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教”李琰不寻常的四年

2010-04-15陈园园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13期
关键词:速滑队杨扬主教练

陈园园

在中国体育军团的主教头行列里,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是特殊的——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却顶着外教的头衔、拿着美元制的年薪。也许正是因为“出口转内销”的特殊身份,注定了李琰执教中国队四年来的饱受质疑;同样,也是因为这一特殊身份,使得她能够在险象环生的体育圈内“绝处逢生”

在虎年春节举行的温哥华冬奥会,李琰带领中国短道速滑队史无前例地包揽了女子项目的全部4枚金牌,用堪称完美的成绩单为自己的四年“外教”生涯画上了句号。而王以难以置信的优势卫冕冬奥女子500米短道冠军后,先兴奋地跃上教练席的围护栏与主教练李琰相拥,随即退后在冰上跪谢教练的一幕也成为奥运的经典画面。

回国后的李琰也享受到了“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成就感。关于李琰,观众记忆深刻的另一个片段,是在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赛上,夺冠实力最强的韩国队队员在关键时刻与中国队队员发生身体碰撞后,率先冲过终点。韩国队队员撞线的一刹那,教练席上的韩国教练兴奋地跳上围护栏,振臂狂呼。而站在旁边的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也在第一时间高高扬起了右手,目光一直盯着裁判席,示意对手犯规。其时,李琰紧缩的眉头、坚持的神情和高举右臂的镜头,也成为了冬奥的一个定格。

如今,大家更愿意津津乐道地聊起李琰与“刺头”王,是如何从冰点到情如母女的转变,而四年间,“空降兵”李琰带给中国短道队的,绝不仅是一个更成熟的王和新科冠军周洋,而“外教”李琰的四年主教练生涯也绝非“感慨”两字能予以蔽之。

世锦赛结束后不久的一个下午,《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首体运动员公寓楼下的咖啡厅里采访了这位如今炙手可热的教练。相比赛场上,眼前的李琰神态怡然了许多,态度谦和,但语气中的坚定亦然。讲话语速不快,但逻辑严密,分寸感很强。

以“外教”空降回国

结束了奥运和世锦赛后,李琰终于有了一个彻底放松的假期。上一个这样的假期是4年前。

当时,李琰的身份还是美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都灵冬奥会上,李琰交上了一张不错的成绩单——阿波罗获得了男子500米金牌、美国男队获得接力铜牌。美国滑协和李琰已就其留任达成意向。

同一时间,中国短道速滑队也正在进行冬奥会之后的大调整,尽管王拿到了500米金牌,但是队伍整体实力在下降。

更为严重的是,在技术方面,中国队和韩国队的差距日益凸显。都灵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后,当时的冬季中心短道部部长、中国队领队佟立新在赛后接受采访时承认:中国的选手整体都是按照传统技术滑行,即依靠力量,但是力量总有用尽的时候。而韩国队以陈善有为代表的队员是靠出色的滑行技术保持速度,对力量的依靠相对小得多,因此在长距离比赛项目进行到后半程时,仍能够保持很高的速度。事实上,从都灵冬奥会来看,以安贤洙、李浩石和陈善有为代表的韩国选手,已经开创了短道技术的新时代。

“当时的情况已经非常危险了,”冬季中心主管短道速滑的兰立副主任说,“必须,找一位有‘号召力的主教练。”

那时的短道速滑界,正呈现“中韩加美”四国分庭抗礼的局面。因此,李琰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最佳人选”——她曾先后在欧洲和美国有过出色执教经历,又是中国培养出的优秀运动员,且身处体制外、与地方利益没有牵扯。李琰是中国短道速滑项目最早的领军人物,在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上她获得女子500米短道速滑银牌,为中国短道速滑赢得第一枚奥运奖牌。10年后,大杨扬为中国队得到了第一枚冬奥金牌。

都灵冬奥结束不久,李琰接到了好友大杨扬的越洋电话——因为和李琰交好,即将退役的大杨扬“按照组织要求”,扮起了中间说客的角色。

接到邀约电话之后,李琰并没有感觉特别的意外,做中国队主教练原本就在她的规划之中,但是没料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作为一个体制外的教练员,如果有机会做中国国家队的教练员,也是一种荣誉,一种价值的体现。很想试一试。”电话另一边的大杨扬则明显听出了李琰的“兴奋”。

经过了一周的考虑,李琰回国和相关部门面谈细节,并和冬运中心签订了协议后,飞回美国辞职。

冬季中心以聘请外籍主帅方式和待遇聘请了李琰。中心副主任兰立对李琰的要求是:“请你来,不是让你就培养一个王,而是带出一支短道速滑队。”中心要的是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佳绩,其间每站比赛胜负与主帅李琰的待遇不挂钩。

