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采集原则研究
2010-04-11余晓丹何坚石
余晓丹,何坚石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1 引言
信息资源采集是信息资源建设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是实现促进信息资源的深层开发、促进信息资源的动态更新、促进信息资源的迅速传播、促进信息资源的远程获取、促进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等作用,以及最终为用户提供多种形式服务,满足用户各种需求的根本来源,所以它是图书馆工作的“木之本”,“水之源”。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资源采集环境也随之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2 数字出版环境概述
国内数字出版的概念从无到有,短短十来年的时间,但是它的发展速度和繁荣程度却不容忽视,IT、电信、通讯、传媒、出版、印刷、娱乐业、教育界,都以各自的方式涉足数字出版。新闻网站、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网络游戏、在线音乐、手机书、数字印刷、网络学堂、远程教育等,都可以看作数字出版的产品形态,数字出版的时代已经来临。对比国外数字出版产业,目前我国数字化出版现状具有以下特点:市场巨大,前景看好、版权保护不到位、数字出版位置边缘化、上网免费看的人多,付费买的人少。随着2007年5月30日由国家版权局局长石宗源和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签发的《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正式实施,以及 “24小时网络出版内容实时动态审读监管”机制的启动,标志着版权体制和管理体制的逐渐完善,数字化出版的发展趋势也渐趋明显。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专业化、内容生产丰富化、阅读方式便捷化、出版服务个性化、竞争态势国际化。
3 数字出版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采集的原则
3.1 系统性原则
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分化、交融的体系,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承前启后、连续相关的过程。知识的连续性、相关性和系统性决定了文献的连续性、相关性和系统性,也决定了读者求知的连续性、相关性和系统性。系统性原则正是研究文献本身的延续性、系统性以及用户需求的层次性和发展性,要坚持系统性原则信息资源建设必须站在馆藏整体发展的高度,洞察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和馆藏建设的发展规律,不断完善馆藏体系并实现体系良好的新陈代谢。系统性原则与阮冈纳赞五定律中的是相契合的。“每本书有其读者”基本思想是为每本书找到它们的潜在的读者,提出了馆藏建设的策略,即熟悉读者的需求,掌握读者需求的系统性、发展性特点,使馆藏每一本图书都具有潜在读者,这是馆藏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
系统性原则应该贯彻到图书馆在信息资源采集整个进程中,只有连续不断地搜集和积累信息资源,维护资源系统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才能充分地发挥资源的作用。只有当系统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充分发挥作用,并有机结合,系统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
数字出版环境下,应注意掌握和发挥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和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和优势,使其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从而形成连续系统、完整统一的馆藏体系,为读者提供全面、系统、便捷的服务。网络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是一个有赖于多部门合作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进行网络信息保存数据库建设时需要进行长期的目标跟踪和系统采集,才能保证采集到的网络信息资源具有较高的质量。
3.2 实用性原则
传统馆藏建设根据读者利用馆藏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符合实用性原则的馆藏体系,数字环境下资源建设同样适用。各种载体类型的采集都必须按照实用性的原则来进行,网络信息资源也不例外。网络信息资源长期存取的根本目的是提供给广大用户使用,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高质的网络信息资源是我们的目标。因此,在进行选择性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当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确定实用性较强的专题进行网络信息的收集。使保存的网络信息资源能够为用户所利用并满足用户的需要,让该专题信息可以得到长期保存利用。
3.3 特色化原则与协调性原则
3.3.1 现代信息出版市场日新月异,无论哪个馆也不可能将其收齐。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背景下,“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已经很难维系,将来图书馆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它的“特色性”上。特色是图书馆生存空间,特色化原则意义重大。信息资源采集工作必须研究自己的读者群,明确自己的馆藏方向,制定出相应的馆藏特色的建设方针。新环境给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色化是图书馆配置信息资源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传统馆藏优势,大力开发网上资源,建立本馆实体和虚拟馆藏资源特色数据库。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同时也为实现网上资源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打下基础。
3.3.2 协调性原则主要是指协调图书馆传统文献信息资源与网络学术资源采集的比例,解决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建设在资金利用上的矛盾。同时,协调性原则还指协调馆际间学术信息资源的共建,建设有特色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馆藏,以此达到资源的共享,合理有效地利用宝贵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3.4 共享性原则与发展性原则
3.4.1 数字环境下的现代图书馆信息资源,除本馆的现实馆藏外,大量的是网络上的资源。资源共享是网络化信息服务的主要特征,也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取向。图书馆应主动参加地区、系统或全国性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分工承担信息资源的收藏,减少各馆大量的重复采集现象,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图书馆的整体优势,在采集工作中充分考虑到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3.4.2 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乃至信息网络空间的生成也是渐进的过程。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布局,从现在开始,就必须考虑到要有利于社会信息化、网络化进程,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采集要有预见性,信息采集过程不仅要立足于现实需求,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制定面向未来的信息采集计划。
3.5 层次性原则
