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2010-04-12崔帆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卢梭天性子女

崔帆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崔帆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概述了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与真谛,指出对人类新儿童观建立的贡献最大者,莫过于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孩子,研究孩子,欣赏孩子,使孩子一跃成为教育过程的焦点,使孩子问题成为令世人瞩目的课题。针对我国现行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入手进行分析,以期得到一点启示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自然教育;家庭教育;孩子;卢梭

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贯穿在他的教育学巨著《爱弥儿》一书中。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提出被看做在教育界进行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不仅对同时代,更重要的是对后代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真谛

卢梭在思想史上是划时代的人物,在教育理念上曾掀起了惊天动地的效应。他在教育史上的地位,犹如哥白尼在天文学上的地位一样,二者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将重点作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卢梭扭转了由来已久的成人本位立场,而大力提倡儿童中心说,相信文明社会的败坏,歌颂自然状态的完美。教育的重点从成人转为儿童,所以卢梭是发动“教育界哥白尼式革命”的大教育家。不过,哥白尼的学说,目前已为众人所接受,而卢梭的主张,迄今仍是学者们争辩不休的课题。

1.卢梭自然教育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曾说,休谟和卢梭是德国哲学的两个出发点。卢梭的自然教育是从他的自然主义哲学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由于上帝的恩赐使人类生而禀赋着的自由、理性和良心,构成了善良的天性。自由是人最可贵的本性,但若缺乏理智的选择而搞意志自由,就会放任自流造成罪恶。这就需要理性加以指导,促进自由成为善性。但在自然状态下,人的理性常常受欲望和私利的引诱与蒙蔽,因此需要良心来统率。良心是人关于善恶的自然感觉,是“在我们内心深处有着关于正义和道德的先天的原则;凭着这个原则,我们便判断自己和别人行为的善恶”[1],是天赋的道德,是人们行善除恶的神圣本能。他“永不欺骗我们,是人类真正的指导者。……服从良心就是服从天性的指引,他是不须担心误入歧途的。”[2]

但是良心的信条不是判断而是感情,是内在与天性之中的。自爱和爱他变成良心的内容。自爱永远是善的,是自然律的第一条。将爱己之心扩展到爱别人,就变成为道德。这种道德在人人心中都生着根。因为人天性善良,在天性上是平等的。

2.卢梭自然教育的真谛

首先,卢梭自然教育的第一真谛,就是解除束缚。人一出生,即失去自由。自然所赋予婴孩的一切,成人悉数予以剥夺。人变成奴隶,不是主人。他样样屈服在习俗传统的成规当中。“我们的所有智能都是奴役式的偏见。我们的一切行事,只不过是压抑、阻碍及限制。文明人生在奴役状态,活在奴役状态下,并且也像奴隶一般死去。一离母胎即被捆缠在襁褓里,死了还被钉在棺木中。只要他还保持着人的身形,他就处在制度的牢笼里。”[3]成人或文明人之所以限制重重,是期望孩子早点成为大人,快点纳入文明社会中。却不知这种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的措施,大大地违反了自然,其效果适得其反。解除人为束缚,还儿童本来面目,这才是掌握了自然主义的要旨。

其次,让儿童自然地去过他的生活,本身就具有无比的教育价值。人为教育是“积极的”,自然教育是“消极的”。一般人认为积极才好,其实反而会坏事,不如消极教育来得恰当。对儿童“积极”地过分保护,必定使儿童体弱多病。体弱多病并非儿童的自然状态,却是由成人积极作为而产生。让孩子消极地处于自然环境中,就会脸色红润、四肢强壮、活蹦乱跳、精力充沛。比如,卢梭很钦佩洛克的建议:孩童从小就应该洗冷水澡。只是洛克认为洗冷水澡是一种“磨炼”,卢梭却相信那只不过是一种“自然”。前者属人为,后者属消极。洗冷水澡的人比较能在大自然中生存,因为冷水是自然界中得水之“自然”状态,热水则是反自然,自然界中的热水也不多。

第三,自然教育的真谛,就是要了解儿童的自然天性。主张自然教育的人,不是一无所事,或放任儿童自生自灭。他们在钻研儿童的自然天性,然后顺着天性来进行教育。这层任务极其艰巨,带给了教育界一项无比的挑战。这块园地,亟待开垦。它是教育学领域内的处女地,极其荒芜,但却是一片沃土。对儿童天性奥秘之了解,开创了儿童教育的新纪元。自然主义所言之“自然”,包括“人的自然”。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小孩、土著、古人、乡下人,都比大人、文明人、现代人、城市人的心地善良[4]。所以,大人要了解儿童的天然需要,教育应按照儿童的天然需要来进行,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

