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专业多经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0-04-14胡庆武上海铁路局车辆公司
胡庆武 上海铁路局车辆公司
上铁车辆公司成立于2010年5月8日,是按照路局对多经企业“机构扁平化,管理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的资源整合思路,由车辆系统17家多经二级公司重组整合而成。作为路局今年成立的第一家与运输主业紧密挂钩的专业多经公司,肩负着积极推进全局多元经营管理格局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升技术创新和创岗创效能力,实现局内车辆系统多经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责任。如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队伍作用,实现公司“创岗创效、做强做优”经营目标,是公司成立以来不断思考探索的问题。
本文就公司人才队伍现状、存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对如何加强专业多经公司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相应对策。
1 队伍现状和存在问题
上铁车辆公司内设综合部、计财部、人力部、安质部、开发部等五个部门,下设十个分公司,在册职工1627人,其中干部185人,工人1442人。截止9月底,公司专业技术人员112人,占职工总量6.9%。直管工人队伍中,具备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共9人,占直管总数2%。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在人才队伍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 人才队伍需求总量缺口大
一是显性缺口大。按照定员测算,公司专业技术岗位编制150个,与目前112人相比,有较大缺口,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仅占直管职工总数2%,与车辆系统主业约8%的平均水平相比,比例明显偏低。按照路局分流计划,明年还将有大量主业人员分流进入公司,人才队伍需求缺口将进一步加大。二是隐性缺口大。目前,公司干部人才队伍年龄老化严重,平均年龄高达47岁,其中55岁以上34人,50~55岁之间54人,分别占队伍总数19.5%和31.0%,30岁以下的只有3人。随着今后几年自然减员加剧,巨大的隐性缺口将进一步凸显。
1.2 人才队伍结构分布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才队伍等级结构不合理。目前公司专业技术人员112人中,高级3人,中级36人,初级73人。与上级关于专业技术队伍高、中、初级 1:3:6的梯次配备要求相比,高级人才明显偏少。二是专业类别分布不合理。公司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工程类60人,经济类5人,会计类26人,政工类21人,专业类别分布不够合理,经济类偏少,尤其缺乏法律、财税、营销等特种专业人才。在办理下属分公司注册和原法人公司的注销上,公司就深切感受到了工商、税务等方面专业人才的缺乏,一度影响了工作进展。三是区域分布不合理。公司下属十个分公司,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分布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北多南少”的特点,如南京、淮南、芜湖分公司分别有30人、12人、14人,而上海、杭州两地五家分公司平均不到5人,最少的一家只有2人,地区差异较大。
1.3 人才队伍作用发挥不明显
部分人员长期在多经工作,习惯了依赖主业,安于现状,开拓创新意识不强。集中表现在一是工作作风飘浮,蜻蜓点水,不求深入,遇到问题困难谈的多,办法想的少;二是工作态度不正,朝九晚五,喝茶看报,在经营管理上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导致部分分公司经营过于依靠主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不足,缺乏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和支柱业务。
2 主要原因
2.1 人才工作意识不强
专业公司成立前,各分公司是独立的科级建制法人单位,受企业规模、管理层次、经营理念限制,习惯于“向主业要饭、靠政策吃饭”,在技术创新和项目研发上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从市场要收入、用技术提效率、向管理要效益的意识不强,忽视了人才使用,在人才发现、培养、选拔上投入不够,干部职工得不到成长机会,人才工作趋于落后。
2.2 人才队伍来源单一
受政策制约,多经人员基本来自于主业分流,受“多经不稳定”等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在引进主业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上缺乏吸引力,分流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每年接收的大中专毕业生数量又极其有限,多经人才队伍逐年减员,形成了人才总量持续减少、年龄结构不断老化的局面。
2.3 人才流动渠道不畅
多经企业整合前,原各分公司既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又隶属不同的地区集团公司和站段领导,人员流动上多重管理,程序复杂,分公司间除了少量业务往来,人员几乎没有流动,人才资源配置上差距较大,不够均衡,既有的人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使用。
2.4 人才队伍缺乏活力
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分公司在人才队伍的管理上未严格落实上级有关要求,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竞争和绩效激励机制,人才队伍能进不能出,人才待遇能上不能下,队伍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活力。
