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环境的“光合作用”激活现代散装水泥产业
2010-04-13吕占斌
自从确立了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研究命题,我心里就一直盘算着该谈一谈产业环境,如今“对话”到了第九期,应该是满足业界朋友期待的时候了!
风水轮回流转。散装水泥发展40年来筚路蓝缕,在政策呵护和扶持中艰难前行,但直到今天,一直被还戴着一顶色彩浓重的“行政行为”旧帽子,没有从种种纠葛的漩涡中解脱出来,既非独立行业,产业更无从谈起,似乎与市场发展潮流不太合拍。新的视角却给了我们新的期待,散装水泥业界如同异军突起的新锐,担当的崭新使命才能算是刚刚起步,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或许我们期待已久的完全有别于传统水泥行业的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正在产业环境的伟大“光合作用”下,成为未来国家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一支新军。
啥是产业环境?笼统地讲,就是产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外部条件及机制。国家和政府通过立法和产业政策对于某项产业,尤其是一些市场配置效率低而社会公共效益高的产业,给予的鼓励、发展、限制、调整的制度安排。这些法规和政策付诸实施后在市场中产生的作用机制,这就构成了一个特定的产业环境,极大地影响着产业生存与发展。
基于微观经济学分析,产业环境中的诸如资本、技术、原材料以及劳动力等要素,直接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及生存与发展空间;产业环境中的市场容量与需求,直接影响或限制企业发展规模和余地;除此之外,产业环境还决定了市场竞争程度和长期走势,敦促优势企业不断开发创新,迫使劣势企业退出。简单讲,产业环境起码会产生的两种最为直观的、现实的市场效应:一是它能决定业内原有企业是否愿意继续从事该产业,是否乐于谋求发展空间;二是它能决定新的资本是否愿意进入该产业,是否乐于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可见,营造产业环境对于一个创新产业的成长该有多么的重要!因为它是解决制度架构、配置资源和良性机制的综合举措,是培育新产业的社会综合资源的投入,是营造具有创新和发展意义的财富商机。
那么,如今需要为襁褓之中的现代散装水泥产业,营造一个什么样的产业环境呢?
一、立法环境:撑起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发展的巨伞
散装水泥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注定了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命运,即便是在计划经济最强大的年代里,百依百顺的水泥企业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因为毕竟散装水泥要靠厂家来完成;到了市场经济的今天,行政性工作的力度更难以抵抗市场的巨大冲击。散装水泥能够顽强地得以生存发展而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应归功于价值规律的不可抗拒和全球循环经济的兴起。
请记住2008年8月29日这一天,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第23条明确写着:“鼓励使用散装水泥,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仅仅这样一段简短的文字,却破天荒地完成了一次国家层面立法的重大突破,使2008年成为散装水泥产业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年份,终于使散装水泥人几十年的梦想成真!
从营造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立法环境的角度来解读,《循环经济促进法》其内涵:一是标志着国家首次以法规的形式将发展散装水泥产业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表明了国家确定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产业,是一种切实可操作的循环经济模式;三是说明了国家以法律形式强化了现代环境下散装水泥产业地位;四是进一步明确了散装水泥“全产业链”的理念,而不是狭义的一种水泥产品;五是强化了终端市场用户使用散装水泥及其产品的约束力;六是推动地方建立相应法规细化操作规范,提供了积极的立法环境。此外,《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法》也成为支持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发展的及时雨。
春光乍泄的8月29日,终于拉开了我国依法发展散装水泥的序幕。芙蓉国里,湖南省《条例》率先全国地方法规花开第一支;赣水之滨,江西省《条例》接踵而来;西子湖畔,浙江省《条例》也不甘人后;八闽大地,福建省《条例》大踏步迎头赶上,已于今年1月施行。此外,黑龙江、天津、山东等28个省区先后颁布了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管理办法或政府令,为地方立法奠定基础,还有一部分勇立潮头的地县级城市,也出台了相关地方规章。良好的立法环境开始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政治和法律因素(Political factors)是产业环境的支柱。恕我谫陋,凡是把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作为基本国策的发达国家,从来不缺乏通过立法促进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在早些年前,都分别在节能法、建筑法、循环经济法等国家法律文件中,明确并细化规定了散装水泥产业的内容条款,逐步完成了在立法建设层面上的制度创新,使散装水泥产业得到迅猛发展。
