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措施

2010-04-13唐应华何家惠侯继波

兽医导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养禽水禽致病性

唐应华,何家惠,侯继波

(江苏省农科院国家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14)

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措施

唐应华,何家惠,侯继波

(江苏省农科院国家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14)

禽流感是由 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感染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禽流感病毒包含多种不同亚型,对世界养禽业危害严重的是H5和H9亚型中的部分病毒,特别是其中的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尤为厉害,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传染病,并被列入国际生物武器公约动物类传染病名单,我国亦将其归为一类传染病。

一、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AIV)属于正黏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是一种囊膜病毒。病毒粒子呈球状,有时呈多形性,由鸡胚或细胞培养传代的病毒多呈球型,直径约80~120 nm。从人或动物中新分离的病毒形态变异较大,有时可见丝状病毒,可长达数千纳米。根据病毒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表面抗原蛋白,可以分为16种HA亚型和9种NA亚型。禽流感的不同基因片段可以重组合产生新的病毒,理论上可以产生144种不同亚型病毒。目前,对禽类致病的主要有H5N1,H5N2,H7N1,H7N3,H9N2 等亚型禽流感病毒,在我国,尤以H5亚型和H9亚型危害严重。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和欧盟(EU)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定义OIE于2005年采用新定义,将禽流感病毒分为3类:①高致病性须通报禽流感(HPNAI)病毒。指血凝素HA基因裂解位点对应的氨基酸序列与高毒力(指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1.2,或动物试验致死率≥75%)毒株相似的所有H5或H7亚型(无论毒力大小),以及所有高毒力的其他亚型的禽流感病毒。②低致病性须通报禽流感(LPNAI)病毒。指非HPNAI的所有H5或H7亚型禽流感病毒。③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病毒。指非H5或H7亚型且低毒力的其他禽流感病毒。

欧盟(EU)新的禽流感指令2005/94/EC于2005年12月通过欧盟委员会审议,于2006年2月正式生效,并规定最迟至2007年7月在各成员国强制执行,同时废除92/40/EEC指令。

2005/94/EC指令对禽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分别定义如下:

禽流感:指由任何H5或H7亚型、或IVPI>1.2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家禽或其他圈养禽类的感染。

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指由H5或H7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且病毒编码血凝素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的基因组序列与其他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相似,或由IVPI>1.2的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与OIE的HPNAI等同。

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与OIE的LPNAI等同。

EU新定义的关键是关注所有H5和H7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并区别对待HPAI和LPAI,以根据不同疫情分别采取适当措施。这主要针对近年低致病性H5和H7亚型病毒突变为高致病性并造成禽流感暴发的情况。

二、流行病学

(一)流行病学史

1.H5亚型AIV流行病学史。禽流感最早于1878年暴发于意大利,其后在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和美国均有流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世界养禽业的头号传染病。1959年科研人员在苏格兰最早分离到高致病性的H5N1禽流感病毒毒株,该毒株的出现堪称养禽业的重大灾难,导致大量家禽死亡。1996年我国广东省某鹅养殖场出现大规模死亡,并从发病鹅体内分离到H5亚型禽流感病毒,即A/Goose/Guangdong/1/96 (H5N1),这是我国最早发现有关H5亚型禽流感对禽自然致病的报道。其后,在1997年以及2002年香港出现大量家养水禽和野生水禽感染禽流感病毒,被感染禽有明显系统性病毒血症和神经症状。2003年后期到2004年元月,H5N1亚型禽流感席卷整个东南亚,导致成千上万的家禽(包括水禽)被扑杀,并出现H5N1亚型AIV感染和致死人的病例。截至2010年3月份,OIE统计报告共有51个国家或地区发生H5N1亚型禽流感。

2.H9亚型AIV流行病学史。H9亚型AIV最早报道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火鸡中分离出(A/turkey/Wisconsin/1/1966(H9N2))。我国自1994年陈伯伦等首次报道我国南方鸡群中流行H9亚型禽流感以来,该亚型流感病毒一直在我国的一些主要养禽地区的流行和传播,并经历了1998~1999年、2001~2002年两次大的流行后,病毒对鸡只(不论是蛋鸡还是肉鸡)的危害越来越严重,给我国的养禽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目前,该病在一些养殖发达但生物安全意识淡薄地区成地方流行性。

