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010-04-13沙莉
沙莉
(沈阳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辽宁沈阳 110041)
论“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沙莉
(沈阳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辽宁沈阳 110041)
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精神追求,认为当前大学德育要密切关注“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指出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形成共识,理解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对学校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影响;要努力形成一种关心“国家大事”、为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难题而“求解”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以“社会需要促学习”的学习理念;要为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创造条件,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锻炼才干,培养起担当社会生活重任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民族造就脊梁。
“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民族的脊梁
从2008年开始,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青年人将陆续走进中国的大学校园,“90后”大学生能否成为民族的脊梁,能否有信心、有能力开辟未来,为国家建功立业,能否不负家长与社会的厚望,成为“敢于承担的一代”,这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密切相关。“责任感就是对自己责任的知觉,以及担负责任的一种态度。”[1]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所具有的伦理关怀与伦理义务,不能体会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快乐,不善于在集体的事业中展示自我、施展才华,那么,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都将是极其有限的。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就是责任感。”[2]37“当一个人拥有了责任感后,他的自我才真正开始形成,同时,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义务感逐渐增强,并能最终做出突出的成就。”[2]38因此,关注“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积极采取各种教育措施,加以正确引导,也就是当前大学德育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一、“90后”大学生的基本思想特点分析
“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有别于“70后”“80后”,新的时代造就了一代新人,独特的生活轨迹使他们具有了新的个性特点与精神追求,准确分析、认识这些特点,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的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社会释放出了巨大的生产能力,中国很快就由短缺经济时代过渡到剩余经济时代,开始步入消费社会。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是幸运的。他们从小就享受到了前几代人从未享受过的物质产品。从精美的学习用品,到高档的名牌服装;从舒适的个人拥有的房间,到便捷的家用小汽车;从高级饭店的生日聚餐,到节假日的乘飞机国内和国际旅游,现代化的生活已经完全展现在9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面前。他们小小年纪便拥有了现代人的消费品味,拥有了极强的享受生活的消费欲望,许多孩子是名副其实的“快乐王子”,在父辈为他们撑起的一片蓝天下,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
中国的家长在满足孩子们物质需要的同时,通常都极为关注孩子的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教育观念普遍流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成为最流行的一个教育理念、一个教育口号。在这个教育潮流的影响下,大多数孩子,特别是城市的孩子从小他们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早期教育及早期智力开发。因此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智商。优越的学习条件,丰富的图书资料及网络资源,使许多孩子见多识广、博闻强记。父辈对独生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视,使这一批孩子的学习能力得到空前的开发,其文化素质水平也大大地超越了前辈人。
这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这一代人的新的特质。从积极的角度讲,他们热情、开朗,积极、上进,普遍具有较高的心理期待值,渴望出类拔萃、出人头地,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领袖人物、领军人物。希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被人羡慕的成功者。较高的智力水平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也使他们能够以不服输的精神气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锻炼才干、展示才华。所以,他们仍然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一代,也是最有可能为中国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一代。
从消极的角度讲,他们也极有可能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倾向。对独生子女时刻予以特殊关爱、重点保护的家庭教育,使许多孩子“心中无他人”,只关心自己的成功、而不顾及他人的处境与感受;应试教育压力下的学校教育,在学校生活中形成的学习竞争习惯,使他们在潜意识中早已悟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自己的成功要建立在其他人失败的基础上。因此,他们时时刻刻要想着如何超越别人,而不懂得如何欣赏别人,如何真诚地为别人的成功喝彩,如何互相帮助和共同获得成功。同时许多人也极不情愿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自我奉献、自我牺牲。
与此同时,激烈的社会竞争,也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在压力面前,有的人退缩了,他们不堪重负,所以走向“虚无”,相当多的学生躲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消磨时间,寻求精神寄托,这也是他们回避现实的一个表现。
当然,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而言,各种精神因素在他们身上的表现是不同的。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甚至很大。但是,对于刚刚入学的“90后”学生而言,他们还不理解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含义及体现的途径,相当多的学生们还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比较成型的观点。这就是当前大学德育面对的工作对象的基本特点。