我国在立法环境搭建制度架构方面还仅仅是破冰之旅,尚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第一,就发展低碳产业循环经济而言,围绕制度设计、激励机制、结构调整、产业转移、技术创新、资本运作、现代服务、国际贸易等一系列创新模式,其立法环境尚未完全形成;第二,就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来看,扶持散装水泥融入到低碳产业循环经济的框架的立法,还过于原则和笼统,尚需完善和细化;第三,呼吁更多的地方性配套法规和细则陆续出台,为这个现代低碳产业保驾护航;第四,加大《节能法》实施力度,尽快制定《可再生能源法》,把散装水泥生产制造、物流供应、建筑施工项目终端等链环,全部纳入到法律框架之内,避免法规之间产生冲突碰撞。
二、政策环境:劲吹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发展春风
政策环境从来都是最重要的产业环境要素,它一方面体现了对法律法规执行的细化;另一方面又是最现实的、最快捷的撬动杠杆,其作用机制能够直接对市场环境、行业环境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历来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的主动干预产业经济活动的各种政策的集合,体现了公共产品提供者角色。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从节能、环保和再生资源利用等方面营造现代水泥产业政策环境,美国从立法、经济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方面积极鼓励节能;德国采取税收同环保挂钩,改革生态环保税,对热电联产等新技术应用实施税收减免,同时适当提高汽油和建筑采暖用油的税率;日本是世界上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运用金融优惠制度,鼓励建筑采用节能措施;韩国推出了包括“废弃物责任制度”、“企业废弃物减量化制度”、“公共机关废弃物再利用产品优先采购制度”,引导企业从源头上节约能源和再生资源。
我国各级政府已把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政策建设纳入日程,主要包括:⒈通过公共财政与税收政策工具扶持,对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节能效益显著产品,实行减免优惠。比如财政部重新出台的[2009]163号文件。⒉严格市场准入提高门槛,如提高落后产能企业和项目使用能源、资源、环境、土地的成本,严禁向落后产能建设项目供应土地;对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投资项目,暂停项目环评、核准和审批。2010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大力削减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和造纸、化工、酿造、印染行业的水污染物排放量。⒊充分运用要素市场成本机制,实行差别电价,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等指标的约束。⒋规范市场退出机制,对未按规定期限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吊销排污许可证,撤回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直至依法吊销工商营业执照。中央财政统筹支持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支持职工安置和企业转产。从2006年以来,我国水泥行业已淘汰1.4亿吨落后水泥产能,2009年又一次被国家列入强力抑制产能过剩的另册,国发[2009]38号文件明确制定了淘汰落后产能时间表,要求落后产能必须在三年之内彻底淘汰。⒌实施信贷投资扶持政策,优先安排优秀企业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资金,积极鼓励大企业上市融资。⒍逐步扩大城市“禁现”覆盖面,2004年首先在全国124个中心城市禁止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目前“禁现”城市已达到300多个。⒎继续实行散装水泥发展基金,力图突破终端产品开发和农村市场滞后的瓶颈。今年5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对单位产品能耗(电耗)超限的,实行惩罚性价格政策;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适时推进资源税改革;确保落后产能在第三季度前全部关停,未完成任务的地区、企业集团,追究主要领导责任。这表明包括行政手段在内的系列“组合拳”将陆续出台。
目前,在政策环境配置资源上,建议应向以下方面倾斜:⑴优惠政策应向启动产业退出机制上倾斜,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多渠道拉动低碳经济投融资,鼓励并购重组,优胜劣汰。⑵优惠政策应向启动产业链机制上倾斜,鼓励并促进企业参与全产业链的机制。⑶优惠政策应向启动终端产品机制上倾斜,所有的节能减排目标最终都要落实到市场终端产品和服务上。比如,预拌砂浆作为工厂化商品在建筑施工中替代现场人工自制砂浆,因其生产、管理、税收以及物流配送成本的构成,现阶段的价格还要高一些,但无论从保护环境、工程质量、建筑文明的社会效益上考虑,还是从建筑施工效率、人工及组织管理成本等经济效益来权衡,都是文明进步的表现,理应给予优惠政策的扶持。⑷优惠政策应向启动低碳经济创新发展机制上倾斜,加大园区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低碳化示范城市建设。⑸优惠政策应向鼓励农村散装水泥使用上倾斜,农村水泥市场销量占全国45%左右,而散装水泥使用量却一直徘徊在20%左右。今年中央启动包括散装水泥消费品在内的“建材下乡”行动,补贴资金中央财政承担80%,省级财政承担20%,将有力地破解散装水泥产品辐射半径小、物流成本高的难题。⑹优惠政策应向启动散装水泥循环经济模式上倾斜,诸如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下游产业项目,积极开发水泥预制构件、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产品,鼓励扶持发展物流配送装备设施,鼓励全产业链再生资源利用,鼓励矿山开采环境再修复项目,等等。
三、市场环境:营造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成长的热土
产业是市场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环境能决定产业发育的速度是快还是慢?成长的状况是健康还是病态?发展目标是巨人还是侏儒?
