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老残游记》中“山水之游”的审美艺术诉求*

2010-04-13刘春芳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9期
关键词:老残老残游记刘鹗

刘春芳

(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

论《老残游记》中“山水之游”的审美艺术诉求*

刘春芳

(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

《老残游记》中“山水之游”的审美艺术诉求,首先表现在作品本身描述山水景物独特的艺术彰显和非凡的艺术追求,开放的胸襟、磅礴的意象、声光色等自然元素的渗入,充分展示出作品独有的审美艺术境界;同时,“山水之游”作为《老残游记》的一部分,作者又倾力驾驭,巧妙地将山水景物描写与整部作品情节的发展、结构的韵律、人物的思想情感等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老残游记》;艺术诉求;元素;意象

在晚清的诸多小说中,《老残游记》是最耐人寻味、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学者李欧梵说,《老残游记》至少有三个层次:即老残的山水之游、社会之游、“心灵”之游。这里所说的“山水之游”,主要是指作品对主人公老残游历自然山水景物的描述、记录。这些描述记录,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叙景状物,时有可观”;胡适更认为“《老残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却不在于作者的思想,而在于描写风景人物的能力”。可以说,刘鹗对老残“山水之游”的描述取得了巨大成功,这种成功与作者努力追寻的独特的审美艺术诉求密切相关。

一、作品本身描述“山水之游”的艺术彰显

(一)大手笔择取大意象,构成山水景物寥廓、壮美的意境

意象通常是指一个单一的事物形象,意境则是物象与物象之间多重复合联系所构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场景、画面。意象的特殊结构和人们对它形成的心理场,两者互相契合,就形成特殊的艺术空间,即意境。按照宗白华先生的解释:“……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①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288页。

《老残游记》描述山水景物,善于以浩荡的胸襟、开阔的眼界,择取气势恢弘、富有特色的大意象凝成心灵底片,然后诉诸笔端,从而形成一个个寥廓、壮美、灵动的意境,给读者带来无限的审美享受。它写大海,“只见海中白浪如山,一望无际”;写黄河,“看见那黄河从西南上下来,……”;写桃花山,月色清幽无边,老虎凶猛强悍……尤其是名段“大明湖记游”,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残站在铁公祠前南望,对面的千佛山“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这里,绵长的远山上,翠柏丹枫,佛寺僧楼,构成了一种优美而深邃、宁静而高远的艺术境界。山下的大明湖则澄净如碧,“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湖光山色相互辉映,本已美到极致,但作者又进一步驰骋他雄奇的笔力,慧眼呈现出大明湖特有的美丽:明湖南岸的芦花“好似一条粉红绒毯”,竟然作了岸上的和水里的千佛山“上下两座山的垫子”!这条“粉红绒毯”,把雄伟、绚丽的千佛山和澄净、阔大的明湖水连成了一个整体,从而构筑了一个更为辽远、阔大、完美、靓丽的艺术意境!

刘鹗是一个酷爱山水的作家。他就是这样描述老残的山水之游,大气韵大手笔,摄取大山、大河、大海、大湖等审美意象,构筑山水景物深远、寥廓的大意境,不仅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审美艺术情趣,也充分开拓了读者的审美视野。

(二)运用形态、声音、光色等元素,构筑山水景物的自然谐美

刘鹗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极为敏锐。他描山绘水,不仅敏于捕捉自然景物的光和色,而且善于体察自然景物的形与声,并有意识地加以突出表现,以逼真地显示出大自然鲜明丰富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从而展现出更为优美、传神的艺术画面。

光和色:光与色是自然的产儿,是无限丰富的大自然最原始的生态特性。《老残游记》在写景状物时情思凝聚于自然山水的光与色,让自然唤醒心灵,用心灵激荡笔端,其描写效果是非同寻常的。写千佛山山色:“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丹枫夹在里面。”一幅多么瑰丽多彩的画面!而第十二回描写雪月交辉的景观,简直把光和色的描写发挥到了极致。从“抬起头来”到“就分辨不出什么来了”,这段短短的文字描写,就用了六个“光”、七个“白”字,来叙写黄河岸边冬日月光下的山光云色。“光”和“色”的朦胧多姿,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作者先把“南面的山”分成“远”和“近”两部分来写;描写近处的山,又分成“抬起头来”乍一看和“及至定神看去”两种情景。乍一看近处的山,“一条雪白,映着月光”,因有“几片白云夹在里面”,分不清哪是山哪是云,但有光有色;“及至定神看去”,山与云一样是白色,一样有光亮,只是“云的光亮是从背面透过来的”,“山上的光亮”是月光照耀山雪而反射出来的。然后写向东远望,天、山、云全“是白的”,一片朦胧,“就分辨不出什么来了”。这样一段云间月光、雪上月色的描写,不仅写出了不同距离、不同情形下光与色的谐美相间,而且写出了它们相互之间的细微差别,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细心体察和深切感受,其细腻入微,令人叹服。