(二)禽流感的宿主范围A型禽流感病毒能感染多种动物,包括人,猪,马,貂和猫科动物,海洋中的哺乳动物,家禽,野禽,岸基鸟等。目前16种HA亚型和9种NA亚型的病毒均可从水禽中分离,并且已经从至少26科105种野禽中分离到AIV。因此,水禽被认为是AIV的“天然储存库”,特别是鸭和岸基鸟是流感病毒主要“储存库”。

所有禽类中,火鸡对禽流感病毒最易感,其次是鸡,而一般认为,鸭对AIV有较强的抵抗力,将能对鸡致死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人工感染鸭,鸭无任何发病症状,但能在多种脏器和血液中检测到病毒。在不同种类的鸭中,根据笔者试验结果表明(未发表),以樱桃谷鸭较敏感,以麻鸭抵抗力较强。

1.H5亚型AIV逐渐致水禽发病。

水禽被认为是AIV的“天然储存库”,但大部分水禽携带病毒且排毒,但病毒对宿主本身不致病且不表现任何致病症状,AIV在宿主体内呈相对稳定的“静止”状态进化。对鸡为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在试验条件下将它感染鸭,却不能复制出在鸡体所表现的明显临诊症状,但病毒对水禽的毒力在逐渐提高。如,1996年我国广东省某鹅养殖场出现大规模死亡,并从发病鹅体内分离到H5N1病毒。1997年以及2002年香港出现大量家养水禽和野生水禽感染禽流感病毒,被感染禽有明显系统性病毒血症和神经症状。2003年后期到2004年元月,H5N1亚型禽流感席卷整个东南亚,导致成千上万的家禽(包括水禽)被扑杀,并出现H5N1亚型AIV感染和致死人的病例。2005年3月在我国青海湖的候鸟中又出现H5N1亚型AIV。以上均提示,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其自然储存宿主—水禽的致病力已经明显增强,并突破了“静止”状态进化,这也加强了人们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警惕。

2.H9亚型AIV亦对水禽致病。水禽H9亚型禽流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鸭H9亚型禽流感感染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K.S.Li等从我国华南地区的鸭子中分离出H9N2病毒,李银等从南京地区的发病鸭中也分离到H9N2病毒,并且将该病毒回归樱桃谷鸭,可使其致病。对水禽源的H9N2 AIV的基因进行分析表明,在水禽和陆生禽之间存在双向传播,即病毒由水禽传染陆生禽,再由陆生禽传染给水禽,病毒在水禽和陆生禽体内进行不同基因的重排,逐渐进化,毒力变强,获得对水禽致病的能力。

(三)禽流感的危害

1.H5亚型AIV的危害。H5亚型禽流感不仅感染禽类,也感染哺乳动物和人类,不仅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人类公共安全卫生产生严重威胁。WHO初步统计H5N1亚型AIV导致1.5亿只禽鸟死亡或遭扑杀。截至2010年3月12日,WHO统计由H5N1病毒致感染人数达488人,死亡人数达289人。

2.H9亚型AIV的危害。H9N2亚型虽然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但可造成蛋鸡的产蛋量严重下降,肉鸡和青年鸡的复合型呼吸道疾病和死淘率升高,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特别是H9亚型AIV与新城疫,大肠杆菌等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后,其发病症状比单一H9亚型AIV感染明显严重,且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上升,且在临床的诊断上容易误诊为H5亚型AIV。

香港于1999年和2003年,从人体内分离到了H9N2亚型流感病毒,从而表明此亚型的病毒可以穿越种间屏障,由禽直接传染给人,由此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K.S.Li等预言H9可能是人类下次流感大流行的亚型。1999年香港出现的H9亚型AIV感染人的事件,更是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三、禽流感的防制

由上述内容可知,禽流感病毒宿主范围广,且危害严重,各级兽医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养殖场、散养农户均需采取综合措施预防禽流感的发生。

