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水利 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2010-04-13雷有军
雷有军
(柳林县水利局)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水利在农业、工业、环保、安全、民生等诸多领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发展水利事业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措施。
1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纵观我国农业的发展历史,凡是水利发展好的地方,就是农业的发达地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的支撑,水利不兴,农业不稳,农民不富。在我国历史上,治国安邦的主要措施就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在成都平原顶点的岷江上游干流入川出口处作为工程地点,团结和组织西蜀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经过历代扩建和延伸,现在都江堰灌溉范围惠及四川省 7个市 37县(市、区),灌溉面积68.4万 hm2。在都江堰的带动下,2007年,都江堰市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三个过百亿,成为成都市最富裕的区域之一。成都平原如此富饶,被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父子创建都江堰的功劳。
20世纪 60年代,河南林县(现改为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战,削山架槽,凿洞建渠,动用土石方 1516万 m3,从太行山腰引漳入林,建成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工程,彻底改善了林州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 56.7万人和 37万头大牲畜的吃水问题,3.6万 hm2耕地得到灌溉,粮食单产由1500 kg/hm2增加到 7500 kg/hm2以上,同时还带动了林州畜牧业、工业、乡镇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及其他事业的发展,红旗渠成为林州人民的生命之渠,动力之源。
山西省柳林县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植被稀少,一直是制约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柳林人民坚持不懈,治山治水,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早在清嘉庆年间,该县贾家垣村老财主贾本椿就开始打坝造地建良田,建起了“黄河中游第一坝”。20世纪 50年代,全县掀起了群众性打坝热潮;60~70年代,人工修梯田;80年代,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90年代,大规模建设以机修梯田为主、坝滩地为辅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同步实施红枣、核桃林工程和“四荒”治理、旱井集雨节水工程;进入 21世纪,围绕建设黄河中游生态大县的宏伟目标,全面开展了以打坝造地和造林绿化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水利是工业的基础
近几年来,国家对国民生产总值有了新的考核指标,以万元 GDP耗水率评价国民生产总值的质量,目的就是为了科学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业产值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工业要发展,没有水无从谈起。工业项目要立项建设,首先要进行水资源评价,宁可不上项目,也要保护好水资源。
山西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466 m3,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 17%,世界人均水平的 4%。据资料,太原市日超采地下水 22.5万m3,仍缺水 20万 m3;大同市日超采地下水 3万 m3,仍缺水 11.3万 m3;朔州市日缺水 2.4万 m3。缺水使得这些地方工农业争水矛盾日趋尖锐,每年影响粮食产量 2亿 kg,工业因缺水 50%的企业不得不限产而致使直接损失 55亿元。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兴水战略”,在全省实施了以水资源保护、小水电建设、新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和淤地坝建设为重点的“六大”兴水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万家寨引黄北干线的上马和南线的延伸,年供水量达到 14亿 m3,其中向平朔、大同供水 5.6亿 m3,向太原供水 6.4亿m3,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从 2002年开始,国家共投资 4860亿元分期兴建南水北调特大型水利工程,将南方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经过东、中、西三条线路调入北方地区。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保障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工程涉及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及中西部的青海、宁夏、甘肃、内蒙、陕西、山西等十多个省市区,工程建成后,年均调水量380~480亿 m3,按照工业产值系数法推算工业及城镇供水效益,按照灌溉效益分滩系数法测算农业及其他供水效益,综合各项效益,按目前的价格水平,南水北调工程年平均经济效益约 600~800亿元。供水区内,首都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外交中心,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工业基地与主要的外贸港口,河北、河南处于承东启西的华北经济圈,山东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大省,西北和华北地区是我国能源、原料重要化工基地,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纵横供水区内的京广、陇海、京九、兰新等铁路沿线有众多的工业城镇,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区域,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不仅可以促进供水区工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而且提供了更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可以缓减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也可以避免一些地区长期开采饮用有害深层地下水而引发的水源性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水利是工业的基础,水资源是工业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水,再好的项目也只能是“望水兴叹”。
3 水利是环境的载体
优良的水环境可以孕育优质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水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其后就是一片荒漠。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对水环境的培育和保护。