形态:山水景物的形态,是在自然法则下形成的各种可视或可触摸的形态,是一切景物最基本的特征。能对千姿百态的山水景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绘,写出其无穷趣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老残游记》对景物形态的描写,就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技巧,形象、逼真,使描写的事物历历如在目前。首先,作品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描摹静态的景物。比如第六回写客店里的冻油:“那灯里是新倒上的冻油,堆的像大螺丝壳似的,”写出了冻油倒出之后层层、细细堆积的情状;第十二回写渺远的黄河冰面“被吹来的沙土盖住,却像沙滩一般”。写出了扬沙覆盖后的黄河冰面平整、辽阔的沙色。凡此种种,都说明刘鹗在写景状物过程中,善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选用新奇的比喻,具体、形象地展现出自然山水的万千姿态,让人如临其境。其次,善于静中取动,写出景物变化的动态美。正如阿英所说:“作者善于选用准确明朗的语言,形象性的刻画事物的运动及其变化。”①刘德隆、朱禧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353页,第423页。刘鹗极其投入、细致地观察神奇、多变的自然景物,让诉诸笔端的一草一木都充溢着一种流动的自然美。如第一回写老残在蓬莱阁上遥望海天的情景:“朝东观看,只见海中白浪如山,一望无际,东北青烟数点,最近的是长山岛,再远便是大竹、大黑等岛了。那阁子旁边风声呼呼价响,仿佛阁子都要摇动似的,天上云气一片一片价叠起。只见北边有一片大云,飞到中间,将原有的云压将下去,并将东边一片云挤的越过越紧,越紧越不能想让,情状甚为谲诡。过了些时,也就变成一片红光了。”老残站在蓬莱阁上,其观察点由“东”到“东北”,由“最近”到“再远”,由“地上的阁楼”到“天上的白云”,“天上的白云”又由“北边”“中间”到“东边”,观察点不断移动,所看到的景色也不断变换。由于“风大”这样一个无形的原因,而使海边的一切都处于变换之中——大海风起浪涌,天上的云气“叠起”“飞”“压”“挤”“变”而谲诡,就连身旁的蓬莱阁似乎“都要摇动似的”。一系列动词写出景色变化莫测的特殊动感,让人目不暇接、神往不已。

声音:自然界本身就是由形、声、光、色组成的,而声音是最能给人以想象空间、最容易引起人们共鸣的。清人李重华说:“诗有三要,曰: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神于意。何用音?曰:诗本空中出音,即庄子所云:‘天籁’是已。”②刘瑜:《刘鹗及老残游记研究》,民族出版社 1995年版,第156页。诗人描摹物象,就是要运神于意,摹色称音。刘鹗深知此中奥妙,他把声音描写当作自然山水传神写照的一个重要手段,成功再现出山水景物的自然美。《老残游记》对事物声音的摹写可谓出神入化,如第二回王小玉说书、第十回扈姑们的箜篌弹奏等。而作品对自然界“天籁”之音的细腻描摹,更是让人心醉神摇。第八回申子平一行刚出村庄,遇到一条沙河,河里大块的冰下,潺潺的流水挟带着细碎的小冰,与大冰相撞相击,发出的声音如“环佩摇曳”。“环佩”为玉质的圈形饰物,以玉佩相互撞击以听其音,其玉质之音清脆中透着柔和,悦耳中流淌着优雅,让人陶醉、痴迷。这是“相撞”发出的玉音,若是“摇曳”呢?“环佩摇曳”之质之姿之态以及由此发出的美妙的声音,实韵味无穷。正如清人徐增所说:“花开草长,鸟语虫声,皆天地间真诗。”刘鹗摹写“小桥流水”之音是如此细腻、生动,而摹写“大江东去”之声亦是身手不凡。他写虎啸沉雄,写冻雪塌落的“天崩地塌”;有时声音描写还可起到画龙点睛、衔接过渡的作用。大明湖记游中,“一声渔唱”把老残的注意力从绚丽的千佛山转移到了澄净的明湖水上。这声“渔唱”,是大明湖这巨幅山水画上唯一动态的事物,它使山水“有光有色”且“有声”,不仅衬托出了湖光山色的宁静、安详,而且起到了衔接过渡的作用。

