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分析与对策*

2010-04-13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9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孙 玫 文 卉

(山东财政学院,山东济南 250002)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分析与对策*

孙 玫 文 卉

(山东财政学院,山东济南 250002)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拥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社会、政府和高校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载体和方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良好氛围的同时,让大学生真正掌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这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的宣传、普及,让大学生真正掌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从多层面来理解。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所理解、接受和掌握,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实践活动。在高校中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就是要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

课题组通过对山东财政学院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 5000份,回收有效问卷 4558份,有效回收率为 91.16%。)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对策。

一、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程度的现状分析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利条件

从学理逻辑上看,特指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关注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实践问题,把在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作为理论创新的新视野。在直接紧扣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得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等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衰存亡的重大问题中科学的回答了时代提出的课题,构筑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题。这样的理论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的理论创新。因此,能被绝大多数的人所了解、掌握、接受和认同。

从形成路径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遵循着一条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路径,归根结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是人民群众奋斗的结果。“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转换国企经营机制,以至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都是邓小平事实的概括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既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以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充满着群众的智慧,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也就使得其大众化具备了基础条件。

从实践检验上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身是根据实践的需要,指导实践活动朝着预定的方向和目标前进,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其时代性、现实性、科学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地经受着严格的检验。正如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所强调的:“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的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使其大众化提供了可能。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时代,世界政治趋向多极化,世界经济逐步一体化,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互联网形成“地球村”,各种主义、各种思潮、各种宗教、各种宣传极大的丰富了人们思想文化生活,提供了信仰各种主义的参照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首先,物质生活方面的挑战。经济决定政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生产力不发达,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处于世界前列,但是我国人均水平还很低。面对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优越的物质文化生活、居住环境条件的现状,按照小平同志讲,我们这种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使我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处于先天的弱势地位。

其次,思想文化方面的挑战。世界上多少个主义都在宣传着他们的政治观点,各个宗教组织都在吸收着他们的信众,互联网几乎使我们的思想政治领域成为“不设防”的阵地,尤其是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影响巨大,国际上的敌对势力处心积虑地利用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大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文化渗透,企图达到其和平演变、不战而胜的战略目的。包括恐惧中国强大、对我国抱有偏见和无知的西方主流媒体“妖魔化”中国的宣传,都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制造了困难。

再次,社会矛盾方面的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既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期,也是社会矛盾多发凸显期。城市改造、房屋拆迁、城镇建设、占用土地、下岗失业、农民进城、社会保障不完善、社会管理跟不上、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个别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腐败等等,使得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相互交织,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多发、高发态势,这都从客观上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接受的难度。

二、抓住有利因素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根据以上分析,尽管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是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拥有着许多有利的条件。通过对山东财政学院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在信仰方面,被调查学生中有 28.36%的学生信仰共产主义,57.49%的学生信仰前沿科学;39.42%的学生认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问题,34.58%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原著的阅读方面,38.04%的学生只读了一小部分,21.16%的学生只是在写文章或论文时翻阅过,19.51%的学生表示没有读过;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面,68.84%的学生认为只是有点认识;对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任务,57.04%的学生表示了解其中一部分,28%的学生则表示不了解,不感兴趣。以上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大部分信仰和崇拜的是科学知识,而对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不十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不太感兴趣,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深。这些都是我们在未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要面临和解决的不利因素。

同时,此次调查中,45.12%和 35.27%的学生认为马克思对我们日常生活有较大的影响;50.12%和17.3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一定可以在我国长期发展下去;69.55%的学生认为马列主义没有过时;58.52%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应该成为指导思想;76.37%的学生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51.82%和 36.38%的学生对我国能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较有信心;78.95%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表明,被调查的大学生大部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形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有信心和期望。这些成果得益于我们党在推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做的不懈努力,也使得我们在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时拥有了众多有利因素。

基于以上情况,针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结合我国国情,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结合当前社会具体情况,逐步形成完善的社会舆论引导机制,以缓解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

(一)在对待物质生活影响方面,学校宣传部门应做好相关工作。由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对科学持信仰和崇拜的态度,且都能肯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因此,消除物质生活的影响首要在于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坚定大学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第一,与当今相对较好的生活条件相比,建国初期的物质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艰苦。但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劳动者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具有的艰苦奋斗作风,是很好的教育案例。要坚定大学生艰苦创业的思想,发扬勤奋刻苦的作风,进而克服资本主义国家优越条件的诱惑,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第二,坚持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爱党爱国的传统美德,坚定大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奋斗的决心;第三,在国内相对富裕的地区,既要培养大学生爱护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更要大学生明确当前人民的整体物质生活水平的现实,以此教育富裕地区大学生继续与全国人民共甘苦、共命运的生活作风。

(二)在对待思想文化渗透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思想的教育和引导。因为不仅思想政治工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渠道和手段,而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当前在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积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事件、舞台以及相关的媒体,努力塑造校园强势舆论氛围,通过各种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实例,使大学生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形成对当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认同。这不仅可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宣传主阵地的重要作用,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学生思想政治观点的不错位,使其逐渐与主流观念融合。

(三)在对待社会矛盾方面,社会、政府和高校要共同努力,形成统一合力,防止社会矛盾激化。首先,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增加社会矛盾事件的透明度,并形成强势舆论氛围,正确引导民众和大学生的思维倾向,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其次,对那些由于个别政府官员工作失误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要逐步建立完善官员问责制度,在政府部门形成廉洁、高效、公正的工作作风,并以此疏导民众对由于城市改造、拆迁、违规用地和失业等问题造成的不满,缓解民众情绪,这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最后,高校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正面事迹弘扬校园正气,减少负面事件对校园的影响。以上举措,均可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必须努力增强理论宣传教育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渗透力和竞争力,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本任务之一。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和先进的技术可以有效地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总之,推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的任务和使命,其实现途径可以采用多管齐下的方法,从宣传教育的、理论创新的、大众传媒的、传统文化的、制度安排的诸多角度进行探索实践,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继续发挥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责任编辑:陆影)

G411

A

1003—4145[2010]09—0170—03

2010-06-11

孙 玫 (1979-),山东财政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文 卉(1958-),山东财政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 20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09JD710014)的资助。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