文献资源本身的层次性(如载体、加工深度等)和用户的层次性决定了信息资源配置的层次性。贯彻层次性原则,是指根据专业设置和服务对象及藏书结构的不同,建立起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最佳的信息资源模式组合。在层次性原则基础上要注意互补性原则。网络信息系统的组织主要是针对本馆信息资源的不足而进行的,网络信息资源不论是在内容上、数量上的组织,还是形式上的组织,其结果都是对本单位收藏文献信息的补充。所以,应以网络获取信息为补充,实现馆藏文献信息的数字化、电子化,与印刷型文献相辅相成,衔接互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强大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3.6 针对性原则
信息采集的过程就是以信息选择为核心的过程,首先必须明确是为谁服务的,而人们的信息需求总是特定的,有层次、有范围的。要有针对性、有重点、有选择地采集价值大的、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资源,才能提高信息工作的投入产出效益。
在数字环境下,现代文献机构的文献管理和服务方式不再被约束在具体物化资源范围和永久性固定的地域场所,专业性、特色化是配置信息资源首要考虑的因素。针对性原则是信息资源建设的最基本原则,无论是在现实馆藏建设还是在虚拟馆藏的开发利用上,都应将之放在首位而贯彻始终。在强调全面性的同时,还要强调针对性。针对性是指图书馆在进行信息采集时,应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服务对象、软硬件条件、发展目标等确定要采集的学术信息。图书馆没必要也不可能采集到所有的网络学术信息,针对性原则使得采集工作有的放矢,不至于偏离轨道,从而提高学术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价值性。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数量的不断扩大,其质量良莠不一,网上存在大量垃圾信息。因此,为了确保网络信息资源采集的质量,我们在进行网络信息资源采集时要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和特点,针对不同的专题,确定网络信息资源采集的方针,有选择的采集本馆用户需要的网络信息。在采集的对象、类型、范围、采集的时间、采集的深度等方面符合用户的需要,以克服网络信息采集的盲目性。
3.7 时效性原则
信息资源是有时效的,对于易变的网上学术资源尤其要注意时效性。及时收集最新的、有效的学术信息,并定期对原有信息资源进行更新,方能使学术信息常新。这样不仅能够保证网上学术资源得到有效的保存,而且还能保证给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由于信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随着事物的运动变化,过时的信息已经不能准确反映事物的属性,因此对于信息资源的采集要及时,才能保证信息的新颖性,这样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才能最大。
3.8 选择性原则
选择性主要是指图书馆在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过程中,首先应对信息来源有所选择,重点采用信誉高、稳定性强的网站的信息。高质量的信息源往往能保证高质量的信息。其次,资源采集所用的方法要有所选择,应用不同的信息采集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往往不同,善于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信息的采集工作,有益于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再次,采集的学术信息应把质量放在首位,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兼顾数量。有选择而不盲目是图书馆在网上学术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以强化的。
3.9 经济性和效益性原则
3.9.1 经济性原则。社会信息数量庞大、内容繁杂,如果不加限制地滥采,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还会干扰有用的信息都无法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坚持经济性原则,就是根据采集的最终目的,选择合适的信息源以及适当的信息采集途径和方法。在进行网络信息资源采集过程中应根据各专题保存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网络信息保存的经费预算,讲求经济效益,节约采集成本。一般而言,选择门户网站收集网络信息、采用合理的网络信息资源存储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采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网上出版物的出现极大地淡化了图书馆的收藏职能,因为网上许多出版物你只能购买使用权,根本不可能真正地拥有,更谈不上收藏了;另外,庞大的出版物系统与有限的经费间的矛盾也不允许过多地照顾到藏。因此,各图书馆应该减少直至取消复本,解决经费,尽最大努力来购买各种类型的文献,使每种信息都能充分地为读者所用。
3.9.2 效益性原则。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开发利用资源,使资源建设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益。效益性原则是馆藏文献资源合理构成和配置的重要依据。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是馆藏资源使用效益的最佳体现。图书馆应掌握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和需求变化,根据资源利用率,及时合理调整资金投向,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1]肖希明等.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盖红波.从数字出版到数字图书馆的有效对接[J].图书馆建设,2007,(5).
[3]郑旭英.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6).
[4]徐丽芳.数字出版的发展、迷惘与破局[J].出版广角,2007,(7).
[5]方勇.数字出版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J].皖西学院学报,2006,(5).
[6]司莉,傅西平,袁琳.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3).
[7]吴冬曼,李平.复合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5,(11).
[8]曹鸿清.高校复合图书馆藏书建设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4,(2).
[9]杨洁.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07,(11).
[10]肖自力.关于馆藏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2007,(4).
[11]朱丽东.关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采访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4,(4).
[12]罗春荣.论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原则与策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3).
[13]屈宏明.浅谈高校复合图书馆的采访策略[J].现代情报,2005,(7).
[14]张颖.试论公共图书馆网络资源的采集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6).
[15]刘向红,李春旺.图书馆电子文献的采集原则与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3).
[16]汪琳.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4).
[17]邢军.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2006,(1).
[18]韩亭,董泗利.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与策略[J].现代情报,2008,(1).
[19]丁新华.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J].现代情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