二、我国现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归因分析

1.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某区近期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不少中学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让人十分担忧。首先,6.62%的孩子惧怕父母,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对父母反应平淡,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其次,近四成的孩子认为父母不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67%的孩子认为父母总爱拿自己和别人比较,33%的孩子认为父母总在他人面前说自己的缺点。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约有43%的家长非打即骂,或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处理问题。另外,超过三成的孩子认为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41.78%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上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5]3。在回答“你很在意谁对你的看法”时,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同学或朋友,近30%选择了老师,15%学生选择父母,4%左右选择其他长辈。在中学生心目中,其重要关系人员依次是:同学或朋友、老师、父母。

此外,在拟定的一份关于中学生高消费调查问卷中,近一半的学生有属于自己的个人银行存款,有存款的学生中:500元以下的占34%,500~1000元的占54%,2000元以上的占12%……。一位在耐克柜台前帮孩子挑好一双标价为780元钉子鞋的妈妈说,自己和老公的收入在当地算是中等水平,每个月花在孩子身上的却是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不过既然给了孩子生命,就不能让他有所抱怨[5]284。

2.对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首先,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和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思想。昆明《春城晚报》与咨询有限公司完成的“昆明市儿童生活状态调查报告”显示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75%的儿童认为家长对自己很关心,但只有40%的孩子认为父母知道自己的想法,而78%的家长却认为自己知道孩子的想法。这充分暴露出在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不多,父母并不清楚子女的心理及其想法的问题。究其原因,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与子女交流的机会不多,而且在有限的交流时间内,也只是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对子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子女的情感问题不予关注。不少家长认为,让子女吃饱穿暖,自己努力工作、加班多挣钱为子女提供优越的物质环境就是对子女的关心。殊不知,子女要求的并不是物质上的满足或生活的富裕,而是与家长的语言交流以及家长对自己的关心。一位小男生说出自己的愿望:“希望爸爸妈妈能多抽出时间陪陪我,跟我聊天,我想跟他们说说心里话,让他们看到我努力的程度,是不是有进步?不要只会问成绩怎么样了?我讨厌这样的方式。”[5]5

其次,家长过于娇惯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需求。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他们怕自己的孩子在消费上比别人差,怕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吃好穿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心理,不利于孩子健康消费心理的形成。不少家长认为,自己年轻时吃过不少苦,受过不少罪,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再吃苦受罪了。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家长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只要孩子看上的东西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买下来,无原则地满足孩子不合理需求。殊不知,这种做法会造成孩子养成相互攀比、爱慕虚荣的不良消费习惯,也会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但是家长这种对孩子消费纵容的态度,并没有激起孩子的好感与爱戴,孩子把家长当成了自己的“自动提款机”,只知道无限度的提取,不知道节约,在自己的某一次取款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便对家长发脾气、给脸色,严重的甚至会选择自杀。

最后,家长不顾儿童兴趣和天性,让孩子学习家长认为有用的知识,会激起孩子对家长的不满情绪。纵观当今中国的家庭教育,不少孩子小小年纪就被家长送去参加各种辅导班,整天背着乐器、画板、书包转战各个“战场”,小小年级毫无快乐可言。家长们振振有词:“以后的社会是综合技能的竞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兴趣’要从小抓起。”殊不知,这种“兴趣”只是家长的兴趣,根本不是孩子真实意愿的表现。因此,很多孩子小时候被迫参加“素描班”“钢琴班”,长大后却很少画画、弹琴,就是这个原因。家长以自己的意愿来教导孩子,并不重视孩子的个人兴趣,势必会引起孩子反感、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家长与子女相互之间的不理解。今年28岁的川子毕业于国内一所著名高校,对于他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他说:“我所谓的业余爱好——小提琴,对我来说无异于是一场噩梦。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它根本不是我的爱好,完全是父亲自己的爱好,和很多家长一样,把自己的梦想与爱好强加给孩子,夺走了我童年的欢乐。”

三、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1.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卢梭认为儿童接受“人的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家庭教育,在卢梭的《爱弥儿》中,他只谈家庭教育,未谈学校教育,他反对父母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教育孩子的任务。卢梭认为,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热爱是少年儿童身心正常发展的基本要素,缺乏这种要素,将会造成一个人性格上的终生缺陷和不良后果。他向父母发出呼吁,要求他们热爱自己的孩子,不要把孩子当做累赘,不要只顾自己的利益,放弃亲自养育孩子的责任。