(一)加强检疫加强国境口岸检疫。国家海关加强进口的家禽、野禽、观赏鸟类、禽种蛋、精液、禽肉以及来自禽类的生物制品和相关产品的检疫。加强国内各生产地和流通环节的检疫。兽医检疫部门加强对家禽产地、活禽交易市场、屠宰加工厂等检疫。

(二)免疫预防各级兽医机构,特别是基层兽医机构,督促养殖场和散养农户将禽流感免疫防治工作纳入免疫计划,实行强化免疫,做好免疫记录和抗体抽查。

平时准备应急预案和应急物资,把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坚持疫情报告通知制度。一旦发现疫情,采取“早”、“快”、“严”、“小”策略。早,即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确认,确保禽流感疫情的早期预警预报;快,快速行动、及时处理,确保突发疫情快速处置;严,做到坚决果断,全面彻底,严格处置;小,即确保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确保疫情损失减到最小。

一旦发生重大疫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立即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对疫点、疫区实行严格的封锁措施和消毒制度,对受威胁区用疫苗免疫建立免疫隔离带,防止疫情扩散。

对于经确诊为低致病性禽流感,应采取与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相似的措施,隔离封锁发病禽场或禽舍,加强消毒工作,改善饲养管理,在禽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提高机体抵抗力。在禽流感流行过程中不主张治疗,以防疫情扩散。

(三)养禽场对禽流感的综合防控与其他病毒性疾病一样,接种疫苗是预防禽流感发生与传播的最有效手段,同时要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1.疫苗免疫和抗体监测。任何类型的养殖户对于H5和H9亚型AIV的免疫预防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和疏忽。对所有家禽要进行全群免疫,免疫确实。

现有多种类型禽流感疫苗可供选择,如禽流感H5-H9二价灭活疫苗,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亚型二价灭活疫苗(H5N1,Re-5+Re-4株),禽流感灭活疫苗(H5N1,Re-4株),禽流感灭活疫苗(H5N1,Re-5株)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rL-H5)等。多种三联苗和四联苗中含有H9亚型抗原成分,这些疫苗免疫后,能提供长达3~4个月保护期,均能对目前相应亚型流行株的攻击提供有效保护。

根据笔者等的调研发现,现有规模养殖场普遍存在免疫程序过于复杂,盲目免疫,确保不发病即可。但是增加的疫苗免疫的同时,也增加了劳动强度,以及抓鸡注射等对鸡的免疫应激。究其原因在于第一,在于对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疾病流行情况缺乏了解,无病当有病防;第二,免疫前后没有进行抗体监测,对于鸡群的整体平均抗体水平和整齐度缺乏了解。在针对某些病原抗体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仍然进行高密度免疫。

研究表明,HI抗体效价在7log2以上,可以显著抑制攻毒后的排毒,即体内的抗体可以大部分中和攻毒的病毒,显著降低病毒在机体内的复制和繁殖,降低排毒。

因此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显得尤为重要。制定免疫程序时,当地和周边地区疫病流行情况是第一考虑因素,同时对于H5,H9亚型AIV和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是必需预防的疾病。对于当地和周边地区从未出现过的疾病可以不防。

H5和H9亚型的灭活疫苗,对于种蛋鸡,雏鸡体内母源抗体水平对后续疫苗免疫影响较小,一般选择在10日龄左右进行免疫,视养殖场综合免疫程序和周围环境略作调整。根据监测的抗体平均抗体水平和抗体整齐度确定二免和有序免疫时间,没有条件监测的养殖场,可以选择在免疫后45 d左右进行二免,而后根据经验安排三免,或选择在60~90 d后进行三免。

对于商品肉鸡,尤其是快大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必须实行强制免疫。可以选择在7~14日龄时,用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一次。或者于7~14日龄时,用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rLH5)初免;2周后再加强免疫一次。由于快大鸡生长周期较短,大部分养殖场不免疫各类灭活苗,在此情况下,种蛋鸡需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使雏鸡具有较高的母源抗体。可以通过监测雏鸡种蛋的卵黄抗体水平或母源抗体水平反映鸡群的免疫状态,并根据情况,及时加强种鸡的免疫。

