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流转的认知与响应——基于重庆市云阳县568户农户调查
2010-04-13杨庆媛张凌华杨逢渤
周 婧,杨庆媛,张 蔚,王 宁,张凌华,杨逢渤
(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2.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城乡用地矛盾突出,农村宅基地“入市”形成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成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出路,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1-2]。当前的研究大多基于宏观层面,从城乡一体化、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对如何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进行了深入探讨[3-4],而从微观层面研究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文献较少,且多关注于发达地区[5]。农户作为广大农村投资、生产与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微观行为主体,是农村土地利用的基本决策单元[6]。农户不单单是“经济人”,更是社会“理性人”[7],其宅基地流转决策并非简单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更关注未来生计的发展,追求生存、经济、社会三个层面综合效益的最大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户生计发生了较大转变,兼业现象普遍[8]。不同类型农户在家庭特征、生产经营目标等方面形成较大差异[9],农户对家庭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定位发生分异,直接影响其宅基地流转决策。
贫困山区人均农地资源稀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青壮年农户多外出务工,加之长期缺乏科学的管理与引导,宅基地闲置与低效利用数量大、面积广。但是外出务工的无序性与不稳定性导致农户不愿也不敢放弃宅基地,宅基地流转工作推进困难[10]。贫困山区农村宅基地流转作为推进当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重要供给源,其研究尤为迫切。本文以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国家级贫困县云阳县为研究区域,基于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从农户微观行动层次入手,运用参与式农户调查于2009年秋季选择6个典型案例村获取了568户农户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的决策因子进行了对比分析,解析了兼业农户如何基于生存、经济和社会理性对宅基地流转政策做出响应。研究为科学制定与农户生计相适应的宅基地流转办法、整合区域土地资源提供科学参考。
2 研究区概况
云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翼、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县,面积约3649km2,距离重庆市主城核心区约300km。全县辖2个街道、22个镇和18个乡,2008年全县总人口132.38万人,非农业人口17.61万人,城镇化率仅为13.3%;2008年全县GDP总量为66.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6.4:36.7:3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5hm2/人,农业收入较低。根据社会经济水平、自然地理特征,调查选取凤鸣镇、南溪镇、栖霞镇各两个典型村作为抽样区域,代表全县乡镇主要类型。
(1)梧桐村和上游村位于凤鸣镇,距离县城约12km,地貌以河谷平坝为主,间插低山丘陵,平均海拔400m,年平均气温18℃,年均降水量1300mm。两村的经济、文教中心,经济水平较高,为全县统筹示范区,城镇化率约为18%,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外出务工率达56%。粮食生产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桑树、竹林为主,家蚕养殖、生猪饲养、农家乐、竹制品编制等行业发展兴旺。
(2)水市村和卫星村位于南溪镇,距离县城约42km,地貌以低山浅丘为主,平原坝地较少,平均海拔500m,平均气温18.9℃,年均降雨量1150mm。两村位于农业大镇,经济水平居中,是全县生态移民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025元,外出务工率约45%。农业发展较好,种植业以蔬菜、杨树、蚕桑等为主,养殖业以长毛兔、蛋肉鸡、生猪为主。
(3)吉平村和福星村位于栖霞乡,距离县城23km,地貌以高中山地、丘陵为主,平均海拔360m,常年日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000mm。两村均处于全县较为落后的区域,经济水平较低,自然生活条件较差,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元,外出务工率为32%,农户改善生存条件诉求强烈、积极性高。农业比重较高,以油菜、柑橘种植,肉牛与生猪饲养为主。
3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与采集
社会经济数据由云阳县政府提供重庆市统计年鉴(2008年)、云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云阳县统计年鉴(2008年)以及云阳县国土局、农业局和调查乡镇提供的2008年相关资料;数据搜集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先将农户按家庭经济状况大致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3个兼业等级,再从各等级随机抽样,各村样本户数约为全村总户数的15%。调查内容为兼业农户家庭基本特征、务工情况、收入情况、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的决策因子(生存、经济和社会)等展开(表1)。农户调查主要基于参与式农村评估法,结合当地实际以半结构深入访谈、小型座谈的形式对农户展开调查,每户访谈时间为30—60分钟,受访者多为户主或其配偶,共计592人。调查过程中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最后由调查人员会同村长、社长对调查数据进行甄别,获取有效问卷568份。
