;浩浩千年邦国文化,悬为虚器。
从1979年叶剑英改善两岸关系的“叶九条”,到1995年江泽民的“江八点”,再到现今以和谐为要义的“两岸和解”,冷战阴霾散去,两岸趔趄走在趋同的路上。两岸学界也朝着去意识形态化方向努力。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非一日就解冻。既然政治大背景是趔趄趋同,学界的努力只能与此相伴。而政治色彩稍淡的文学作品,就成为先知水暖之鸭。以大陆而言,梁实秋、林海音、於梨华等台湾作家的作品,进入大学课堂;而接踵风靡一时的琼瑶、三毛,情迷意乱得一塌糊涂,却让习惯于从政治解读创作主题的大陆读者,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将政治消隐于无形——她们的作品竟成为普罗大众解构既往“文学为政治服务”思维范式的教材。1990年,郭枫主编的4卷本《台湾艺术散文选》问世,书中的一些作者,有的曾坚持过“反共”立场,或是思想文化立场不认同新政权。但是,作为文学的趋同,却为大陆读者所热捧——此可看作此岸容纳彼岸的标志性事件。此后,大陆文学与政治慢慢各立灶台,对台湾文学的研究领域也在逐步拓展。日前出版的《几度飘零:大陆赴台文人沉浮录》,或可视为这一拓展的断面。
在作者看来,“大陆赴台文人”是一个指向相当宽泛的概念,一般是指1949年前后由大陆渡海去台的作家。其中有在大陆已经成名,如胡适、梁实秋、叶公超这些新月派作家;有在大陆尚属尖尖小荷,赴台后,基于各种原因,一时名声大振,如陈纪滢、尹雪曼;还有不是因作品而是以文艺论争出名,如胡秋原、王平陵;个别在大陆因从事其他行业而默默无闻,赴台后才正式登上文坛,广为人知,如柏杨。少数则是由大陆到台湾再到海外定居的,如谢冰莹、於梨华;也有反过来由大陆到海外再到台湾定居的,如苏雪林等。
不管是处于哪一种情况,这些赴台文人有两点共性:第一,他们选择赴台大致都与1949年前后的政治背景有关——有的原本与中共的主张抵牾,有的是当时就担任国民党军政要职;第二,他们赴台后大多也与政治无法切割——有的与台湾当政者发生过冲突,甚至是剧烈的抗争,有的为此坐牢经年,这也折射出当年冷战背景下台湾当局党化或意识形态化高压的态势。
尽管两岸学界已经有了去意识形态化的学术趋同,但赴台文人的这两点共性,还是隐含着无法回避的太多的政治因素——若无此背景,赴台文人何来命运的“沉”与“浮”?作者自云“评论孙陵这类及其敏感的作家,不但要进行心灵的冒险,而且在发表出版上也冒风险”,依旧是心有余悸的仍然,意识形态化阴影的露布。这不仅是作者惯性思维使然,也是对上文所言的“趔趄趋同”的印证。
不过,“趔趄趋同”,还总是在走。既然“两岸和解”是大方针,“心灵的冒险”或“出版上也冒风险”,就只是一个小小插曲。继续走,总能到达彼岸。 ★
◗新书推荐
《罗斯福新政的谎言》
[美]伯顿·W·小福尔索姆
华夏出版社
定价:39元
作者对罗斯福新政提出了批评,认为大萧条时期的政府政策的确延缓了经济的复苏,甚至对当今的美国仍有负面影响。
《小城》
[美]劳伦斯·布洛克
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32元
在“9 ·11”悲剧的阴影里,芸芸众生被一条看不见的绳索紧紧束缚。一个平凡的人,摇身变成杀人不眨眼的魔王,用最简单的武器,横眉冷对整个城市。
《失落的“文艺复兴”:中国近代文明的曙光》
卢兴基
社科文献出版社定价:69元
每个人都有着多重身份,无论是在社会、机构和组织内部的经历中,还是在跨国空间内。身份的概念影响到人类群体构思和组织他们未来的方式,即对政治事务的组织。
《人世間》
黄孝阳
青岛出版社定价:29元
小说的叙事在一个虚拟的“城”和剧变的当代中国的一隅之间交叉,中国大地五十年与人体命运的奇异映耀,正是半个世纪来的梦与真。
《风转西藏:我在拉萨卖咖啡》
天窗出版社
定价:39.8元
两个性格迥异的男孩,一个是泰国人,爱单车;一个是香港人,爱旅行,异想天开地跑到拉萨开咖啡馆。人来人去,在“风转咖啡馆”中写下数不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