3 对策
要加强专业多经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作用,必须坚持抓好以下“四个结合”。
3.1 坚持加强领导与营造环境相结合
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提高对人才工作的认识,统筹安排,科学布局,亲自过问,发挥表率。要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形成人力资源部门主抓,其他职能部门配合的工作格局。要提高各分公司在人才工作上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各级组织、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地做好人才工作。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凝聚共同价值观,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工作环境,营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环境,营造待遇适当、后顾无忧的生活环境,营造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人际环境,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使人才能脱颖而出、有用武之地、能安心学习、能专心谋事。
3.2 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相结合
人才总量决定了企业整体素质,人才结构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队伍的活力、创新和作为。要立足公司实际,加强内部培育使用,不断做大人才总量。要以路局“十、百、千”人才培育工程和多元经营系统“421人才培养工程”为契机,积极开展人才工程建设,发挥示范效应,逐步推进人才队伍整体开发,不断扩大队伍总量。要稳步推进用人体制改革,打破唯学历、唯资历、唯身份的陈旧观念,倡导公开、民主、竞争、择优的用人理念,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要加强技术(技能)岗位设置,明确相关待遇,鼓励干部职工立足本岗,苦练内功,岗位成才。加强宣传引导,消除主业分流职工对多经企业的思想顾虑,重点物色人选,给予优厚待遇,有针对性地引进公司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和骨干力量。加强大中专毕业生的见习管理和后期锻炼,协助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帮助早日成才。积极争取投资中心政策支持,加强区域内不同专业公司人才队伍的余缺调剂,满足特殊人才需求。根据公司经营需要,以少、精、尖为主,探索外部人才引进或智力引进机制,通过定期服务、临时聘用或技术咨询等方式,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在用人选拔上,适当加强年轻人员的使用,逐步改善队伍年龄结构;在人才引进上,重点考虑特殊专业需要,丰富队伍专业结构;在政策制定上,突出高等级人才的待遇,引导人才快速成长,优化队伍等级结构;在人才流动上,支持鼓励人才从富余分公司向其他分公司有序流动,优化队伍区域结构。
3.3 坚持岗位锻炼与专业培训相结合
在人才队伍的培养上,要突出岗位成才理念,立足岗位,以用助学,以学促用,把“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作为我们提高人才队伍处理各种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手段。要不断总结实施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方法,针对个体差异,定向分类,定岗锻炼,定位培养,推动其快速成长为高级专业人才。探索试行人才挂职锻炼工作机制,通过公司与分公司间上下互挂,以及分公司之间的左右互挂,提高人才队伍适应不同管理特色、不同区域文化的管理能力。挂职人员在锻炼期的表现,作为干部提拔晋升的重要依据。探索专业合作机制,根据分公司的年度发展规划和项目开发需要,从其他分公司抽调专业人才成立项目研发组,专业合作,集体攻关,为专业人才提供锻炼成长、展示作为的平台。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在培训的针对性、层次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探索实行专业公司与站段合作的培训方式,利用站段既有的教学资源和专业优势,以面向生产岗位人员为主,尝试实行专业对口的大面积培训,解决公司培训力量不足问题,着力建立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公司自主培训能力建设,在培训组织规模上不求大而求精,在培训层面定位上不求广而求准,在培训学习内容上不求高深而求实用,满足人才队伍培训上的多方位需求。今年公司针对分公司注册和原法人公司注销,外聘专家,开展了一期面向分公司经理和综合部负责人的工商、税法知识专项培训,规模不大,时间不长,参培人员不多,但因内容精干,培训对象定位准确,培训效果较好,有力促进了“双注”工作进展。
3.4 坚持完善机制与作用发挥相结合
人才队伍建设要体现以用为本的理念,将人才作用发挥作为我们研究完善机制、开展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建立岗位定期交流机制,对管理人才,尤其是分公司领导班子,在一定范围、一定区域内,尝试进行岗位双向交流,通过人员流动,增强队伍活力,激发干部人才的竞争意识和作为意识。完善岗位聘约制,严格按照路局有关要求,对人才岗位实行聘约管理,明确岗位职务任期、职责和待遇,加强任期考核,期满重新考评,竞聘上岗,打破专业技术职务(职业技能)终身制,建立能进能出的人才队伍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队伍薪酬考核体系,加大考核力度,将收入待遇与技术研发、经营绩效挂钩,年度实施考核。对考核优秀的,给予特别奖励;不合格的,按比例考核挂钩收入,并责令限期改进,对不能按期改进的,予以解聘、低聘或调整工作,形成人才队伍创先争优、生动活泼的竞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