(三)借助白描,刻画出山水景物的“个性”

赵苕狂在他的《足本老残游记》中说:“独有《老残游记》则不然:他遇到写起景物来,全以白描之笔出之,又真切,又深刻,决不苟且一点的!”③刘德隆、朱禧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353页,第423页。白描是中国国画传统的技法之一。它是用线条勾描,不着颜色,不作任何渲染铺陈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任何修饰和烘托,直接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描写技巧。这也是中国文学作品的传统描写技巧之一。《老残游记》也娴熟地运用了这一艺术手法。第六回描写曹州客店里的窗户纸:“那窗户上的纸,只有一张大些的,悬空了半截,经了雪的潮气,迎着风呼霍铎霍铎价响。旁边零碎小纸,虽没有声响,却不住的乱摇。”所有读过这段文字的读者,只要一想起广袤、苍茫的中国北方,想起北方的雪野及黄河岸边简陋的客栈,《老残游记》里“霍铎霍铎价响”的窗户纸便自然浮现于脑际,由衷地叹服作者“直面”现实景物的眼力,真切而力透纸背的笔触!而描写桃花山月下遇虎,又那么粗犷大气,不借助任何修辞手段,白描出月光下虎叫声之沉雄、有力,动作之迅猛、快捷,眼睛之灼亮、强悍,以致“树梢上呼呼地响,树上残叶簌簌地落,人面上冷气棱棱地割”。刘鹗自己对这段描写也颇为满意,他在“自评”中说:“施耐庵说的是凡虎,百炼生说的是神虎。”

客观事物是无限丰富的,也是各具特性的。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与《老残游记》扎实的白描功夫相关联的,便是它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形态各异、性质各异的各色景致。如第十二回关于黄河结冰的描写就极为准确恰当并富有景物个性。这是一段顺着旅游者观察欣赏目光的移动所进行的一段动态景物描写。作者把冰的形状、冰的声响、冰的窜动状描写得极为贴切生动。作者在第十三回原评中说:“止水结冰是何情状?流水结冰是何情状?小河结冰是何情状?大河结冰是何情状?河南黄河结冰是何情状?山东黄河结冰是何情状?须知前一卷所写是山东黄河结冰。”①刘德隆、朱禧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75页,第75页,第354页。可见,写出景物的个性和特色,是作者一种非常自觉的艺术追求。第八回作者写申子平路遇沙河,桥下的冰水相撞声如“环佩摇曳”;但在《老残游记》(二集)第一回里,同样是写冰水相撞,却完全是另一番情形:“涧里的水花喇花喇价流,带着些乱冰,玎玲桄榔价响。”其声响给人以粗犷奔腾之感。

(四)独出心裁,使呈现景物手法异彩纷呈

刘鹗描写老残“山水之游”,并不是静止地描写,而是在老残的游览中动态地展现,景色是富于变化的。所以作者一路写来,极尽闪展腾挪、回环起伏之能事,使文笔摇曳多姿、变化多端,使呈现景物的手法变幻莫测,异彩纷呈,具有强烈的吸引读者的力量。

刘鹗在第三回自评中说:“第二卷前半,可当《大明湖记》读。此卷前半,可当《济南名泉记》读。”②刘德隆、朱禧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75页,第7, 34。也就是说,第二回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记游大明湖,第三回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记游济南名泉。在如此紧密相连的章回里,要把一处处湖光泉水之美,不厌其烦地呈献给读者,如果不在呈现景物的艺术手法上下些功夫,是很难吸引读者的。我们先看“大明湖记游”。第一步,运用“先声夺人”手法概括描写济南的山水美。来到济南,先写沿途风光,“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进的城来,则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风景赛江南。这里,“先声夺人”,还不曾进入绝胜之地,已是这般迷人,若真到了大明湖、趵突泉这样的胜境,还不知怎样引人入胜呢!第二步,运用“先抑后扬”手法,具体描写大明湖。老残迫不及待地雇了小船,来到历下亭,熟料景物平平。但到了铁公祠前,南望千佛山、大明湖,这才叹赏不已。这里一抑一扬,柳暗花明!第三步,借用对联,画龙点睛。老残饱览了湖光山色之后,不禁心潮起伏,这时恰好看到了楹柱上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禁不住点头称是,对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第四步,结束游览,却余韵袅袅。游览结束了,作者却又平添了一段别有情趣的描写——初枯的荷叶擦船响,已熟的莲蓬入船来,袅袅不绝的余韵油然而生。一段明湖记游,写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读来魅力无穷。

