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朱雀方阙质疑考与临床
2010-04-13李锡春李世平
李锡春 潘 燕 李世平
(1泸州医学院,四川省泸州,646000;2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
医圣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自己医验之大成,著《伤寒杂病论》。在立方命名中多从药、效、色等方面制名,其中就有以方位命名的,例如青龙、白虎、玄武等。但由于原书在晋以前转抄或误写或散乱等原因,虽经历代整理,独缺朱雀方。加之年代久远,无从查考,终成杏林悬案。今如求之,只能从残存文献资料中,略窥一斑。何谓朱雀? 《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1]《说文 ◦雀 》:“依人小鸟也 。”[2]再 《经籍篡诂 ◦朱 》:“朱鸟谓赤鸟也。”[3]故朱雀又名赤鸟。《三辅黄图》:“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东方青色 ……上为岁星”,“南方赤色……上为灾惑星……”[4]所述,又应为二十八星宿,是道教信奉之神。而由于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中即有“撰用《素问》《九卷》……,为《伤寒杂病论》……”,[5]由此可见,用四种上古方位命名方药皆受此影响。
由于仲景方施用多效,故古代医家多采用,同时也出现了如《康治本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等的节略录本,或被零散的撰入其他医家的医著中,如《备急千金要方》等。孙思邈曾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慨,可见当时仲景书已流传不广,录而不全。在王焘撰《外台秘要》:“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纂者向数千百卷”。[6]因他在国家图书馆“弘文馆”供职,收集文献较为准确,所引录的医著注明出处,就给后世以观旧貌形成可考侧面。考其卷八载:“深师朱雀汤,疗久病癖饮,停痰不消,在胸膈上液液,时头眩痛,苦挛,眼睛、身体、手足十指甲尽黄。亦疗胁下支满,饮辄引胁下痛。方:甘遂、芫花各一分,大戟三分,右三味为散,以大枣十二枚擘破,以水六升,先煎枣,取二升,内药三方寸匕,更煎取一升一合,分再服,以吐下为知,未知重服,甚良无比”。[7]本方与《伤寒》《金匮》十枣汤比较,药同而量、煎用法异,并且给后世很大启示作用,化裁出如《圣济总录》三圣散、小消化丸,《三因方》控涎丹,《证治准绳》浚川丸,《景岳全书》舟车丸等方。近代刑锡波教授研究十枣汤后,统计出药物疗效临床观察表[8],笔者临床应用体会以粉剂型为佳,尤其朱雀汤指出“以吐下为知”,在应用时发现,如无轻微的恶心、呕吐、胸腹隐痛等症,其疗效往往不佳,甚则无效。临床常用于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肾炎水肿等。
经我们一段时间的应用后,积累了几点使用本方的临床经验:1)临床适应证中要无外邪表证,谨防外邪内陷。2)剂型:对于甘遂、大戟、芫花三药的应用,以粉末较汤剂为佳,药末最好为胶囊装(传统用桂圆肉包裹),用枣汤清晨空腹送服,避免引起口腔、食管等消化道刺激。3)药材品质:甘遂、大戟、芫花因为属于临床不常用药,要选用无霉变虫蛀者,以确保疗效和精确剂量。4)禁忌证:虚寒阴水证、胃溃疡疾患、孕妇等忌用,体虚、气弱、脾胃虚寒等慎用。5)服法:服药之初药量宜少,渐渐增加,以出现呕吐等症为佳兆。6)病退药停,注意培补正气,以防复发。
[1]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81:118.
[2]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81:77.
[3]清◦阮元.《经籍篡诂》.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2:106.
[4]《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25-27.
[5]汉◦张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3.
[6]唐◦王焘.《外台秘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2.
[7]唐◦王焘.《外台秘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33.
[8]刑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1984:145.
(2009-08-03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