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道类癌 1例报告

2010-04-13余清平刘英娜

山东医药 2010年18期
关键词:类癌内分泌免疫组化

余清平,查 斌,宋 涛,刘英娜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54医院,南京 210002)

患者男,57岁,因进行性排尿困难 2 a加重 1周于 2008年 11月16日入院。患者无肉眼血尿等病史。B超示前列腺增生(5.1 cm×4.2 cm×3.3 cm),膀胱充盈佳,可见乳头状等回声团块突起,排尿后剩余尿约 350 ml。盆腔CT示,尿道内口处膀胱内一肿块最大直径约 1.5 cm,未见肿大淋巴结。入院 3 d后,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经尿道新生物及前列腺电切术。术中见前列腺两侧叶增生及膀胱内漂浮一新生物。新生物光滑,长 4.3 cm,最大直径 1.5 cm,有一细长的蒂与前列腺部尿道 6点处黏膜相连。膀胱内可见散在数个小梁、小房,膀胱黏膜光滑,未见溃疡及肿瘤等。术中电切下尿道新生物及约 30 g前列腺组织送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粒蛋白 A(CgA)、突触素(Syn)均阳性,S-100蛋白阴性。病理诊断:尿道类癌,部分侵犯前列腺浅表组织。术后随访 1 a,CT检查及尿道膀胱镜检查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复查 B超无剩余尿。

讨论:1808年Merling首先对类癌作了组织学描述,1907年 Oberndorfer称此肿瘤为类癌;1910年 Huebschmann引证了该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的嗜银细胞;1914年 Gosset和Massen证明嗜银细胞质内颗粒有嗜银性,因而亦称此瘤为嗜银细胞瘤。国内及国外报道绝大多数类癌主要发生在消化道,泌尿系统类癌报道少见,多发生在肾、膀胱等器官,尿道类癌罕见。

尿道类癌和胃肠道类癌都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神经内分泌细胞广泛存在于身体各部位,并具有共同形态及合成、贮存、分泌肽类和胺类激素的功能。因此,其临床、组织化学和生化特性可因其发生部位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本例未发现伴有心血管症状、皮肤潮红、慢性腹泻、面部充血及类癌危象等类癌综合征的全身症状。尿道类癌的发生,可能与胚胎发育时期神经嵴或胰腺组织的错位、慢性感染,引起移行上皮肠上皮化生多潜能干细胞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等因素有关。

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在尿道黏膜部可检出肠嗜银细胞和降钙素细胞,可作为尿道类癌诊断的根据。本例依据肿瘤的部位、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和神经内分泌标记免疫组化检查等确诊。尿道类癌应注意与尿道副神经节瘤鉴别,两者同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都可呈巢状、条索状或腺泡样排列,间质血管都很丰富,细胞形态一致,都可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但应用 S-100蛋白免疫组化法在副神经节瘤可染出阳性的支持细胞,而在类癌 S-100蛋白多呈阴性。此外,还应注意与未分化癌、低分化腺癌、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葡萄簇型横纹肌肉瘤等相鉴别,以上肿瘤均不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鉴别较容易。

尿道类癌是一种发展缓慢的肿瘤,预后较好,对放化疗均不敏感,外科手术是目前最佳治疗方案。本例由于尿道类癌处在前列腺部后尿道 6点处,并与尿道黏膜相连,故手术分别电切下尿道类癌肿瘤组织及前列腺组织,目的是防止肿瘤切除不彻底。术后病理报告为尿道类癌,部分侵犯前列腺浅表组织,前列腺深层组织未侵犯。为此,中老年男性生长在前列腺部尿道的类癌有必要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后排尿畅通无后遗症,也未采用任何抗癌治疗;术后 1 a复查,患者情况良好,能参加体力劳动,未出现复发与转移。

猜你喜欢

类癌内分泌免疫组化
人文护理在内分泌护理中的应用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什么是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
稳住内分泌
食管、贲门类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子宫瘢痕妊娠的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分析
手术治疗5例阑尾类癌临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