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现代畜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2010-04-13刁运华
刁运华
(四川省畜禽繁育改良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1)
畜牧业结构对农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较大影响。现代畜牧业不仅要创造一个高产、高效、优质的生产系统,而且要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形成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 四川畜牧业生产现状及产业结构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10年以来,四川畜牧业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数量、质量、生产方式和水平都大大地上了一个台阶。畜牧业的蓬勃发展,使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小家畜禽和节粮型牲畜上升很快。2007年牛、羊、兔三个草食牲畜产肉量占全省肉品总量的比例由1997年的6.8%上升到11.5%,增长4.7个百分点,猪肉的比例则由80.2%下降到65.6%,下降14.6个百分点。从出栏率看,四川猪、羊、禽均处于较好水平,高于全国,其中羊的出栏率高出40.2个百分点,禽高出35个百分点。但肉牛的出栏率不高,低于全国8.1个百分点。畜产品人均占有量看,四川人均猪肉87.5千克,禽肉27.1千克,人均总肉量127.8千克,远远高于全国水平,其中猪肉高出41千克,禽肉高出11.1千克,总量高出53.7千克。但人均牛奶仅7.4千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倍,其他产品与全国接近。四川畜产品结构存在以下特点:
1.1 畜种结构中,生猪仍占主导优势 全省畜禽品种齐全,除骆驼外,几乎各种畜禽都有。长期以来养猪占有绝对优势,在农村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四川畜牧业的基本特点。近年来,小家禽畜和牛羊发展很快,产值有所上升,使生猪比重呈逐渐下降趋势。
1.2 畜产品结构中以肉为主,奶蛋偏少 2007年,肉蛋奶总产量1343万吨,其中肉占81.3%,高出全国23.4个百分点,而蛋产量仅占13.8%,奶占4.8%,分别比全国低5.6和25.3个百分点。
1.3 品种结构中,良种比例小,地方品种占主要成份 生猪外三元杂交仅占25%,多为土二杂或土三杂,总体质量不高,瘦肉率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牛羊数量虽多,但基本是生产性能较低的传统品种,尤其肉牛改良面不足10%,水牛基本未改。奶牛数量少,高产牛比例低,难以应对市场竞争。由于地方品种与引进良种生产性能差异过于悬殊,各地基本重引种、重改良,忽视本品种选育和纯繁,因而退化严重,有的品种甚至濒临灭绝,比如威名一时的内江猪,目前只有内江市种猪场保存几十头,很难进行选育提高。
以上分析说明,目前四川畜牧业结构仍不合理。畜产品结构中,肉类比重大,奶类比重小;肉类产量中,猪肉比重高,牛羊兔比重低;畜禽品种结构中,良种比例小,产品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四川畜产品加工普遍存在技术落后、规模小、产品单一、档次低、质量差的问题,难以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2 优化现代畜牧业结构
2.1 自然资源是结构调理的基础
2.1.1 饲料资源。据测,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60%~70%。全国粮食67%~69%用作了饲料。四川是饲料调入大省,每年调入玉米等饲粮约25亿公斤,蛋白类饲料调入量也很大,增加了产品成本。但四川的气候好,草资源丰富,可利用草山草坡2.6亿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为耕地面积的3.9倍。
2.1.2 品种资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表明,畜禽遗产资源对食物和农业生产的直接和间接贡献率占农业总产值的30%~40%。落后的畜禽品种生产不能进入世界前列。
2.1.3 地域环境。各地自然环境、民族风俗、历史发展以及经济条件存在着显著差异,致使现实的畜牧业发展极不平衡,因而,四川有农区和牧区截然不同的两大板块之分,适合饲养的牲畜及其生产性能表现亦各不同。充分遵循和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受益无穷,反之则可能得不偿失。
2.2 社会发展是结构调整的动力
2.2.1 市场需求。社会生产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市场需求。忽视市场需求,就会导致供需不平衡,或生产过剩,或市场脱销。市场需求包括当地需求、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尽管四川是畜牧业大省,但畜产品出口较少,2007年出口猪肉5万吨,仅占猪肉总量的0.6%,调出省外117万吨,约占15.8%。因此,产品的市场主要在本地和国内。其次是产品的合理构成和人均占有量,发达国家草食畜的比例都较高。四川猪肉结构占65.6%,高40.6个百分点,而牛肉仅4.7%,低27.3个百分点。从人均占有量看,相差更大,四川人均猪肉87.5千克,为美国的2.7倍,而牛肉量仅为15%,奶量仅为2.7%。
2.2.2 政府干预。市场机制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手段,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但并非万能,必须由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国家和省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其发展的重要政策依据。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得到政府扶持和帮助的生产部门必定会发展得更好。
2.2.3 产业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是指资源的重新整合,促使产、加紧蜜结合,因而产业化是关键。畜牧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一体化经营,将产前、产中、产后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经营方式。
2.2.4 纵观世界各国及四川的情况,现代畜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应符合以下条件:饲养方式要适度规模化、集约化,其比例达到80%以上;世界级良种率高,达到90%以上;畜种与自然优势条件及市场需求相匹配;生产水平高,达到当今发达国家水平;非猪产值占5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以上。
2.3 目前,发展畜牧业的主要任务是:
2.3.1 加快发展,保障供给。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从消费潜力看,占人口57%的农村人口的畜产品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城镇中低收入群体也有较大消费潜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畜产品供给,满足市场需求,改善人类膳食结构,是搞好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
2.3.2 提高畜牧业效益和质量,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目前全省畜牧业存在生产方式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加工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这严重制约着畜牧业效益的提高。加快新技术研发和实用技术推广,提高养殖技能,推动畜牧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近期的重要任务。