那么,现代散装水泥产业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环境,包含了那些方面的经济因素(Economical factors)呢?在国际市场环境上,表现为机遇与挑战相克相生,首先,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产业转移的挤出效应,为我们创造了产业成长的大好契机,中国水泥产量连续多年大幅度增长的数字,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其次,全球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也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中国水泥行业有害物质排放量几乎占到全球同业的一半。然则,基于我国水泥市场国际依赖度很低,出口只占1%~2℅,绝大部分为国内自用,具有矿产原料资源和产品销售市场都在国内循环的禀赋特质,基本上属于一个闭合的内循环市场,所以说,国内市场环境就成了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成长的决定因素。⑴有待于城市化进程能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创造市场需求空间。我国建筑工程总量日渐庞大,工程开工量居世界首位,未来发展规模宏大,且可能持续20~30年的时间。⑵有待于“一日经济圈”的运输网络能为散装水泥物流供应链拓展辐射半径。当今困扰散装水泥企业的最大瓶颈是跨区域的原料和产品运输,由于水泥产品具有原料和产品运输量大、产品物理形态特殊、运费占售价比重高、产品保质期较短等因素的影响,在市场辐射范围上存在一定限制。一般汽车运输半径约为150~200公里,铁路合理运输半径约为300~500公里,水路合理运输半径在600公里以上。今后的出路在于,改变单纯依赖公路的运输方式旧格局,增加水运和铁运方式,建立跨区域水泥运输成本优势。⑶有待于水路和铁路散装水泥物流运输设施能为终端产品和服务创造有利条件。散装水泥水运、铁运物流有着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有中转设施和大吨位运输设备做保障。这也是发达国家之所以行业集中度高、能够掌控更大市场的关键要素之一。不久前一则消息引起笔者的注意,一艘13 500吨自动装卸的水泥散装船,从黄海造船新厂区坞道驶进大海。由此引发出这样的联想,如果我国目前能使用大型水泥散装船来完成散装水泥运输作业,如果我们能尽快补上水运码头、铁运车站的散装水泥中转装卸设施的短腿,必将改变多年来形成的公路运输的一统天下,进而也会跳出散装水泥产品运输吨位小、成本高、辐射半径小的困局。⑷有待于以巨型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能为散装水泥产业注入新活力。当市场中诞生了以巨型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集群为标志的企业链,则对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正是由于我国水泥行业始终没有突破行业集中度不高的格局,仍然没有摘掉龙头企业大而不强的帽子,仍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产业集群,恰好也进一步证明了营造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环境的必要性。⑸有待于建筑施工科技进步能为终端散装水泥产品创造新需求。归根结底,散装水泥市场消费取决于建筑市场的发育,反映了当时建筑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由于发达国家建筑施工技术先进,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高,终端市场消化科技进步成本的综合能力强,所以水泥散装率高且稳定。显然在这点上,我国建筑市场发育程度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建筑企业固守多年习惯的生产工艺和作业方式,许多地方还缺乏对技术升级的市场承受能力,或者才刚露出一点点对科技含量高产品诉求的迹象。⑹有待于散装水泥终端产品的科技和文化附加值能为用户带来新价值。著名的预测大师奈斯比特指出:“在现在全球经济中,产品的价值很容易复制,因此把产品推入市场的速度及创新,才是未来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市场中的优势无外乎有两点:一是独特性的产品的差异优势;二是比别人更低的成本优势。任何一种建筑材料科技含量的高低,最终要接受终端市场施工项目的检验,而人所共知的标准则是看一看到底能给下游客户创造多大的新价值!外加剂是一种在混凝土搅拌之前或拌制过程中加入的、用以改善新拌和硬化混凝土性能的材料,俗称为“混凝土第五组分”,其掺量少、作用大、效果好,已被市场普遍接受,成为了应用广泛的主导产品,给建筑业带来了求之不得的商业价值。⑺有待于创新产业规则为散装水泥企业提供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下一篇博文将专门探讨这方面的问题。⑻有待于企业建立核心优势能为散装水泥产业打开新局面。传统水泥产品的技术成熟度高,产品同质化严重,这就意味着下一轮竞争的焦点可能由当下企业拼外延规模,进而转到产业内涵中每个环节的成本及品质上来,从低廉的劳动力、环境生态成本优势转变到较为复杂的全流程成本较量上来,为此,企业在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的弱项,皆可能成为竞争劣势被淘汰出局的导火索。⑼有待于构建起全产业链为散装水泥产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散装水泥产业链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弱势,都会拖累公司综合竞争力,为此,及时实现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和全流程的比较优势,才能确保企业在未来全面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集中表现为:资源储备的规模大小和质量,以及企业集群的产能规模扩展程度;终端产品和服务能力、科技含量和文化附加值竞争力、吨投资成本的高低、环境保护和能源消耗成本的优劣;有利于控制成本和现代物流供应链的终端销售模式。
