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乡镇水利工作的措施刍论
2010-04-14郑崇贵
□郑崇贵
一、乡镇水利工作现状
笔者长期从事乡镇水利工作,对乡镇水利工作有比较多的了解。笔者感到,目前一些地方的乡镇水利工作有下滑趋势,且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主要表现是:
(一)水资源相对匮乏,水质污染,抗旱饮水任务越来越重。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街道办事处(乡镇级)辖区为例,该辖区有黄柏河、官庄河、下牢溪、鄢家河等7条中小河流,有汤渡河、官庄2座中型水库和梅子垭、黑湾、六一二厂3座小型水库。辖区曾有堰塘911座,其中蓄水达一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堰有32口,水域面积21468亩。现今除32口大堰外,其他堰塘要么废弃、要么淤平,水域面积也减少到14857亩,蓄水能力仅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五分之一,稍遇天旱,溪河断流,堰塘干枯,多数农民无水抗旱。
境内水资源不仅匮乏,而且污染较为严重。官庄河受到养猪场排出的废水污染,沿河呈现一片黑水;鄢家河受到石材城排出的废水污染,致使下游农民无法饮水;黄柏河由于受到矿山企业、石材企业、沿途生活等废水的污染,致使城区在该河取水的第三水厂报废。
水资源的匮乏,更导致石灰岩地区抗旱和人畜饮水困难。水利部门虽然采取了兴建堰塘、水井、蓄水池等一系列措施,但仍不能满足抗旱和人畜饮水的需求。近几年来,小溪塔街道办研究推广天河水窖技术,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已兴建集中供水点12处、天河水窖1381口,解决了14325人、15360头牲畜的饮水困难,但仍无抗旱能力。据调查,目前小溪塔街道办还有5个村、388户、1710人和1498头牲畜饮水问题没有解决。
(二)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工程效益低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群众修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但由于运行时间长、管理不善,工程大多老化失修,效益严重下降。近年来,虽然利用世行贷款和村自筹资金对少数渠道进行了维修防渗,但绝大部分渠道毁损淤积,灌溉区域不断缩小。以官庄灌区为例,1972年1月灌区建成后,共有5条干渠(66.3公里),19处渡槽(1023米),23处隧洞(3360米),34座洪闸,12处节水闸、分水闸,119座便桥,19条支分渠(119.2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1.48万亩,但到2009年,官庄灌区只有3条干渠、2条支渠、10处渡槽(564米)、4处隧洞(588米)尚在使用,其他渠道和建筑物基本废弃。即便是尚在使用的渠道也是千疮百孔,淤积严重。所有隧洞均没有衬砌,垮蹋严重,有的根本不能过水。整个灌区原来自流灌溉22个村,现仅能灌溉上游的杨家院、官庄和八宝山3个村,灌溉面积只有1235亩。
(三)人为水土流失严重。1988年以来,小溪塔街道办小流域分别被纳入葛洲坝库区、“长治”工程第三期和第五期水土保持项目,开展了水土流失治理,原宜昌县(现夷陵区)也跨入全国水保治理先进县行列,正在治理中的官庄精品流域已建成长岭岗、百家坡、庙嘴等一批高标准坡改梯和堰塘、谷坊、水池、排水沟等小型水利水保配套工程,使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但是,许多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单位不按要求实施水土保持方案,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乱挖乱弃。少数村庄人多田少,为谋求短期经济效益,不顾生态环境,毁林开荒、乱开乱挖、开矿炸石,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如杨家院村,2009年就有40多户农民上山乱开荒田50多亩,另外还有区、村所属两个硅石矿,致使每遇暴雨,位于矿山下的官庄东干渠就淤满一渠矿渣。
(四)河道治理不彻底,防洪能力较差。小溪塔街道办管辖的中小河流、溪沟,大都只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了部分治理,治理不彻底,且因年久失修毁损严重,防洪标准低。黄柏河在小溪塔街道办辖区段长20公里,仅治理了城区段3.5公里;官庄河长8.6公里,仅有杨官段3公里兴建了防洪标准10年一遇的河堤;鄢家河全长10.2公里,除集镇段兴建1公里河堤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的2公里河堤现已全部损毁。不仅如此,许多河道被采砂取石、乱开滥挖、人为设障,严重影响了河道行洪能力。鄢家河集镇段,石材工业废料等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倾倒河中,占去了大部分河道断面,30米宽的河床有的河段河宽仅剩10余米,另外还有4户农民违规建房,占去了部分河床,改变了河道走向;黄柏河沿岸农民自发采砂,河道一片狼藉,有的已挖出河堤基础,还有2处砂石厂建筑物及设备设在河道行洪区内,使行洪严重受阻。
二、基层水利工作弱化的成因
造成基层水利工作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以下几个:
(一)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国家投入有限,筹资渠道单一,投入不足,这些因素困扰、制约了基层水利事业的发展。由于小型水利工程和设施功能萎缩,农民难于用到水,即使勉强能用到水,也因输水损失大、水费过高,使农民对水利建设缺乏信心。
(二)农村干部群众对水利工作认识不高。随着农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有些村组经过产业结构调整,水田逐渐变成了果园或菜园,一些基层干部群众便因此认为可以不用灌区灌水了,纷纷要求退出灌区。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有的灌区每年签定供水合同的仅有几个村,仅占应签合同的15%。
(三)队伍能力不强。1988年乡镇水利站成立之初,专业技术人员都是一些年龄偏大的同志,1993年下放到乡镇后,随着老技术人员的退休离岗,专业技术人员就更缺乏了。
(四)基层管理人员匮乏。水利部门执法依据充分,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基层管理人员不足,大部分乡镇只配有1~2名协管员,且都是兼职,没有进行专业培训,再加上行政干预,执法难度较大。
(五)管理体制滞后。目前,一些地方基层小型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体制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经费不落实,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手段不先进;所有权和使用权分不清,“水是商品”的意识不浓,水费改革没有到位,工程管理、工程维修单靠国家投入,形成“国家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到”的被动局面。2004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乡镇水利站变身为水利服务中心,属企业性质,基本上没有收入来源。
三、加强基层水利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改革投入机制。坚持“谁投入、谁收益”的原则,以受益者投资投劳为主,国家给予适当扶持,走“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路子,多层次、多渠道争取水利建设资金。一是积极申报项目,争取国家投入;二是足额征收水利规费,增加水利投入;三是优化投资环境,寻求社会资金投入;四是实行“以奖代补”,用好水利资金;五是发动群众投劳,弥补资金不足;六是发挥工程效益,使结构调整后的新产业免受旱灾影响。
(二)大力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干旱缺水地区人畜饮水困难是基层水利工作在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天河水窖技术为解决石灰岩地区人畜饮水困难找到了一条捷径。乡镇水利服务中心要抓住国家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的政策机遇,想方设法更好地解决山区农民的人畜饮水问题。
(三)严格水行政执法。水行政执法是基层水利部门今后必须坚持并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乡镇水利服务中心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宣传车、咨询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要经常在辖区内开展执法巡查,协助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查处一批大案要案,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
(四)探索水利管理新模式。改革产权制度,对小型水库、堰塘等小型水利工程可尝试拍卖、租赁、公开发包、买断经营、合股经营等新模式,明确产权关系,所得收入用于工程管理和水利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改革管理机制,积极推广农民用水者协会,搞好民主管理,加强工程维护,建立良好的供水秩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
(五)加强队伍建设。基层水利战线广大职工要加强政治和业务技能学习,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爱岗敬业,奉献进取,做好本职工作。上级部门应努力改善基层水利工作环境,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稳定职工队伍,开创基屋水利工作的新局面。
四、结语
乡镇(街道办)水利服务中心作为水利部门的最前沿阵地,直接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肩负着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工程管理、人畜饮水、防汛抗旱、农田灌溉、水土保持、供排水等社会服务性工作任务。乡镇水利服务中心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转变工作职能,调整工作重心,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