3.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农户是否流转的回答是一个二分变量,本文拟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考察不同兼业类型农户宅基地流转的决定因素。农户兼业类型为可观测实际变量,在进行模型计算前已进行人工分组,基于不同的兼业类型农户以其是否愿意流转宅基地的意愿作为因变量,即0—1型因变量,将意愿为“有”定义为y=l,将意愿为“无”定义为y=0,p为“有”的概率,1-p为“无”的概率,y的分布函数为:
其中,p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将比数p/(1-p)取自然对数ln(p/(1-p)),即对p做logistic转换,记做logisticp,以logisticp为因变量,建立线形回归方程:
可得logistic回归模型:
式3中,p为农户有流转意愿的概率;n为影响因素编号;β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x为自变量;α为常数项。
3.3 农户类型划分
农户类型的划分国内外学者所采用的方法各异[11],但主要基于农户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与农户非农劳动投入占总劳动投入的比重两个指标。本文结合调查区域农户收入与劳动力投入特征,综合两个指标将农户划分为纯农业型、农业主导型、农工兼具型、非农主导型、非农业型5种兼业类型(表2)。
表1 抽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和相关指标Tab.1 Main contents and relevant indices of sampling questionnaire
表2 云阳县农户兼业类型划分标准Tab.2 Concurrent business types and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for rural households in Yunyang County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类型农户特征
总体上,中、高度兼业户占调查总数的83.8%,其中非农主导型为43.28%,表明农户兼业已成为云阳县的普遍现象,且以非农业主导型为主要类型。户均人口随农户兼业程度的提高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农工兼具型达到峰值,为4.64人,趋于较为完整的“三代型”家庭结构,向两侧则趋于“两代型”家庭结构。与此相对应,农户劳动参与度则呈现出相反规律,表明家庭结构越完整,农户可提供的劳动力越多,兼业行为越多元。另外,家庭老龄人口比重、女性比例与农户兼业程度呈负相关性,受教育程度则与农户兼业程度呈正相关性。主要因为老年人与女性在家庭中更多承担起看守宅院、照顾小孩的责任,而较少参与到兼业劳动中,同时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因不适应城镇对劳动力的要求,也倾向于在家从事第一产业(表3)。兼业是农民大幅增收的重要来源,户均收入、人均收入均随兼业程度的提高而显著增加,非农业型与纯农业型比值分别高达6.67、6.63(表3)。
4.2 不同类型农户流转行为的决策因子
应用SPSS 16.0对568户农户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家庭特征、生存状况、经济因素、社会因素选择变量(表4)。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逐步向前法,根据偏似然比检验结果剔除变量,直到所有变量显著,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决策因子有明显差异(表4)。
表3 不同类型农户家庭特征Tab.3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rural household types
表4 不同类型农户模型回归结果Tab.4 Model regress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rural household types
家庭特征方面,老龄人口成为农户流转决策的一大阻力,具有普遍显著性,可能因为老龄人口直接制约着农户的可支配非农劳动力,加大农户“离土”难度;另外老年人“怀旧”、“恋土”的思想也制约了流转决策;受教育水平没有通过检验,表明农户不会因为自身知识水平提升而积极参与到宅基地流转中。此外,处于不同兼业状况的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决策,还存在特定决策因子。
纯农业型决策因子为:人口数量、女性比重、房屋结构、地形、5年内地灾次数、非农收入水平。其中仅非农收入水平为经济因素,人口数量、女性比重通过作用于劳动能力来影响农户生存负担,房屋结构直接表征了农户房屋居住状况,地形、5年内地灾次数表征了农户生存环境,可见纯农业型流转决策多基于生存理性,期望通过宅基地流转来改变当前的生存条件,而对流转带来的经济效益关注较少。
农业主导型较纯农业型决策因子少了地形因素,增加了距离城镇距离、所在村乡镇企业数量两个经济因素。农户收入进一步提高,对地形因素带来的生存阻碍有一定改造能力,对人口数量与女性比重带来的家庭负担有一定承受能力,流转决策中生存理性逐步弱化,农户开始关注流转带来的经济效益。
农工兼具型流转决策已完全不考虑生存因素,决策因子集中为经济因素。农户处于农业主导向非农主导的转折点,对宅基地流转带来经济效益较为感兴趣,同时农户开始关注流转前是否有长远、稳定的经济收益作为保障,通过对户主就业稳定性做出流转意愿的理性判断,流转决策趋于可持续的经济理性。
非农主导型与非农业型家庭收入显著提升,农户流转决策除受户主就业稳定性这一经济因素影响以外,更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寻求一种心理满足。当地农村改造房屋的风气越浓厚,农户出于攀比心理越积极参与其中,不愿意转出土地;农户就业地点越靠近大城市,农户适应当地环境的压力越大,不愿意转出土地;农户越能融入非农就业地的人际关系,生活的幸福感越强,则愿意放弃宅基地。
4.3 不同类型农户对流转政策的响应
