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对称背景下教师权威的危机与重建
2010-04-13袁瑞玉金浩
袁瑞玉,金浩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信息对称背景下教师权威的危机与重建
袁瑞玉,金浩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分析了信息对称及教师权威的内涵,阐释了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在信息对称背景下重建教师权威的具体办法:传统权威在理性中重建,法定权威在民主中增强,感召权威在祛魅中健全,知识权威在多元中平衡。
信息对称;教师权威;危机;重建
今天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的来源从精英群体逐渐转向普通大众,信息的传播途径也由传统单一的纸质媒介发展为具有图、文、声多种表征的超文本媒介,信息来源和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使得信息的获取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快捷性平等地展现在每个人面前。在教育领域,信息的这种特性将会带来师生关系上怎样的变化?对教师的权威性又存在着怎样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重构教师的权威?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概念释义
1.信息对称
信息对称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2001年,美国三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迈克尔·斯宾塞(A.Michael Spence)、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利用不对称信息为广泛的市场理论奠定了基础,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从此,信息经济学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与此相对应,信息对称是指市场经济活动的各类人员掌握的信息量基本保持平衡,如此,在交易过程中则能确保双方处于平等地位。
在传统教育中,同样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教师因其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往往比学生拥有更多的专业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的相关信息。而在信息社会,信息的对称性使得教师的这种优势大大削弱。教育领域中,信息对称主要是指师生双方从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中得到的信息是等量的,即教师不再比学生拥有更多关于学习内容或社会生活的信息,信息平等地呈现在师生双方的面前。
2.教师权威
教师权威的界定源自对“权威”的分析,而一般对“权威”的论述都基于社会学的定义。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曾根据权威来源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三种:①传统的权威,这类权威产生于习俗和传统,以社会身份的形式展现;②感召的权威,即由于个人所具有的魅力而产生的权威;③法理的权威,这类权威反映了某一时代的科层体制,是由规章制度所认可的[1]。后来许多学者关于“权威”的论述,本质上都没有跳出韦伯的窠臼。R·A·克利夫顿与L·W·罗伯兹提出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四层面权威说,也只是将韦伯所提出的法理权威分为法定权威和专业权威,从而把教师权威看成传统权威、感召权威、法定权威、专业权威四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或四个方面因素的合力[2]。
因此,教师权威可从教师自身和外界环境两个维度进行考量,分别对应于个体因素和制度因素。个体因素形成教师的个人权威,主要由教师的个人学识、专长和人格魅力所决定;制度因素形成教师的制度权威,主要由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赋予教师的法定权限所决定。克利夫顿与罗伯兹所提出的教师权威四层面说正是这两方面因素的充分展现。
二、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
关于教师权威存在的质疑主要源自教师权威和学生自由的矛盾,普遍的观点是,教育过程中强调教师的权威则必然会限制学生的权利和自由,进而可能窒息学生的创造力。但显然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对于这一点德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有着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人们有时把自由与权威这两个概念对立起来,仿佛这是教育中两个互相矛盾、泾渭分明的要素。但这种对立是人为的。事实上,这两个概念非但不互相排斥,而且互相联系。自由是恰当地加以理解的权威之女儿。因为,所谓不受束缚,这并不是意味着做他喜欢做的事,而是自制,以及善于有理智地行动和履行义务。教师的权威,恰恰就应该用来使儿童有这种自制。”[3]从涂尔干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考虑教师权威与学生的权利、自由的关系时,首先要明确教师权威的目的,即教师的权威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自由与发展,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由与发展,进而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提供知识基础。
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教师权威存在的负面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教师所拥有的教育手段中,对孩子的权威是最重要、最普通、包罗一切,同时又是锐利的和不安全的手段。这是一把手术刀,使用它可以进行最细致的、难以觉察的手术,但也可能把伤口刺痛。这是一把不安全的,但同时又是不可缺少的刀子。”[4]因此,我们既要肯定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不能无限制地放大教师权威的作用。
三、教师权威在危机中重建
1.传统权威在理性中重塑
教师的传统权威源自教师这一身份的社会性,它首先是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所赋予的。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尊师重道的民族,“天地君亲师”足见教师身份的地位。也正是这样的文化氛围使得教师的传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相当的盲目性,“教师”成为一个符号、一种社会身份,凡是拥有这样称谓的人都具有社会认可、世人尊敬的权威。
然而,现代化的信息剧增、随处获取,对人们观念上的洗礼与冲击,使得“教师”这一传统意义上尊贵、神圣的称谓逐渐淡化了原有的靓丽和光辉,人们重新以一种理性的眼光审视教师,反思“教师”这一符号背后所蕴涵的精神力量和现实价值。而教师自身若要在理性的批判中继续保持自己的形象,则必须重塑自身在社会文化和传统习俗中的形象。一方面,教师要理性地看待这种变化,认识到传统影响在信息社会所必须接受的理性审视与价值拷问;另一方面,教师要理性的认识自己,强化自己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唯此,教师的传统权威才能得以跟随时代的发展得到重塑。