遭遇“水土不服”

2006年5月24日,李琰带着1岁多的女儿回到北京。

那个时候,国内对李琰的认识大都仅限于她是美国队前主教练和“前优秀运动员”的身份。外聘李琰,用佟立新的话来说,当时是相对好的决策,但也有风险,结果谁也无法预测。

而原总教练、有中国短道速滑“教父”之称的辛庆山先被调到冬季中心短道速滑部,接着调回了省队,原男女队主教练冯凯和伊敏也回省队工作。在中国冰雪圈内,因利益相关、或因不甚了解等原因,对高薪空降的“外教”李琰执教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质疑声始终不断,都给李琰未来的执教之路笼上了一层阴影。

在众人的拭目以待中,李琰低调上任。

从1999年赴斯洛伐克执教算起,李琰已经在国外打拼了七八年,回国之初,“海归”李琰便遭遇到东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些差异。

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住”。“领导安排我住在运动员宿舍,但我在国外习惯了住在外面,生活和工作分开”,几番协调之下,队里还是没有同意,理由是主教练还要负担起管理队员的责任。“我当时觉得主教练更多是训练管理,不是生活起居管理”。在李琰看来,“分开居住”是留给自己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留给队员放松的空间,“一天24小时呆在一起,对队员是一种折磨”。

但最终,李琰还是住进了运动员公寓,一住就是四年。如今,她已经习惯了房门随时可能被队员敲开的生活。经过几年的锻炼,李琰笑称:“我现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可是相当过硬了。”

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海归”李琰说当年在美国苦练英文,到最后连说梦话都是英语。刚回来时,李琰说话不留神还会蹦出英文来,而且说的中文都是倒装句。“在磨合期,队员本来看我就不是很顺眼”,她没想到,无意识的语言习惯更给队员们带来了反感情绪。

“后来才得知,我回来前他们的教练都回老家了。运动员都是很重感情的,当时有些抗拒情绪。”李琰说,最初她并没有察觉出这个原因,却把运动员的不表达,更多地理解为中美运动员之间的性格差异。

她最先发觉的是,中国和美国运动员在训练主动性方面的不同。

“中国队员训练不是很投入,队员们都很乖,不多言不多语,让干什么干什么,但是没有激情。”李琰说,“在美国时,队员大多数时间是非常投入的,他们会很主动地跟教练沟通,‘教练你看我,哪里还有问题。而中国队员就像上班一样,到时间就过来了,但心却没有跟着来,同样流汗,收到的效果是不同的。”

所以,“激情”成了李琰執教第一年的关键词之一。她会不停跟队员强调,“训练必须有激情,要百分之百投入。”李琰希望她的队员能把每次训练都当成一种享受——就像许多其他项目的外教曾经要求的那样,但如何让队员们在短时间内理解、产生实际的转变却很难。

此外,体制方面的差异也一度使李琰非常“头痛”。“美国运动员都是自己花钱来训练的,队内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各行其是,最后大家成绩好,都得钱,就这么简单。”而在中国,不同部门、派系和地方利益间的纠葛则相对复杂。“但好在李琰是中国人,也是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所以她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来找一些平衡。如果是个外国人来执教,遇到这方面的困扰恐怕就很难解决了。”一位圈内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沟通不畅矛盾激化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了解,李琰发现:随着杨扬、李佳军的退役,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短道速滑在梯队建设、技术、管理等许多方面都处于瓶颈期。

“我在美国队,看到的都是中国队的优点,了解并不深入,顶多是通过比赛看看整体状况。一旦决定要回来之后,就开始看问题,但是越来越觉得有点力不从心了。”李琰说。

到任最初,李琰手下共有7名女队员和6名男队员,年龄结构上存在不合理,半年之后,又出现了一些严重的伤病。“除了王之外,中国队可以说就是一支中等或者中下等水平的队伍”。

那段时间,李琰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李琰和冬季中心协议的执教目标——温哥华冬奥会拿下两枚金牌。而其时,除了王的500米略强之外,没有第二个夺金点。

“而且协议里还明确规定,中心如果单方面结束协议的话,只要补给我几个月工资,而我如果提前离开的话,则要返还一大笔补偿,那就意味着如果中心对我的表现不满意,我随时可能面临失业。”李琰说。

加之队员对李琰带来的训练方法还不适应,不理解、不配合,队员和主教练间的关系不甚融洽。

如今,回忆起磨合期的冲突,李琰认为,主要的问题还是自己在第一年没有找到和队员沟通的适当方法。“队员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基本就是不沟通,我说怎么做就是怎么做,有些东西队员当时不理解,但我坚持要求她们这么做。”尽管她当时也看到了问题,但也许沟通的对象差异太大,李琰一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中央电视台记者王平回忆说:“都灵冬奥会时,我曾经采访过时任美国队主教练的李琰,当时她穿着美国队队服,意气风发、非常干练的样子。”可时隔一年之后,再见李琰,显得非常苍白、憔悴,可见她当时压力之大。