二、培养“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分析
对于大学德育而言,唤起青年学生理想和热情的最佳切入点,就是培养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以此为纲、为主线,唱响主旋律,形成昂扬进取的大学文化氛围。积极的、进步的校园文化,能够帮助青年人走出自我的狭小天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校正人生航线,克服各种不良思想意识对他们成长的负面影响。因此,探讨如何培养“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就具有了很重要的时代意义,也就是当前大学德育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培养“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充分理解社会责任感对青年学生一生成长、进步的意义,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活动的细节去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这种积极的价值取向得到肯定和褒奖,并逐渐固定为一种行为习惯。
当今社会“是多元的社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责任观也变得多元化,但不管怎么多元化,社会都需要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3]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优势的大学生群体,是创造未来美好社会生活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关系到未来中国社会的走向。而他们的思想价值追求倾向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密切相关。简言之,学校教育培养了一批什么样的人,他们追求什么,他们能干什么,他们能干成什么,这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大学阶段是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造就栋梁之材,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光荣传统,也是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应恪守的最基本的教育理念。所以,广大教师必须以对国家、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育工作,既为经师又为人师。教师是学校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体力量,教师的思想倾向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无论社会有多少负面因素,我们都不能回避或者漠视教师应有的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这是帮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前提条件。
在资讯如此发达,教育信息高度膨胀的年代里,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科学地筛选教育信息。教师为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受学校教学大纲的影响,也受教师本人价值观的影响。教师的思想倾向与兴趣热点,时时刻刻作用于学生的神经,左右着他们大脑的思维活动,影响着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与质量。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有针对性,就要时时刻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利用一切体现社会正义力量的社会教育资源,将弘扬真、善、美的道德信念传递给学生。许多教师只埋头教书而无暇顾及育人,其结果是育不好人,也教不好书,使教书的质量大打折扣:学生不知为何而学习,不知道自己对家庭、对亲人、对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自然也就迷失了生活的方向,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而拥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的教师,会时刻给学生一种激励和教诲,让他们懂得责任感在人生实践中的意义。“不惜一切代价和甘冒一切风险地遵从职责的召唤,这是最高尚的文明生活的本质体现。”[4]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教书与育人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努力实现两者的统一。
2.引导广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为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遭遇的诸多难题而不懈求解
现代社会高度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劳动生产模式,需要教育为学生提供经过专业训练的劳动力。中国的高等教育阶段,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培养的阶段,是造就专业人才的阶段。围绕着学生如何成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一教育目标,学校为学生设置了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案。但是,我们发现,“90后”的学生在充满欣喜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很快就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表现出了怀疑和不满。首先,高校的许多教学内容陈旧,不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其次,中国高校的现代化变革还仅仅是处于物质层面上,真正的适应“90后”大学生精神发展需求的变革,或者说是个性化、民主化、现代化的教育变革还刚刚开始。在上大学的新鲜感很快逝去之后,许多学生感到茫然与失落,他们不是不想学习,而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学习,应该学习什么,或者说什么是真正有用的,有价值的。他们厌倦了旧的学习方式,但又找不到新的更加鼓舞人心的、更加能够唤起他们学习热情的学习方式。中国的学生在知识的积累方面,已经是“世界之最”,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学生是最杰出的人才呢?是否意味着他们的努力真正有价值呢?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呢?面对着人们对教育问题的争论与无奈,高校德育寻找到的解决这一问题的金钥匙就是大力鼓励学生关心、思考中国的社会问题,在对中国社会发展难题的求解过程中,唤起青年一代的参与热情、改革热情、创造热情,让所谓的中国“愤青”直抒胸臆、张扬个性,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提出解决方案。在关于诸如此类问题的自由思考、自由争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让青年人懂得,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个人价值与满足个人利益不是对立的、矛盾的,相反,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一个意志力坚强的人、一个敢作敢为的人,一个勇敢的人,必定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5]87“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5]100青年人从来都是社会变革的积极推动力量,因此,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国是,是帮助青年人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教育步骤,也是青年人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基础条件。
