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家思想与水利发展
2010-04-14韦翠娥
□ 韦翠娥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典籍,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虽然从常人看来,“道可道,非常道……”比较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但它却是一部蕴藏着丰富社会哲理跟自然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这部伟大著作对于我们水利工作者也不无启迪作用,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学习。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规律。道家思想认为,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是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老子把大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天、地与人的和谐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两者是统一体,是不可分割的。此观点在人类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指引了人类水利事业的发展方向,并且体现于水利建设的方方面面。
纵观人类水利事业的历史长河,充分反映了人水和谐才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归途。水利工作大致经历原始水利、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四个阶段。原始水利阶段:以解决人类低水平的生活与生产需求为目的。这一阶段里人类顺应自然环境而生存,没有对自然界构成破坏与威胁,生态环境得到充分的保护,但是河流的价值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这种现象目前在我国“老、少、边、穷”地区依然存在。工程水利阶段:以兴建防洪、供水等水利工程为手段,谋求经济高速发展。工程水利是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人们对水的认识是“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这一错误思想的指导下水资源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河流生态空间被任意侵占,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引起了诸多河流问题,同时人类也因此受到了大自然的严酷惩罚。此阶段人与水的关系是扭曲的状态。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水利工作仍处于这个阶段。资源水利阶段:这一阶段以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科学管理为标志,强化水资源与国民经济的结合,可概括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六个方面,其本质特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水利阶段:在此阶段,曾一度被破坏了的水生态环境得到修复与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得到巩固和提高。此阶段将实现人水和谐共存、协调发展,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复合系统协调互动。水利资源开发利用四个阶段的特点及建设重点各有突出,它们先后产生并同时存在于当今这个时代,但其中前进的方向却相当的明显。从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迂回曲折的发展道路可以看出,融合着和谐思想的生态水利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前景和方向。
不仅水利开发利用过程体现着人水和谐的思想,历史上值得称颂的治水壮举及优秀水利工程也无不体现了人水和谐思想。如尧以“堙”和“障”的办法治水,结果水势越壅越高,导致失败。禹根据水往低处流的特性,遵照水流运动的客观规律,确定了“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治水策略,因势利导,疏河导川,最终取得了治水胜利。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都江堰用两千多年的鲜活生命与伟大功勋诠释了人水和谐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20世纪后叶,面临经济迅猛发展过程中制造的无数水问题,各国均已开始思索人水和谐的水利发展模式。20世纪8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提出了比较先进的治水理念。德国提出了“重新自然化”概念,将河流修复到接近自然的程度,使莱茵河等重现碧水畅流;英国采用了“近自然”河道设计技术,“近自然”理念强调的是,在修复和维护河流时,必须优先考虑河流的生态功能,使泰晤士河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荷兰强调河流生态修复与防洪的结合,提出了“给河流以空间”的理念。20世纪90年代,日本提出了建设“多自然河流”的方针,要求治河工程要尊重自然多样性和流域水循环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改变了传统的治河思路,开始由单一目标的河流整治向流域全面治理并兼顾生态环境建设方向发展。
中国和谐水利建设起步较发达国家稍晚,但人水和谐是水利发展的目标已成为共识,同时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城市在河道治理中遵循以下原则:尊重历史与传统,并让其与现代共存;以人为本,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保护水质,扩大水面;恢复生物多样性,回归自然;以亲水为目的。这些城市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体现出道家的生命和谐性、发展持续性思想。回顾人类的水利开发建设历史,我由衷地感恩老子的无穷大智慧,感恩先贤留下的揭示自然、启迪智慧的伟大宝典!人水和谐是道家思想在人水关系上的反映,它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思想条件,是现代水利的核心思想,是水利行业的共同理念,是人民大众的普遍需要。要全面实现和谐水利,需要全面提高水利工作者的思想业务素养,提高全民和谐水利的宣传教育,加强全社会对和谐水利的共识,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