显而易见,当前在散装水泥市场环境上尚存在一些缺陷:一则,市场准入门槛过低。不仅表现在水泥制造市场上,这是个旧体制遗留下来的“老大难”,而且还反映在产业中下游的企业主体上,尔后又蔓延到预拌(制)产品、外加材料、物流配送所有子产业。麦克尔·波特曾尖锐指出:企业有“惰性”的本质,如果没有压力,它们希望今天只做今天要干的事,不求进步,政府要为它们设定高标准。二则,质量监管过松。全国政协委员、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宗寿日前撰文:“我国水泥质量监督与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水泥质量控制上还有缺陷,一是水泥混合材掺加量超标的问题。国家标准对混合材料种类、用量等各方面都有相关规定,但许多水泥厂并不遵守这些规定。以普通水泥为例,国家标准混合材掺量不能超过20%。而现在很多企业在实际生产中都超过了这个用量。另外,国家标准对掺加混合材的种类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如煤矸石、矿渣等都可以使用,而另外一些混合材料必须在经过检验证明对水泥质量无害后才能使用。但是很多企业对混合材使用比较随便,这都可能对水泥质量产生很大影响。二是在水泥生产过程中,水泥企业对外加剂的添加不够合理。例如,为了提高水泥早期强度,一些水泥企业常常添加一些对水泥性能有影响的外加剂,如一些含碱和氯离子的早强剂。在混凝土搅拌中可以添加一定量的不损害混凝土性能的早强剂,但在水泥生产中是不应该添加早强剂的。因为目前许多早强剂中的碱、氯离子含量比较高,添加到水泥中后,会使水泥中两者含量也偏高。碱含量偏高的话,时间一长,碱就会随着水分从水泥内部渗到表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水泥“起霜”,由于碱在水泥表面沉淀、结晶,会造成水泥表面装饰材料如瓷砖、涂料等的脱落。而氯离子含量偏高,容易造成钢筋生锈,进而膨胀,造成混凝土开裂,有可能造成较大的事故。三则,环境成本过低。由于对企业缺乏严格的环境成本约束,上游企业可以向下游毫无顾忌的转移环境生态成本,最后还是要由纳税人买单。这一个问题与市场门槛过低有着紧密的关联性。由于对破坏环境生态行为处罚力度弱,违规成本低,一些建筑商、开发商环保理念淡薄,无视法规,用敞车将河沙、石子、包装水泥等原材料运到建筑工地,人工配料搅拌成混凝土,又造成大约有5%的水泥灰流入空气中,造成人体伤害,污染城市环境。
四、行业环境:打造战略合作共赢的全产业链
这里讲的行业环境,侧重于水泥行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主体自律性及其行业自我管理机制,与上面谈到的市场环境是有所区别的。
⒈畸形病态的行业组织结构。成熟的现代产业必然有优化的行业组织结构,才能实现高效益的使用资源,合理配置产业组织形式,增加有效供给,使市场供求总量得以协调均衡。纵观目前我国水泥行业组织的现状:⑴水泥生产链环企业“大且多”,导致上游的组织资源严重闲置浪费。在这个产业环节上,多年来一直存在“老虎”与“群狼”争食自然资源的局面,实力最强的、数量最多的企业都盘踞在产业链的低端,死气白咧地争抢那一点点油水不大的初级产品利润,然后又无休止地大声抱怨水泥价格低,利润太薄。⑵终端产品链环企业“小且弱”,导致同质化的低水平竞争加剧。说它小还不算,更可怕的是弱,那么弱在哪里呢?就是弱在品牌影响力上,弱在产品科技含量上,弱在市场控制力上,弱在企业综合实力上。⑶物流配送链环企业“小、弱、散、断”,导致产业源头与终端市场链条脱节。特别是水泥区域产品的市场特性,市场辐射半径小,运输成本居高不下,更缺乏“套餐”式技术服务能力和与产业衔接能力,所以也就造成物流企业盈利模式单一、难以融入产业链、争抢碗边饭的现状。⑷高端产品链环企业“新、小、少”,导致高附加值创新产品能力弱。由于水泥生产环节技术含量较低,高附加值产品多集中在终端市场环节上,只有实力雄厚的企业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拥有自我知识产权,才能抢占产业高端市场,获取高额利润。
⒉名存实亡的行业自律。行业自律性差,简直是现阶段中国企业的通病,其实它不过是畸形病态的行业组织结构“藤”上,结出来的一个歪瓜而已。尽管有谁在三令五申,那产能扩张的冲动难以遏制,老过剩未消,新过剩又来个乌云压顶;尽管都在强调有序竞争,那自相残杀式的价格大战从未停火,凸显“囚徒困境”效应;尽管形形色色的宣言倡议屡见报端,产品质量和服务差的现象常有发生,就连恼人的“豆腐渣工程”中或多或少能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⒊明显缺位的行业管理机制。啥是产业链环境成熟的决定性标志?当然首推为这个产业成长服务的NGO社会功能的完善,因为它们从来都是成熟的产业环境的寒暑表,是市场健康协调发展的风向标。