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翻译研究

2010-04-13牛小玲

关键词:译者哲学语言

牛小玲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河南濮阳 457000)

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翻译研究

牛小玲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河南濮阳 457000)

作为一门开放型、综合性的学科,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或艺术,还是一种哲学活动。哲学为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翻译的整个过程离不开辩证地处理种种关系,因此,可以说哲学活动渗透了整个翻译过程。文章从翻译与翻译学的概念入手,探讨翻译与哲学的渊源,并进而从哲学的视角对翻译研究予以理性思考。

翻译;翻译学;哲学

翻译学在传统上曾被视为一门封闭性的学科,甚至更有人把它排斥在学科门类之外,认为它充其量只是一种技艺。持这种观点的有捷克的列维、前苏联的加切奇拉泽以及我国相当多的翻译家和学者。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科学突破了原来的框架,有不少人如美国的奈达、英国的纽马克、法国的穆南、德国的威尔斯、前苏联的费道罗夫和科米萨罗夫及我国的刘宓庆先生等,都曾提出“翻译是一门科学”的观点。许多从事翻译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的人们也突破了传统理论有限的视界,从根本上认识到翻译是一门开放型、综合性的学科,而不是封闭性的。它不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

一 翻译与翻译学

许多人常常把“翻译”和“翻译学”相混淆。要区别这两个概念,必须得从它们的定义入手。对于“翻译”的定义,翻译界一直是众说纷纭。不同的翻译家对“翻译”定义或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认识,有些人从文化的角度来界定它,认为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文化活动。还有些人从语言翻译的角度定义它,认为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然而,不论是从文化的视角还是从语言的视角,都限定了翻译是一种“人类活动”的本质。而翻译学则是把翻译当作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揭示话语转换这个“活动”的客观规律、探求有关该活动诸多问题的客观真理,给这种活动提供行动指南的科学。由此可见,翻译与翻译学是两个概念。翻译不是知识体系,它是话语的一种语际转换过程,而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科学。换句话说,就翻译而言,科学性是它的基本机制,艺术性是它的表现机制;就翻译学而言,科学性是其第一位属性,艺术性是第二属性。当然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1]

二 哲学、翻译与翻译哲学

“哲学”一词英文为 philosophy,它源于希腊文。philo为前缀表示“喜欢、喜爱、爱好”,sophia为词根,表示“智慧、学识、聪明”,因此古希腊文中,philosophy的意思是爱才智 (love of wisdom),或对才智的追求 (strive for wisdom)。“才智”一词意义十分广泛,用现代的话来说,它泛指一切人类理性(reason)的思考和反省活动;用西方哲学家康德(Kant)的话来说,理性是人类高级的心灵机能,它具有三重性,那就是:思辨理性 (speculative reason)(即知识机能)、实践理性 (practical reason)(即道德机能)和判断力 (judgement)(即审美机能)。由此可见,哲学涵盖了一切人类理性的思考和反省活动,而翻译为“人类活动”的这种本质,很自然会促使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它。那么,从哲学上讲,翻译又是什么意思呢?贺麟先生认为,“翻译乃是译者 (interpreter)与原本 (text)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 (communication),这种活动包含了理解、解读、领会、翻译等诸多环节,其客观化的结果即为译文(translation),它是译者与原本之间交往活动的凝结和完成”[2]。从贺先生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翻译既不完全是主观活动也不完全是客观活动,它是带有主观性的客观活动,它是主体 (译者)和客体 (原本)互动的活动。“翻译哲学”这个概念是由黄忠廉先生在 1998年首次提出的,对这个概念,黄先生作了如下界定:

在漫长的翻译实践中,人们逐渐地形成了对翻译活动一般的总的看法,这种看法就是翻译观。翻译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翻译观。翻译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译者思维同翻译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翻译是一种有意识的定向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每时每刻都在处理思维与原文世界、译文世界乃至两个世界背后的作者世界、读者世界以及文化领域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处理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翻译的目的是否达到,翻译的价值是否得以实现,译者的意图和读者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

在观察翻译现象和处理翻译问题时,翻译观提供了怎样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一般指导原则,这就是翻译的方法论问题。译者所持的翻译观符合翻译的规律,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正确,翻译就容易成功,反之就容易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哲学是翻译观和翻译方法论统一于其中的一个理论体系。[3]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哲学从最广义的角度讲,是人类对于整个社会的根本观念体系,是大量观念的集合体。由于人们对任何事物的任何看法都可以称之为观念,看法本身也就是观念。因此一切学科都可以看做是广义上的哲学,翻译也不应例外。又因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就决定了它可为各学科所用的工具性特征。然而,由于哲学的思维思辨性,作为方法论,它只能为其他学科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和指导。具体到翻译也是如此,它与翻译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它是翻译学的基础,自然也是翻译学的基础性学科。翻译哲学则是翻译观和翻译方法论统一于其中的一个理论体系。