2.疫苗免疫的误区。根据笔者的调研发现,部分养殖户为了降低工作量,将几种含不同免疫原的灭活疫苗按一定比例简单混合后进行免疫。经试验初步研究表明,这种简单混合后免疫会显著降低免疫效果。同时,从理论上看,每种合法的疫苗,其标注的免疫剂量有严格的有效免疫成分含量,不同的成品疫苗简单混合导致有效免疫成分含量显著降低,且油苗剂型受一定程度影响。

3.多联苗的使用。与简单的混合免疫比较,值得推荐使用的是含多种抗原成分的联苗。联苗中的每一单一组分是进行科学配比的,联苗中每一单一组分抗原产生的免疫力完全能达到相应单苗免疫后的效果,各组分的免疫效果决不会有相互干扰,且价格低廉。现有多种蛋鸡用三联苗和四联苗获得相应的批准文号,并上市销售。

4.免疫应激调理。根据笔者的经验,在免疫前1~2周使用黄芪多糖类中药和多维进行拌料饲喂,免疫后1~2周使用双黄连和多维拌料饲喂,调理机体的免疫系统,可有效降低由于免疫所致的应激反应,有效提高鸡体的免疫应答。这不仅在禽流感免疫中适用,同时亦能推广应用到其他疫苗免疫中。

5.生物安全。确保生物安全是预防禽流感发生的重要措施,是较经济、有效的防制手段。生物安全措施涵盖上述的疫苗免疫、平时的带畜消毒、预防性投药、全进全出饲养制度、种禽的免疫和疫病状况、不同生长时期的温度控制和光照时间控制、平时卫生制度、降低粉尘和氨浓度、饲料和饮水消毒、饲养员和管理员的工作制度和措施、外来人员和车辆的消毒制度和措施以及最初的场址的选择等。

(1)养殖场的选址。由于禽流感病毒的宿主广泛,野生禽与家养禽均可感染。因此,对于养殖场的选址和相应的防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多数研究表明,东南亚是禽流感高发地,这与东南亚地区人民的“后院模式”养殖习惯密切相关。在这种模式中,鸡、鸭、鹅、猪和野禽同时存在。陆生禽与水禽共存,家禽与野禽共用水源、栖息地/活动场地,家禽与猪共用活动场地、饲喂场地。这种“后院模式”养殖方式提供了家禽与野生禽接触的机会,以及家禽与猪接触的机会。

因此,养禽场应建在远离河道、湖泊的地方,养禽场周围不得饲养其它畜禽,避免所养家禽与其它畜禽和野生鸟类的接触,尤其应避免与水禽如鸭、鹅、野鸭等的接触,同时应严防野鸟出入。养禽场不可与养猪场距离太近,养禽场内不饲养生猪等。

(2)消毒。禽流感病毒对各类化学消毒剂均较敏感,是一种没有超常抵抗力的病毒,这有利于对禽流感病毒进行消毒和净化处理。因此,可以定期对禽舍、饲具和笼具进行预防性带畜消毒,药物如各类复合碘制剂等。对于无法更换的疑似污染的饮用水源可用漂白粉处理曝气后饮水。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并在空舍后对禽舍和笼具进行消毒。条件允许情况下,空舍一段时间,并在新进雏禽之前,对禽舍和笼具用甲醛熏蒸消毒处理。饲养员和管理员原则上不能窜舍,不能避免窜舍的情况下,要严格消毒。同时对于外来人员和车辆,以及新进的饲料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定期消灭养禽场内的有害昆虫如蚊、蝇等和鼠类;死亡禽类应焚烧或深埋,其粪便和垫料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3)严格饲养管理制度。加强家禽的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发生,提高禽只的抗病能力;注意秋冬、冬春季节气候的变化,作好保暖防寒和通风工作。养禽场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以使接种的家禽获得较一致的免疫力和防止传染病的循环传播,在不能自繁自养的情况下,种禽要来源可靠,来自非疫区。

猜你喜欢

养禽水禽致病性
精彩绝伦的“水禽秀”
水禽耳边有枪声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养禽与禽病研究所介绍
玫瑰基地里种草养禽
水禽的画法(六)
如何防止养禽免疫失败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养禽场防止免疫失败的几项措施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和治疗
水禽常见原虫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