而第三回对济南名泉的介绍,则采用了另外的呈现手法。描写趵突泉,采用的是正面、直接描写的方法,三言五语,便写出了趵突泉泉水凸涌的特点。对金线泉的引出,采用的是“曲径通幽”法;而对金线泉具体情形的描写,则是通过老残和士子的问答,在对话中“慢出”的。介绍黑虎泉,可以说是采用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手法。黑虎泉四处寻来不见,俯首足下,却正泉水滔滔,如虎啸震耳。

(五)开放的胸襟,为景物描写注入科学写实成分

刘鹗是世纪初一位沐浴过欧风美雨的文人。他的思想是维新意识、西学影响和以儒教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扭结在一起的,思想中并存着那个时代古今中西交汇碰撞的多种思想因子,这使得他立身行事、文章道德既有时代的影子,又有传统的精魂。阿英在《刘鹗及其〈老残游记〉》中指出:“他很相信科学,认为只有提倡科学,兴办实业,可以救垂亡的局面。这一种科学精神,当然会反映到他小说的描写上,这就形成了《老残游记》在艺术上的价值,所谓科学的写实。”③刘德隆 、朱禧等:《刘鹗 及老残 游记资料 》,四川 人民出 版社 1985年 版,第75页,第75页,第354页。可见,具有学者气质的刘鹗,描写景物还有有别于其他写家的独到之处,这便是在描绘景致的同时,还注意对科学原理的探究、对事物道理的揭示。无论写济南还是泰山名胜,都自觉不自觉地探究“这种景致”形成的原因。如描写济南的金线泉,先是老残什么也看不到,向士子请教,才看到了水面上的游丝。继而老残提出了所以出现金线的道理,而士子又提出疑问。老残又指出金线左右摆动的现象,回答了士子的疑问。至此,我们对如何才能看到金线,金线的样子如何,为什么会出现金线,总算基本清楚了。阅读这段文字,读者不仅可以细致地欣赏到金线泉的美景,而且还增长了相关的科学知识。这不能不说是刘鹗景物描写的一大特色。其它如第二回“王小玉功夫”的形成,第十回引起读者强烈好奇心的夜明珠的制作以及泰山温凉玉形成的奥妙等等,作者都作了科学而合理的描述,由此也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二、“山水之游”与整个文本之关系

(一)“天风海水,已融我情”——个人情感的渗入

中国传统小说源于说话艺术,说书人是局外人,个性和自我色彩较淡。老残打破了这种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模式,以第一人称方式出现,作家的创作个性和主体意识得到加强。老残所游历的山水万物,天风海水,无处不融入作者的思想情感。刘鹗曾明确地表示过自己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在初集自序中,“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浓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④刘鹗:《老残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第2页,第220页。在续集自序中也说,“五十年间,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业,固历劫而不可以忘者也”。⑤刘 鹗:《老 残游 记》,人民 文学 出版 社 1982年 版,第2页,第220页 。一生中不能忘怀的可歌可泣的经历和事业,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身世之感、家国之痛、社会 (种教)之情凝成了《老残游记》。夏志清先生说:“如果在行文上用的不是第三人称,它会是中国第一本用第一人称写的抒情小说。”①刘德隆、朱禧:《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476页,第478页,第77页。因此,《老残游记》不但摹写了老残所游历的山水景物,而且还结合游历者观察、欣赏的过程,表现出他面对景物时的心态和情感。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山水的颂歌,“表现出热爱山水和率真的意趣”。②刘德隆、朱禧:《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476页,第478页,第。所以有台湾学者指出,《老残游记》的每一写景处,都可当作一篇山水游记散文来读。另一类是描摹自然景物的同时,触景生情,表现出忧国忧民之思。刘鹗是太谷学派的第三代传人,主张“万物皆我胞与”,“养民”是他一贯的主张。所以第六回看到寒风中瑟缩饥寒的鸦雀,“殊觉可悯”;转念又想:“若象这曹州府的百姓呢,……于饥寒之外,又多一层惧怕,岂不比这鸟雀还要苦吗?”以物体人,人莫如鸟雀,对酷吏统治下百姓所遭受的苦难感同身受,对普通百姓流露出真挚的同情与关怀!再如第十二回,老残面对雪月交辉的景色,想起谢灵运的诗,感慨“岁月如流”;再联想到《诗经》的句子,不禁想到国事:内忧外患,百事俱废,“丈夫何以为家”?漫步黄河岸边,置身茫茫雪月,老残——一个摇着串铃的游方郎中,忧虑的却是国家的现在和未来!