在对宅基地流转政策响应的调查中,242户农户选择愿意转出宅基地,占总数的42.61%,可见当前农户宅基地流转的积极性并不高。总体上,置换与入股两种流转方式受到农户较大关注,出售方式其次,出租与抵押关注度较少。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流转政策的响应差异明显,结合其宅基地流转行为决策因子,可做出如下解释。
纯农业型高度依赖农业生产,现有宅基地多为方便生产而配置,房屋质量、出行与饮水便利度等较差。农户尚有大量基本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靠农业生产改变生存条件的能力薄弱,出于生存理性考虑,农户倾向于通过流转改变居住条件,流转意愿高达62.07%。农户倾向于生态移民、避让搬迁等投资少的“以房换房”的扶贫性宅基地置换方式,占流转意愿的57.41%。
表5 不同类型农户家庭收入 单位:%Tab.5 Family incomes of different rural household types unit:%
农业主导型兼业有所发展,生存条件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农户宅基地流转决策介于生存理性与经济理性之间,由于基本生存顾虑减少,农业生产对宅基地的依赖性上升,农户流转意愿降低,为47.62%。其中,部分农户基于经济理性,倾向于入股的方式,以宅基地融资帮补农业生产,占流转意愿的42.22%,部分农户基于生存理性,依然选择置换的方式,占流转意愿的38.89%。
农工兼具型农业生产与非农生产兼具、互为补充,家庭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农户基于经济理性做出流转决策,由于一时不能脱离农业生产,农户对宅基地依然存在较大的依赖性,流转意愿为44.76%。在经济理性的强化下,农户开始倾向出售、抵押、出租等流转方式,置换与入股方式有所削弱,流转选择趋于多元化。
非农主导型与非农业型高度依赖非农生产,家庭主要需求得到满足,农户对现有生活的顾虑较小,关注长远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满足,大部分农户虽有能力另辟新房,宅基地流转意愿却趋于下降,分别为44.17%、30.71%。因为在中国“一户一宅”政策下,农户一旦退出宅基地就失去了在农村的根基,当流转所得经济利益不是必要之需时,保留宅基地不是为居住需求,而是为未来提供一个抵御风险的保障。对愿意流转的农户,由于其生计重心在城镇就业,对置换、入股、出租等后续管理复杂的形式意愿降低,出售意愿增高。
5 结论与讨论
分析表明,云阳县农户兼业行为普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偏低,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的决策因子分异,并影响其宅基地流转意愿。基本结论如下:(1)纯农业型以生存理性决策流转行为,希望通过流转改变生存环境,流转意愿较高,以“以房换房”置换方式为主;(2)农业主导型经济理性主导流转行为,生存理性次之,农业生产对宅基地的依赖限制了宅基地流转,流转意愿居中,基于生存理性的农户选择置换方式,其余则通过入股为农业生产融资;(3)农工兼具型以经济理性决策流转行为,同样受农业生产限制,流转意愿居中,农户追求最适宜融资的流转方式,入股与出售意愿上升;(4)非农主导型与非农业型以社会理性决策流转行为,追求未来生计的保障,流转意愿下降,流转方式多元化。
农村宅基地是农民祖祖辈辈的根基,农户的居住安全、农业生产、社会关系均依赖于宅基地,无论是基于生存、经济还是社会理性,以退出为目的的宅基地流转方式并不受农户欢迎,农户始终希望在农村“保有一宅”:改造住房能力较弱的低度兼业户以置换的方式实现“换房”,高度兼业户则自行改造住房。这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前“一户一宅”的宅基地管理制度下,农户退出宅基地承担的不仅是当代人的生存风险,更是世代的生存风险。所以,针对不同兼业类型农户的需求,以“保有一宅”的方式引导农户节约集约利用宅基地是当前宅基地管理的重点。
(References):
[1]刘允洲.制度创新之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实践与理论[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
[2]吴月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流转的可行性探析[J].经济地理,2005,25(3):401-410.
[3]李文谦,董祚继.质疑限制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正当性——兼论宅基地流转试验的初步构想[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3):55-59.
[4]叶艳妹,彭群,吴旭生.农村城镇化、工业化驱动下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探讨——以浙江省湖州、建德市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2,(9):36-42.
[5]章波,唐健,黄贤金,等.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研究——以北京市郊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6,20(1):34-38.
[6]李小建,时慧娜.基于农户视角的农区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8,(1):1-6.
[7]文军.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工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6):19-30.
[8]向国成,韩绍凤.农户兼业化:基于分工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8):4-9.
[9]陈晓红,汪朝霞.苏州农户兼业行为的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4):25-31.
[10]杨庆媛,田永中,王朝科,等.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渝北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4,23(4):469-478.
[11]高强.国外农户兼业化研究述评[J].世界农业,1998,(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