父母要负起自己应有的职责,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首先,父母应该关心孩子的情感、思想状态。父母不应该以工作忙、没时间为借口,推脱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和引导。有些父母宁可把时间花在看电视上、聊天上,却唯独不肯与子女进行一些语言交流,倾听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其次,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遇到问题时多与孩子协商、共同探讨解决。很多孩子在思想上、劳动上取得进步,得到老师表扬时,家长却总是熟视无睹。孩子一旦成绩下降,很多父母便打骂体罚,并会制定出许多严格的课外学习规定强令孩子遵守。遇到问题时,父母并不会从自身找原因或站在孩子角度去考虑成绩下降的原因,往往采取生硬的教育方式解决,这样只会导致亲子关系的不和以及子女对父母的敌视。第三,父母应该接受新鲜事物,注意培养与孩子共同的兴趣。今天的孩子比过去具有更多接收大量信息的机会,现在8岁左右的孩子能理解许多成人的东西。因此,父母也应该接受新的知识,注意接触和理解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只有这样,家长才会跟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孩子才会更愿意和家长交流。

2.父母要重视儿童的自然天性,加强对孩子的管束与要求

卢梭指出,教育应该按照儿童的天然需要来进行,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不少做父母的太溺爱孩子,结果孩子极端任性撒野,成为颐指气使的“小暴君”,以为自己是指挥他人的主宰。这是大人宠坏了儿童的天性。应教育儿童不要妄自菲薄,但也不可不自量力。“首先,他要你拿的拐杖,瞬间他要你的手表;其后他要飞过的鸟,也要摘闪烁的星星。凡是他看到的他都想要。你又不是上帝,怎能样样满足他?”[6]

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期望全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子女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家长都会尽全力去满足。有条件的一定满足,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满足。很多家长抱着再穷不能穷孩子的想法,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一些高消费、不合理要求都予以满足,殊不知这会使孩子养成飞扬跋扈、骄奢霸道的性格,会对孩子将来的人格、思想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了解儿童的天性,要加强对孩子的约束与要求。一方面家长要了解和重视孩子的天然需要,要花费心力、时间去弄清楚孩子的天然需要。具体而言,就是一个孩子在正常生活中,什么样的消费和要求是合理的,什么样的是不合理的。不少家长在给孩子零花钱这个问题上,往往坚持孩子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给的原则,这实际上是没有弄清楚孩子的天然需要,常此以往会养成孩子贪婪的性格。另一方面,要坚持按照孩子的天然需要来进行教育,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对孩子的需求和愿望,合理的一定给予满足,不合理的坚决加以拒绝,坚持适度原则。

3.父母要重视“消极教育”,加强对孩子兴趣的引导与培养

卢梭自然教育论的理论依据是其天性论哲学中的性善论思想。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的问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就教育效果来看,唯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乘。因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7]他认为儿童有其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就是愚蠢的事情。

但是,目前在我们国家这种愚蠢的事情还在上演着。父母随意干涉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以自己的眼光和想法来帮助孩子选择兴趣和爱好,导致孩子把这种所谓的兴趣和爱好当成了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毫无快乐可言。因此,笔者认为,父母应该实行“消极教育”,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兴趣,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首先,父母应该充分发掘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钢琴、绘画、小提琴等爱好的兴趣,一旦发现孩子不感兴趣或不愿意学时,就应该明智的给予暂停,不要带有功利色彩地去强迫孩子学习,那样只会使孩子反感、厌恶这门“兴趣”,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的不和。其次,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时,应当给予鼓励、积极引导,并为孩子的兴趣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条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面前学得也比普通人更快些,也更容易出成就,因此,就需要家长给予一定的支持和经济投入。最后,任何时候,父母都不可以强迫孩子保持对某事物的兴趣或以自己的兴趣来取代孩子的兴趣。卢梭从小热爱读书,但当其被送入一所住宿学校接受教育时,他却厌恶读书。从着迷到厌恶,原因是一个顺其自然,一个使用人为逼迫,着迷乃源于强烈兴趣,逼迫则心生反感。因此,笔者认为父母应该引导孩子的兴趣,但当孩子对某种事物已不感兴趣时,父母应该将自己的建议告诉孩子并尊重孩子的选择。

[1]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95.

[2]吴式颖,李明德,单中惠.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62-265.

[3]Rousseau.Emile[M]op.cit:42-43.

[4]Rousseau.The Social Contract and Discourse on the Origin of Inequality[M].op.cit:248.Emile,92.

[5]胡卫,张继玺.新观察—中国教育热点透视200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Rousseau.Emile[M]op.cit:87.

[7]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04-306.

The Enlightenment of Rousseau’s Natural Education Thought to the Current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CUI Fan
(Educational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0,China)

The greatest enlightenment thinker Rousseau,who contributes the mo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new children’s view,creates his natural education thoughts from a new point of view to see,research,appreciate children to focus them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and raise the child issue to be a worldwide attractive subject.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family education,analyzing from Rousseau’s education thought, some enlightenment and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re to be got.

natural education;family education;children;Rousseau

G619

A

1008-3863(2010)02-0012-04

2009-12-17

崔帆(1984-),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鲁茗】

猜你喜欢

卢梭天性子女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鼓励孩子爱玩天性的家具设计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