大学德育要创新,就要利用新的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及时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与讨论活动之中,大学德育要因势利导,根据青年人渴望成功的个性心理需求,引导学生逐渐改变“以考试促学习”的中学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树立以“社会需要促学习”的新的学习理念。目前,部分学生被球赛吸引、被流行歌星吸引、被不健康的网络游戏与色情影片吸引、被金钱和商业利益吸引,还有的学生依然摆脱不了依赖心理,处处等家长为自己安排一切,对社会的复杂充满困惑与畏惧,因而尽力逃避。他们对自我的生存尚且没有信心,更何况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所以,大学德育任重道远。
3.为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
青年一代总是充满理想、充满热情和活力的。为社会的正义事业而奉献、而奋斗,是中国青年学生群体开展一切社会活动的主旋律。许多学生深深懂得,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当代中国大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把实现个人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他们渴望了解中国的工厂、企业、军营、乡村,渴望了解中国的国情,希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但是,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仍然比较封闭,师生们在象牙塔里谈古论今,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何况,经历了应试教育磨难的一代学子,更对学校里机械枯燥的书本学习心生厌倦。他们希望在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里,呼吸自由的空气,寻找新的学习方式,激发新的学习动力,思考更有意义的问题。因此,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青年一代的心灵呼唤,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近些年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在西部志愿者的队伍中,在奥运志愿者的队伍中,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特别是在5·12大地震中,许多学生不畏惧困难,踊跃参与,不辞辛苦地积极奉献,其理想主义的精神丝毫不逊色于父辈。年轻人特别需要一种经历,这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是他们的一种精神需要,是他们对新生活的一种渴望。如果学校不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不能正确引导这种追求,那是我们的失职。
诚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比较艰苦而又繁重的工作。稍有懈怠,甚至细节上的差错,都有可能导致许多活动流于形式,甚至失去教育的意义。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对教书育人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安排,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方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既然他们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是教育失误所致,那么,我们也只能尽力通过学校教育去弥补。在各个不同的时代,青年人表现社会责任感的方式与方法是不同的,我们要充分地理解、肯定、承认这种不同,结合时代特点,给青年人创造更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而教师的责任感、教师的工作热情,恰恰能够给学生提供最直观的学习榜样,恰恰能够为学生反观自身行为提供一面镜子。
三、结语
在这几年的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90后”大学生是大有希望的一代,是可爱的、单纯的一代,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的一代,是承载着社会厚望的一代,也是我们已经精心栽培,但还需要继续精心栽培的一代。当他们懂得了社会责任感对自己成长的意义的时候,当他们在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去参与社会生活、开创事业时,他们必将拥有一个光明的、辉煌的未来。而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也会将因此而拥有了顶天立地的脊梁。
[1]商振.职业精神[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05.
[2]宿春礼.总统家训[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方凌瑾,唐良.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打磨现代人才的品质[J].高教论坛,2005(1):40-44.
[4]天舒,张永超.哈佛学不到——12位励志大师告诫青年的人生哲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3.
[5]李伟.庄严的工作——庄严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7.
On Develop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orn after 1990
SHA Li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Ideology,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1,China)
The personality and spirit pursuit of college students born after 1990 are analyzed an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focused.It is put forward that all educators should form a common consensu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play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teaching quality;create a kind of campus culture that the students would like to care national affairs,explore how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and provide some opportunities that students are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social activities and serve for society.Cultivate the national backbones through developing students’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llege students born after 1990;social responsibility;national backbone
G 410
A
1008-3863(2010)01-0068-04
2009-05-20
沙莉(1962-),女,回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