2.法定权威在民主中增强
在科层制的社会中,教师权威的确立通常有制度的保障,无论是古代的约定俗成的戒律还是今天社会的国家法规,“尊师重道”从常人的意识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教师的权威在法理上得到了认可。也正是这样的法定性,使得教师在传统意义上缺少了对学生作为个体的民主观照,家庭、社会也都默许甚至鼓励教师作为“统治者”型的权威,因此,传统教育中往往存在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并将之合理化、秩序化。
在信息社会,随着信息对称性、开放性和便捷性的不断增强,学生、家长乃至整体社会成员的民主意识都在提升,教师的法定性权威也在不断地得到修正,无论是宽泛的道德层面还是专制的法律层面,法定的教师权威都在民主中被重构。“师生关系上,教师从权威的高台上走了下来,与学生实现了人格平等;教学主体及教学模式上,以往教师为绝对主体的讲授型教学渐渐发展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下的对话型教学;对教师角色的理解上,以前把教师作为文化传承载体,其权威地位不容置疑,现在则把教师不仅理解为知识的传递者,还理解为‘育人者’‘学生潜能的开发者’等角色。”[5]这样的变化看似对教师法定权威的削弱,实则是使教师权威更加民主化、合理化和科学化。
3.感召权威在祛魅中健全
在传统教师权威中,感召权威更多是在教师的个人魅力、道德修养上建立起来的,“春蚕”“蜡烛”“园丁”这样的美誉虽增加了教师的感召力,但同时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这样的称谓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自身的发展,甚至无视教师作为个体的基本需要,同时,长期的这种导向本质上使得教师的感召权威沿着不健全的方向发展,教师的魅力夹杂着无视教师需要的成分。在信息时代,这样的隐喻正在被开放的环境和对称的信息所消解,教师需要在去除原本这些不合理的感召性中建立更加普适的感召权威,即教师需要在祛魅中健全作为生命个体的感召力,这样的感召力既不影响自身的发展,同时又能合理的增强符合自己身份的权威性。
网络世界中虽然有很强的人机互动,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本身是缺乏情感交融的,尤其是当学生深入其中获取信息时,更是需要教师的关爱和引导,需要教师本着慈母、严父般的深情帮助学生。“学生的主体性被湮没在长辈和理性知识的阴影里,当主体性追求成为一种必然呼唤,教师感召权威就必然得以凸现:教师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学生情感、意志、价值理念成形的引路人,教师应以自己的爱心、同情心等个人魅力融入学生群体,为学生的成长进行有效导引。”[5]
4.知识权威在多元中平衡
教师知识权威的建立在于其对专业知识的透彻理解和深入研习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见,专业知识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根本。而在现代的网络环境下,大量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可以方便的从网络上获得,学生甚至可以不通过教师就能掌握更多的专业信息和知识,同时,作为“数字原生代”,学生比教师更容易适应网络学习、应用网络上的资源。教师的知识权威遭受巨大冲击。
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树立自己的知识权威,教师必须学习适应现代化多元的知识传播方式,并且借助自身对知识理解透彻、分析深刻的优势,使自己学会运用现有的技术手段,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学生辨别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进而转换为学生自身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表达能力的优势,运用网络展现自己的知识,博客、播客、个人主页、专业电子相册、个人数字图书馆,等等,这些网络化的表达方式有助于教师知识权威在多元的信息传播时代寻求新的平衡。
教师权威的形成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最终都必须依赖于教师的教育实践。无论是来自习俗的传统权威,既定的法定权威,还是教师自身的感召权威和专业权威,都是教师作为群体或作为个体的形象所塑造的。换言之,教师的权威是由自己所创设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再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维护,积淀为一种文化习俗、一种传统,并且随着时代变迁所提出的挑战不断进行重塑,最终得以延续的过程。现代社会的信息对称特性使得教师权威存在严重的危机,同时,这也为重塑教师权威创造了新的契机,在外界条件既定的前提下,教师的个人因素将是这场变革成败与否的关键。
[1]Weber M.Basic Concepts in Sociology[M].Secaucus,New Jersey:Citadel Press,1980:81-83.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10.
[3]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3.
[4]杨小玲,陈建超.教师权威研究的认识与解读[J].当代教育论坛,2005(18):58-60.
[5]赵永勤,靳玉乐.论文化类型与教师权威[J].教师教育研究,2003(11):35-40.
Crisis and Reconstruction of Teachers’Authoritativeness under Information Symmetry
YUAN Rui-yu,JIN Hao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The connotations of information symmetry and teachers’authoritativeness are analyzed and the reasonability of teachers’authoritativeness is clarified.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reconstruct teachers’authoritativeness under information symmetry are put forward:traditional authoritativeness is rebuilt in ration;statutory authoritativeness is strengthened in democracy;inspiration authoritativeness is improved in disenchantment and knowledge authoritative is balanced in multiple.
information symmetry;teachers’authoritativeness;crisis;reconstruction
G 441
A
1008-3863(2010)01-0031-03
2009-08-11
袁瑞玉(1984-),女,广西梧州人,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王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