NGO是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缩写,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人们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现仅仅依靠传统的政府和市场,都无法解决管理成本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于是20世纪70年代NGO兴起,80年代后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其作用已与政府和企业比肩,正成为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领域的第三支柱。NGO既不同于政府靠权力驱动,需要支付昂贵的行政成本;也不象经济体靠利益驱动,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社会责任;NGO的主旨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倡导无成本的社会志愿精神,是介于政府、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我国行业协会组织正随着市场的日益深化,开始转变“二政府”或“变相的官方代言人”的角色,逐渐清除掉粘在身上那一层厚厚的行政化胎记,向着规范化市场经济的NGO角色定位靠拢。当然这个过程不可能进行得那么快、那么顺畅,其间坎坷自不待言!此间,明确政府部门、协会的职责、权限及义务,加快行业协会制度体系建设,如制定行业标准,倡导先进产业模式,规范市场行为,完善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机制。
在行业环境有序健康发展方面,更要讲究对症下药:当务之急是从优化行业组织结构入手,从根本上扭转产业链“倒三角”的资源依赖性产业格局,接着就是强化行业自律,规范企业主体秩序,当然还应加强各行业协会合作,凝聚各方力量集结在现代产业体系的旗帜下,协同动作,改变目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状态,真正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行业自我管理机制。
让我们值得高兴的是,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这就必然为行业组织的健康发展扫清了路障,奠定了政治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看,实现构建产业体系需要行业协会,产业经济逻辑呼唤行业协会,全产业链运营离不开行业协会,产业科学发展要有行业协会。一个让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期待已久的行业协会健康发展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五、人文环境:培育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发展的大氛围
谁都不会否认制度创新之于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这个关乎民生、关乎生态的现代产业的成长,既是政府责任,也是企业责任,更是社会公众“集体性责任”。马丁·路德曾说:“一个国家的繁荣,在于其公民的文明素养,在于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人文环境也可以笼统地称为社会环境,包含了诸多社会和文化因素(Social factors)。现代产业组织的生命体需要与其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理念氛围和群体素质,脱胎于传统水泥行业的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同样也是如此。它需要社会公众对该现代产业的认同度,需要老百姓具有低碳生活理念、绿色生态环保理念、循环经济理念、和谐社会理念,及其投身这个现代产业的劳动者现代素质。吉库尤人曾有这样的说法:地球是一切生物之母,是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纽带。可以说是后工业化和信息化把全人类紧密联系到一起,地球犹如一个小小的村落,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再是局部的事情,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公民都身在其中,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正是版主“系列对话”的初衷。
在营造人文环境方面力求创新的路径是:⒈宣传推介活动从产品推广向构建现代产业上升级。⒉宣传推介活动从单纯节约算账向宣传综合利用价值上升级。⒊宣传推介活动从单项节能环保向推动循环经济模式上升级。⒋宣传推介活动从业内的呐喊向整个社会公众群体上升级。⒌宣传推介活动从突出行业自身的宣传推介向调动媒体、企业、社区等社会力量升级,政府官方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提高公民意识,支持这项利国利民的伟大产业。
结尾时,我借用现代经济学的领军人物萨缪尔森早年的一句名言:“经济学象睡美人,它的苏醒正有待新方法、新典范、新好手与新问题的一吻!”尽管散装水泥产业这个睡美人略显稚嫩的脸上,还带着些许的雀斑和“疵目糊”,但她眸子里正投射出一束充满温馨的目光,深情的期待着全社会能送上那热烈的一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