2006年11月,冬季中心在哈尔滨举行了一次短道速滑国家队选拔赛,吸收了周洋和刘秋宏等一批有潜质的小队员。为了迅速提升团队实力,李琰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指导小队员身上,“冷落”了好胜的“一姐”王,师徒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随即,2007年1月,发生了王在长春亚冬会上的公开“炮轰”事件,亚冬会女子1500短道赛中王仅获第三,赛后她面对央视的摄影机,直言,“上场之前没有为我安排任何战术,就对我说了一句话,‘你自己说怎么比吧,这次亚冬会结束后我自己会提出来申请,要求回到地方队训练,因为国家队的训练不适合我!”师徒间的矛盾公开化。

“将帅失和”使得圈内对于李琰执教能力的质疑声再起。国内甚至有人提出异议:李琰曾经执教的斯洛伐克队和美国队与中国队情况大不同,“要解决中国队的危机,需要一名能够把队伍从中等水平往高水平发展、有丰富经验的教练员”,言外之意,李琰并不是那个“合适”的人选。

王面临禁赛处罚,提早离队。四面楚歌中,李琰也草草结束了自己第一年的执教,回美国休假。

我是“职业教练”

李琰说,她回到美国之后,一直在考虑“进”和“退”的问题,曾一度想要放弃。作为虔诚的基督徒,李琰走进教堂祷告,和教友们一起讨论反思。

第二年开始时,李琰仍旧只身一人回到北京,但当时她“内心非常坦然”,她决定用心去交流,用自己“润物细无声”的行动去感动队员,帮助他们摒除成见。

作为好朋友,杨扬注意到了李琰的变化:她改变非常大,从原本比较强势、总试图去改变谁,到后来先接受,再去影响改变别人。

但李琰在训练中的“强硬”依然,她不会去特意设计某种交流的场合,甚至仍很少坐下来单独跟某队员聊天,更多是靠训练场上进行有效沟通,靠自己的职业表现,赢得队员的尊重和信赖,拉近彼此间的关系。

在杨扬看来,李琰最难能可贵的正是她的职业精神。面对队员的不理解,甚至有时会有一些情感上的伤害,每当此时,李琰总以“职业教练”的身份宽慰自己。“我们平常人通常有矛盾的时候,就是谁也不理谁了,但是对李琰来说,无论什么样的矛盾,一旦上了冰,作为一个职业教练,她就是要把自己看到的问题指出来。”

赛季开始,主教练会帮助每位队员设定自己的目标,并据此设计训练方案。此外,李琰每周出训练计划,力求队员对每堂课的训练目的,都能了然于胸。

此外,她还从技术上给队员们提供实际的帮助。李琰针对王滑感好、速度耐力差的特点,设计一些专项训练,增强补弱,帮王突破瓶颈。

2007-2008赛季,王在自己的主项500米上三破世界纪录,而且也开始在中长距离项目中屡有突破——成绩的全面提升是破除罅隙最好的润滑剂。

时间进入李琰执教后的第三四年,中国队的成绩稳定提高,李琰和队员们的关系也一同进入了蜜月期。

2009年9月,世界杯中国站在首都体育馆结束最后一项男子5000米的接力后,队长王又一次在公开场合向李琰“开炮”,她和队友在冰场上拉起了贴有李琰照片的条幅——“教练生日快乐,您辛苦了!”李琰当场泪下。

半年后在温哥华冬奥会上,王在冲过终点线后,上演跪谢教练一幕。

在4月2日举行的“第21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总结表彰大会”上,李琰荣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而整个冬奥军团历史上,仅有两位教练获此奖章,一位是李琰,另一位則是中国花样滑冰队总教练姚滨。

赛季结束,李琰与冬季管理中心签订的协议也已到期,她的留任问题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王也放话“如果教练不在,没法儿再练了”。在3月底接受媒体采访时,冬季管理中心短道部部长于海燕透露:李琰有望留任,目前双方只差一纸合同。

而李琰在4月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的回复却依然很职业:签约的事情,目前还处在最初阶段。

而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续任,李琰在未来4年中须面对的挑战依然很艰难。 ★

猜你喜欢

速滑队杨扬主教练
安贤洙谈中国队和“争议判罚”
杨扬:中国冬奥夺金第一人
油画作品三幅《太》《放》《释》
张晶 敢爱敢恨
再爆丑闻,韩短道速滑队遭驱逐
大杨扬为中国代表团夺得冬季奥运会第一金
韩短道速滑队再现“施暴”丑闻
小汽车书签
投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