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消毒的几个误区
2010-04-13吴日钧,复长保
消毒就是要祛除消灭传染源,清除有害污染物质,控制、切断传播途径,使脏、乱、差的环境得到净化。建立合理有效的消毒程序,避免无效消毒,是养好畜禽的重要一环,也是控制疾病的低投入、低成本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基层兽医和养殖户由于知识、技术、养殖水平、思想观念等参差不齐,对科学饲养管理认识掌握程度不同,因此在消毒上存在着许多偏见和误区。这些误区不但影响着自身,还在误导着他人。
1 无定期消毒的习惯、意识和观念
一些养殖户认为,消毒可有可无,未发生疫病可以不消毒。在养殖农户中,有时虽没有疫病发生,但外界环境存在传染源,病原体会通过空气、饲料、饮水等途径,侵入畜禽机体引发疾病感染。因此,未发生疫病地区的养殖户同样应重视消毒工作,未发病不等于未感染,防患于未然。发生疫病,说明消毒不起作用;已经消毒的畜禽不会发生疫病的这种认识必须更新。应该认识到消毒效果与消毒剂品种、浓度、质量及消毒方法、环境中有机物有无多少等有关;同时畜禽自身也在不断污染环境。另外,畜禽发病还与疫苗免疫、营养管理、环境控制、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众多因素有关,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给畜禽健康带来致命的影响。
消毒前彻底全方位打扫、清理污垢污物垃圾和排污沟、下水道。清扫时,应按照先上后下(屋顶、墙壁、地面),先内后外(先舍内后舍外)的顺序进行。如消毒不彻底、不严密、不周全,走过场,忽视对料槽、饮水器具、天棚、畜禽舍进出口、排污沟、鞋帽衣物及人员等的消毒,不注重对粪便、污水、病死畜禽等的消毒及无害化处理;不清理和消灭传播媒介(老鼠、蚊蝇、库蠓等)。许多病原体可通过空气、蚊蝇、老鼠等媒介传播。
消毒液不现配现用、有效浓度不够。一些具有挥发性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必须现配现用。忽视入舍后的消毒,只要有活的畜禽存在,就会不可避免地感染病原,但不一定表现发病,等病原蓄积到一定程度,畜禽机体就会发病。因此,定期的消毒可以有效的降低环境中的病原浓度,降低感染压力,避免畜禽生病。
消毒剂气味越浓,消毒效果不一定越好。有许多消毒剂是没有气味的,并且效果非常好(如戊二醛、聚维酮碘),其效果主要与消毒剂的杀菌能力、杀菌谱有关。
长期固定使用一种消毒剂、采用单一消毒方法,病原会产生耐药性;同时,由于是长期使用一种消毒剂,杀菌谱窄,可能不能杀灭病原。喷雾消毒时,将喷头高举空中,喷头应该向上,以画圆圈方式先内后外逐步喷洒,使药液如雾一样缓缓下落,避免喷头向下直喷。
2 认为采用发酵床养猪时猪不需要防疫和消毒
发酵床养猪防疫更是马虎不得,因其每个猪舍面积大,饲养量多,相互间易感染,不便于观察、治疗与圈舍消毒。发酵床猪舍门前必需设有消毒池,进出人员和车辆均需经池消毒;圈舍外周围环境应清洁卫生、及时清理杂草、杂物。除发酵床和猪外,圈舍内通道、空地、料桶、用具等,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低位泼洒消毒,切不可采用喷雾消毒。
地面洒撒生石灰粉或熟石灰粉,消毒效果均不好。生石灰加入水后配成5%~10%石灰乳溶液洒刷才有一定的效果。圈舍熏蒸消毒时,应封闭圈舍(包括窗户、排污口等),温度在20℃以上,湿度在 60%~80%。消毒时间还要视消毒剂品种、消毒对象而定。
坚持“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养重于防、管重于养”的原则,做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消毒防疫措施制度化、经常化,做到定期消毒与临时消毒相结合,互相补充,抓好生物安全措施,提高养殖防病水平,保护畜禽正常生长,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