(二)“疏密相间,大小杂出”——对作品节奏的调节作用

学者时萌认为,“它的描写技术、叙事方式和语言诸方面,的确流露出冲破中国古典小说传统流程,融入西洋小说技巧的痕迹”。③刘瑜:《刘鹗及老残游记研究》,民族出版社 1995年版,第176页。的确,《老残游记》在这些方面的借鉴、突破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作品依然保持了中国章回小说的传统。章回体的基本特点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每回的回目由两句组成,各记一件事情。这种形式的奠定主要是处于对节奏的考虑。它既源于“说话”一天一段的特性,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观念,“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有着内在联系。④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304页。作者是深谙阴阳五行之道的,他在第十五回自评中说:“疏密相间,大小杂出,此定法也。历来文章家每序一大事,必夹序数小事,点缀其间,以歇目力,以纾文气。”⑤刘德隆、朱禧:《刘鹗及老残游记 资料》,四川人民 出版社 1985年版,第476页,第478页,第77页。刘鹗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基本遵循了这条原则。因此,在第一回紧张的救船梦之后,就以舒朗的笔调,描绘大明湖优美的自然风光,王小玉说书的高超技艺;但接下来四、五、六回却是太尊治盗、万家流血等情节,读来让人心内如焚,愤激不已;之后便是闲访百城书,是桃花山神秘温馨的氛围,读来怡然;然黄河冰封之景,又让人触景生情,这一章象一首序曲,引出了后面的女儿酸语、严刑无度,“欲不哭泣也得乎?”……可以说,在清末谴责小说急于“纠弹时政”,以小说揭丑闻的时风下,《老残游记》是最注重小说节奏的一本。

(三)全方位观照——为烘托气氛、深化主题、表现人物形象服务

《老残游记》对于山水景物的描写不仅令人叹服,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不再是作家撇开小说的规定情景而盲目地自逞其才,而是成为烘托小说气氛、深化作品主题、表现人物形象的有机构成。⑥孙敏强:《多维视野中的百部经典·中国古代文学卷》,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第482页。老残具有游侠之心,他希望自己可以悬壶济世,扶危救难,所以当他治好了黄大户的病,心情是愉悦的,收入眼帘的是色彩斑斓的湖光山色;而随着对社会接触的广泛深入,对玉贤残暴的全面了解,老残的心情变得沉郁起来,景物的画面也由开始的明丽鲜艳而逐渐变得阴冷凄清。这种氛围、色调,既与作品情节的发展相一致,也与整部作品“棋局已残”的凄凉局面相协调。第八回清幽的桃花山,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园。桃花山静谧安详,与桃花山外令人窒息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突出和强化。景物描写过程中,作者多次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抒写出老残的良多感慨。比如第六回老残为曹州百姓不幸甚于鸟雀而落泪,最后是“又见那老鸦又一阵呱呱的叫了几声,仿佛他不是号寒啼饥,却是为有言论自由的乐趣,来骄这曹州府百姓似的。想到此处,不觉怒发冲冠,恨不得立刻将毓贤杀掉,方出心头之恨”。刘鹗在第六回自评中说,“此回为毓贤之总结”。这里的“总结”,既深化了毓贤的形象特征,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老残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和嫉恶如仇的侠义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深刻。

总之,刘鹗对老残“山水之游”的描述是精彩、动人的,作品凭借阔大的意境、传神的描写等独特高超的艺术手段,随着老残之游的审美视角,依次展现出一幅幅美妙动人的自然画卷,不仅征服了无数读者,而且得到了鲁迅等名家的高度赞赏。但作者并不是自逞其能,为写景而写景,而是把“山水之游”放在整部作品写作的大背景上,全方位观照,使山水之游与主人公的社会之游、心灵之游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与整部作品情节的发展、结构的韵律、人物的思想情感等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使作品风格特异,成为晚清诸多小说中最耐人寻味、最引人注目的一部。

(责任编辑:艳红)

I206

A

1003—4145[2010]09—0076—04

2010-03-25

刘春芳,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老残老残游记刘鹗
《老残游记》中的淮安名园与名花
读《老残游记》,寻迹另一番江湖
小说家刘鹗也是慈善家
自由与羁绊
——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自由与羁绊
——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老残游记》西班牙语版出版
江妤歆??《节录·老残游记》
顾尹贤??《节录·老残游记》
刘鹗和他的《铁云藏货》——《中华珍泉追踪录续篇》(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