三 翻译的哲学视角

从哲学的视角来看翻译,我们会发现翻译是双向文化交流的主要物化形式,是某一文化群体在改造环境和自身时借助外力的实践活动。它带有包含着深刻社会内容的目的性。所以说,翻译具有物质性、辩证性和时空性。

首先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类思维是由存在决定的,而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因此,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是完全可能的。然而,离开了语言,思维活动就可能中断。这样一来,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活动就无法进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它是由任意的习惯性符号构成的系统作为存在形式的,因而,它属客观世界的一般物质。同时,思维由存在决定的属性又说明,人类的思维也具有物质性,不过它是以知识单元的形式储存于人脑中,属于主观世界的高级物质。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翻译的思维过程正是这两个物质世界相互协调、相互对照、相互吻合的过程。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作为客观世界一般物质的语言与作为主观世界高级物质的知识单元,尽管在宏观上都属于物质世界的范畴,但在微观上它们毕竟还存在着主、客观上的差异。加之翻译又是一个以两种语言代码的转换为物质载体的特殊信息载体系统,我们知道,任何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量的损耗,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信息的流失与中阻显然是极其合理而自然的事,因而,在翻译中要达到绝对的“信”或“忠”或“等值”是根本不可能的。[1]最终作为产品形式出现的译作,只能是无穷地接近文本,直至达到最佳近似度的峰值。因此,翻译的物质性要求我们在进行翻译研究时,尊重客观事实、遵循客观规律,以客观存在作为我们研究的物质基础。

在翻译的整个过程,有几对关系要求我们予以辩证地加以处理。它们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内容和形式,能指和所指,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直译和意译,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异化和归化,等值和再创造,形似和神似,可译性和可译性的限度,忠于原作和读者的反应,思维的普遍规律和思维的具体模式,最大限度 (理想限度)的等值和最小限度(实际限度)的等值,等等。[4]

由此可见,翻译的辩证性正是体现在译者与原文本、意义与形式、译者与社会、原文本与社会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上。按照亚科布森的说法,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来阐释另一种语词符号”[2],所谓阐释,自然包含了译者个人的主观成分。也就是说,译者个人的背景因素影响着他对原文的理解、影响着他在译作中的艺术设计。而译作作为实际翻译过程的最终结果,体现了译者的态度同原文本的客观实在这对矛盾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绝不意味着抹杀译者,只不过是将译者的创造性工作掩盖在原作者创作所有权之下罢了。

在异语交际的翻译中,另一对引人注目的矛盾统一体就是意义与形式,意义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体现在“意在言外”之中。

此外,译者与社会、原文本与社会的关系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任何一个译者都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同样,任何一个文本也是某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这是一个无可置否的事实。这一事实使译者的行为、文本的思想体现为并受制于一种群体或环境。因此我们对翻译的研究不仅应考虑译者与原文本,而且还应考虑译者与原文本所处的历史环境。

除了上述我们提到的这几组关系外,黄忠廉先生还曾将译者思维同翻译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看做是翻译哲学的基本问题。[3]在此,笔者认为,从哲学的视角,翻译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译者思维与原文本之间的关系问题,换言之,是思维与外物、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认识和描述都紧紧地维系在语言和思维上,成为一种主体创造性的活动。在认识和描述两个阶段之间,认识是描述的基础,描述是认识的结果,认识的程度决定着描述的程度。

我们知道,语言是不能超脱于语言环境之外的,因此,任何有意义的话语或篇章都必然处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以语言形式存在的翻译也是如此。倘若脱离了这个时空条件,准确无误的语际转换就不能实现,因此,我们说翻译是具有时空性的。换句话说,翻译不能“超时空,超感知”,这是因为,语言是翻译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是运动者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语言的交际功能最终要落实到某种特定的“情”与“境”中。在此这个“情”与“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时空概念,在这个时空内,语言不仅按空间序列相联系,而且还按时间序列发展和变化。这表明,处于不同时空的同一概念可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希腊词 klan,是 break(打碎)的意思,而当它进入英语词汇中,clone就成了无性繁殖细胞的意思,到了 19世纪 80、90年代,随着医学、生物遗传工程和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这个词又有了“复制”的含义。又如英文 virtual一词,原意为 a lmost what is stated;in fact though not officially(实质上的、实际上的、事实上的),而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诸如 virtual life,virtual community这样的词汇,于是 virtual就有了“虚拟”的意思。所有这一切告诫我们,在进行翻译活动时,一定要注意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上所产生的翻译原则和理论、翻译技巧和方法。