2.3.3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畜牧业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其可持续发展,而且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坚持经济、社会、生态目标并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设成为未来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综上看来,畜牧业生产要加快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效益,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战略上适度发展生猪,大力发展牛羊兔禽生产。分区而论,在精料资源比较充足、市场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郊区,重点突出家禽和肉猪;在精、青饲料比较充足的丘陵地区,重点突出发展肉猪、肉兔、奶牛生产;在草地资源丰富的盆周山区,重点发展牛羊等草饲牲畜;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重点是调整好牛羊畜群结构,扩大良种畜群和能繁母畜比重,加快周转,实现畜群结构优化,提高商品率。
3 优化区域布局
根据不同区域资源、技术、市场和产业基础情况,努力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要素组合,推进优势产业带建设,发展特色畜牧业,通过10年左右努力,使四川畜牧业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3.1 生猪 利用市场、生产水平和基础条件优势,重点发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优质肉猪出口优势产区,围绕高鑫、四海、双汇、雨润、金锣等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大力推广DLY、PIC、TOPIC等优质种猪,扩大精深加工和出口。加快盆周山区适度规模生产发展,推广洋本土三元杂交,提高养殖水平。大中城市近郊调控大型猪场发展,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肉猪生产。年产优质肉猪达到6000万头。
3.2 肉牛 主要是发展黄牛、牦牛改良品种。利用草山草坡和种源优势,在达州、宜宾、泸州、广元、巴中等45个县建设肉牛优势产区,以西门塔尔、夏洛来、海福特改良为主,开展三元或级进杂交,向肉牛品种发展,生产高档牛肉。在川西北高寒牧区的甘孜、阿坝,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存栏牦牛402万头,占全省的97%,占其大牲畜存栏量的72%(猪存栏70万头,占全省1%),出栏肉牛占全省的26%,缺点是生长慢,个体小,产奶量低。大牲畜出栏率仅21%,低于全省13个百分点。杂交牛可以提高产肉量30%以上,提高产奶量4~6倍。重点发展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及其杂交犏牛等具有高原特色的牦牛生产,提高生产性能和商品率。全省年产优质肉牛达到200万头。
3.3 肉羊 在丘陵、山区和三州建立肉羊优势产区,大力发展南江黄羊、黑山羊、成都麻羊及波尔山羊的杂交改良,推广舍饲、半舍饲饲养,防止植被环境破坏,提高产肉率和出栏率,年产优质肉羊2000万头。
3.4 家禽 以成都、德阳、绵阳、凉山、眉山、乐山等地区为主,建设优质禽蛋优势产区,创建名牌,适度拓展肉鸡养殖和水禽生产。肉鸭要发展笼养,限制放养,适当延长饲养时间,提高肉质营养成份和风味,提高出口能力。宜宾、乐山、遂宁、成都要积极发展种草养鹅,生产百姓喜好的加工产品。优质家禽达到80%。
3.5 兔业 以乐山、宜宾、广元、雅安、绵阳等市为主,面向省外和国际市场,建设优质兔生产基地,发展规模化肉兔、长毛兔、獭兔养殖。要提高毛兔产量和獭兔皮质量,开发皮、毛加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优质兔达到80%。
3.6 奶牛 以眉山、成都、绵阳、德阳、南充市为基地,围绕菊乐、新希望、蒙牛等奶类加工龙头企业,克服气候、质量、饲料等劣势,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加强高产奶牛繁育,提高奶牛质量和产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高产奶牛达到70%。
3.7 绵羊 绵羊是民族地区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存栏绵羊419万只(山羊410万只),占全省98%。羊的出栏率为53%,低于全省76个百分点。根据市场和生产性能,以甘孜、阿坝、凉山为优势主产区,重点发展肉、毛兼用品种,提高产肉量,半细毛羊数量和产毛量是细毛羊的5倍,市场潜力较大,要侧重发展。
4 战略重点
4.1 转变生产方式,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要加快畜牧业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重点加强适度规模和养殖小区建设,按照“发展、规范、创新”的原则,扶持和规范养殖小区建设和生产标准,突出抓好良种、饲料供给、防疫、饲养技术和环保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大力推进健康养殖,在专业户和大中型养殖场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严格规范生产行为。引导和支持小规模养殖户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与养殖户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提供及时、优良的全面服务,引导散户向规模化发展。
4.2 强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化程度 坚持实施畜禽良种工程、良种补贴等重大工程和项目,围绕提高种质资源保护能力、良种生产能力、自身育种能力和质量检测能力,建立符合四川生产实际的良繁体系。一是支持品种资源场建设,组建和扩大保种核心群,并加强选育和开发,逐渐形成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一批畜禽原种场和扩繁场,加强人工授精站、点、生产性能测定、冻精质量检测中心建设。三是加强新品种(系)培育,从引进为主转向引进和培育并重,逐步形成以自我开发为主的育种体系。四是建立和完善与重点产区相应的种畜禽质量监督监测机构,形成全省种畜禽质量监督监测网。五是加大良种推广力度,鼓励生产者使用良种,提高良种普及水平和扩繁能力。
4.3 大力发展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积极扶持和促进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带动畜产品加工业全面进步,加快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推动重点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开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发展冷鲜肉和奶制品加工,增加特色品种。加强对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的监控,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提高加工产品质量。结合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培育一批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和跨国经营的示范加工企业,促进畜产品出口。
4.4 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实现畜牧业的技术集约型增长和产业转型 围绕建立优质高效的现代养殖体系,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重点解决良种培育、健康养殖、环保等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进一步推进畜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畜牧业科技水平。加强畜牧业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立畜牧标准化生产科技示范场和示范基地,大力推广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加强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改善畜牧技术推广服务条件,加强养殖户的科技培训和教育,提高基层畜牧科技推广人员和农牧民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