四川省都江堰市因都江堰工程而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山水园林城市,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野生植物保护区,全市林木覆盖率达 70%,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水平。2001年,都江堰市获国家建设部设立的“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成为全国第二个通过 SOI4001环境体系认证的政府组织。都江堰有“天府之源”的称号,是“川西平原绿色生态屏障”,她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7年 5月 8日,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 5A级旅游景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地位,2000年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山西省是一个煤炭大省,因采煤造成的地质灾害日益严重,水资源不断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至 2004年底,全省因采煤引起严重地质灾害的区域达 2940 km2以上,目前沉陷区面积正以每年94 km2的速度增长。灵石县富家滩因采煤塌陷破坏了水源,造成植被干枯,生态环境恶化,形成大量地质灾害,致使当地老百姓无法生存居住,昔日繁华富裕的“富家滩”变成了荒凉萧条的“穷家滩”。
山西省柳林县是一个产煤大县,全县总土地面积 1288 km2,储煤面积 825 km2,已探明储量达 80亿 t以上,现有煤矿 60座,年产原煤 2000万 t。该县在大力发展煤炭产业的同时,采取“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政策,规定凡在本县从事煤炭开采、加工的企业,必须要承担一座山或一条沟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近年来,全县各煤矿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达 2.55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0.9万 hm2,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煤炭开采对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了地下资源向地上资源的转化,县域经济与人水环境的协调发展。柳林县昌盛农场由煤矿积累资金开发治理荒山,建成集生态旅游、示范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示范园,2008年 9月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利风景区”。
4 水利是安全的保障
回顾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历史,从大禹治水到现代大江大河的治理,可以说是一部水利与水患斗争的历史。我国古代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常年与民众一起奋战,三过家门而不入,脸晒黑,人累瘦,连小腿肚上的汗毛都被磨光,脚指甲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一心一意治理水患,最终取得了胜利,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的英雄。因为大禹治水有功,被舜推选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大禹治水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的称颂。据历史记载,因黄河中上游泥沙逐年淤积到下游开封一带,日积月累,形成“地上悬河”,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河南开封城因黄河多次决堤全城遭淹没,从考古发掘证实,现在的开封城下摞着从春秋战国起至清朝六座城池,形成“城摞城”的黄河奇观。
1998年长江发大水,荆江大堤决口,数十万人受灾,党中央、国务院指挥人民军队和广大干部群众奋勇抗洪,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洪战歌。近年来,随着长江三峡工程、黄河梯级开发工程等一系列骨干水利工程的上马建设和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不仅给区域经济带来大的飞跃,也对下游防洪保安起到了控制性作用。三峡大坝的修建,可有效抵御千年一遇特大洪水,有力地保障了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长江下游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发展水利,根治水患,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大计,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办法治山治水,是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幸福安康的有力保障。
5 水利是民生的根本
水是生命的源泉,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首先必须有水。老百姓的用水量是否能得到满足,能否喝上干净放心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是否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都涉及到水利建设。据报道,广东省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两个严重缺水城市,两市工农业生产及市民生活用水主要靠东深供水工程供给。东深供水工程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和深圳市境内,是一项以香港、深圳经济特区供水并兼有灌溉、排涝、发电和防洪等效益的综合水利工程,每年供水香港 6.2亿 m3,供水深圳 9300万 m3,灌溉农田1.12万hm2。东深供水工程改变了香港地区长期存在严重缺乏淡水的困境,80%以上的用水来自东深供水工程。1965~1990年,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累计供水 52.95亿 m3,为国家创收 18.6亿多元外汇。1982年 6月 1日,香港解除了限制用水措施,实现了 24小时全日供水。到 2004年,东深供水工程对香港供水已达 11亿 m3,东深供水工程实际已成为香港地区繁荣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
从 2000年开始,国家对黄土高原等干旱缺水地区实施了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工程,广大群众用水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在此之前,因用水发生的纠纷、斗殴等事件屡屡发生,因取水耗费了大量财力和时间,因水质不达标形成了多种地方性疾病。柳林县孟门镇王平焉村一户农民年底排队到井上担水,担回水后已到了大年初一,一担水担了两年时间。
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首先要关注民生,而小到家庭用水,大到大江大河的治理,无不关联着百姓民生,只有发展水利才能改善民生。
历史告诫我们,水利兴则国家兴,水利强则百业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畸形发展或一句空话。发展水利事业,首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水土资源,使有限的水土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第二,要全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水利服务功能;第三,要千方百计加大水利投入,支撑水利建设;第四,要搞好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发展壮大;第五,要全面推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方针,努力创建节水型社会。只有大力发展水利事业,才能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