四 翻译研究的哲学思考

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未来对翻译理论的研究,笔者认为,我们应以语言观作为切入点,针对现代语言哲学中的各种意义观和中国翻译学意义理论的架构,以及翻译中所涉及的思维和语言逻辑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在这种探讨中,我们应把翻译视作一种动态的、多维的、具有多重、多向内涵和外延的、富有创造性的认识实践活动。这是因为:首先,任何理论都是借助于语言来认识、描述和表征与自身相联系的客观世界及自身活动的内在规律的,翻译理论也毫不例外。在翻译中,语言既是翻译主体的认识工具和表述工具,也是翻译客体的物质载体。我们只有从语言切入,才能深入到翻译中所涉及的其他领域中去。其次,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的交流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语码转换,也不仅仅是译者的个人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它要受到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审美情趣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因素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审美情趣。因而,翻译是一种动态活动。由于在多数情况下,译者并不具备作者的个人经验和文化知识,也不掌握文本源文化赋予作者的知觉技巧和认知方法,因而,翻译时不能停留在语言表述层面的断句析义,而应在哲学意识层次对对方的意图进行充分反思。哲学的可能世界就是语言的可能世界,语言的千变万化都可通过哲学分析得到合理的阐释。换句话说,翻译作为一门艺术,不仅要文思融通,还要传神达意,译者只有先在哲学观念上与作者进行沟通,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当译者无法达到与作者的思维完全一致时,应注意的和能够做到的是扩大两种文化意义的交集。

此外,对翻译哲学的探讨也应作为对翻译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翻译哲学”这个概念是由黄忠廉先生在 1998年首次提出的,尽管它在哲学界并没有引起哲学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但在翻译界它的确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它使人们思考着这样的一些问题:什么是翻译哲学?翻译哲学的理论框架是什么?它是否具备可能性与建构性?如果答案肯定的话,那么,它的内涵与外延、性质与特征、价值与功能又是什么?翻译哲学涉及哪些翻译与翻译学的问题?翻译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如何对翻译进行哲学界定?翻译哲学中的翻译基本模式、原理、标准、单位如何确定、美学价值又如何分析与评价?如何研究翻译哲学的问题?翻译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翻译哲学的理论未来将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五 结语

哲学对翻译活动而言,不仅具有拓展人们精神视野的功能价值,而且还能促使译者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视角和多种可能性的思考。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思维将不断完善,人类语言也将会不断丰富,思想的不断交流与交融以及翻译对象和领域的不断增加和拓宽,势必会使我们对翻译的研究走向纵深。而翻译学的长足进步则离不开哲学背景的强有力支撑。忽视哲学思维或持不当的哲学观点,就会将翻译学研究引入矛盾或混乱的歧途中。但过于强调翻译中的主观作用,认为翻译可以不受客观规律的支配,势必使对翻译的认识陷入虚无之境。因此,未来的翻译学研究,离不开研究者们对翻译主体、客体度的把握。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间最根本的规律,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正是这种矛盾的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地运动和变化。译者的任务就是促使矛盾着的双方朝着统一、朝着最理想的译文效果方向“运动和变化”。

[1]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27.

[2]贺 麟.译名论集 [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序.

[3]黄忠廉.翻译哲学及其它 [J].外语研究,1998(1):56-57.

[4]柯文礼.文学翻译与哲学 [J].南开学报,1999(4):76-81.

Language Translation Studies: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NIU Xiao-ling
(Depar tm ent of Foreign Languages,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Puyang457000,China)

As an open and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 skill or an art,but also a philosophical activity.Philosophy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ranslation,and the whole translation process involves dialectically dealingwith various relationships.Hence,we may say philosophical activities run through the entire translation process.From the definition of the ter ms of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ology,this paper first expounds the origins of translation and philosophy and then makes a rational reflection o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philosophy.

translation;translatology;philosophy

(责任编辑 郭庆华)

H059

A

1000-5935(2010)05-0047-04

2010-03-19

牛小玲 (1963-),女,河南清丰人,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译者哲学语言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菱的哲学
语言是刀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我有我语言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