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中介语介词性框式结构的偏误分析①

2010-04-11黄理秋施春宏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方位词偏误句法

黄理秋,施春宏

(1.2.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

汉语中介语介词性框式结构的偏误分析①

黄理秋1,施春宏2

(1.2.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

汉语中介语;介词性框式结构;偏误分析;构式

本文以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为基础,对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的介词性框式结构时产生的偏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其中既有句法结构方面的偏误,又有语义方面的偏误。前者主要表现为:框式结构不完整,该用框式结构的却没用,不该用框式结构的却用了,框式结构的句法位置错误;后者主要表现为:框式结构误代,框式结构的前置部分和后置部分配合错误,框式结构出现冗余成分,框内成分的句法语义错误。针对上述偏误,文章从五个方面说明了其产生的原因:对 “框”的结构特征了解不充分,对框式结构“式”的特征把握不到位,中介语可渗透性特点的影响,中介语发生的认知基础,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中语言知识说明的失误。最后,文章还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0.引言

“框式介词”这一概念自刘丹青 (2002;2003)将其引入汉语研究中后,近年来开始逐步受到学界的重视,一些学者还对其做了拓展性研究,将其延伸到各种具有“框式”特征的结构,即 “框式结构” (circum-construction),如邓思颖 (2006;2009)、邵敬敏 (2008)、李振中 (2008)等。第二语言教学 (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研究中广为讨论的“语块”(chunk,也作 “构式块”、“词汇组块”等)理论也往往将框式结构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如刘晓玲和阳志清 (2003)、周健 (2007)、钱旭菁 (2008)等。框式结构,指的是“具有特殊的语法意义和特定的语用功能”的框架式结构 (邵敬敏,2008)。它由两个前后不连贯但又相互照应的词语构成,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而言,它既包括刘丹青 (2002;2003)所提到的类似于 “在……上”、“为……起见”这类由前置词和后置词构成的介词性框式结构,也包括由此观念而延伸出的其他框式结构,如类似于 “是……的”、“连……也 /都……”这样的特殊构式,类似于 “因为……所以……”、“如果……就……”这样的句子中前后照应的关联词语,类似于 “又……又……”、“……来……去”这样的固定框架结构等。框式结构在形式上具有“框”的特征,在形式和功能及意义的关系上则体现出“式”的特征。

就汉语中介语中框式结构的使用而言,情况比较复杂,偏误率比较高。当前对汉语中介语现象的研究中,这个问题虽已有所重视,但还没有得到充分而系统的考察。为此,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开发的中介语语料库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基础,对其中框式结构使用的偏误现象做出较为系统的描写,并对产生偏误的原因做出一定的说明。限于篇幅,本文不能全面考察汉语中介语中各种框式结构类型,而主要以介词性框式结构为考察对象。所谓“介词性框式结构” (adpositional circum-construction),大体相当于刘丹青 (2002;2003)论及的框式介词,我们之所以没有选用“框式介词”这一术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介词性框式结构”这一术语可以比较方便地纳入到“框式结构”这个大的系统中,而对框式结构 (相关概念包括 “构式”、“语块”等,但它们不完全等同)的研究将成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研究热点;二是 “介词性框式结构”能够将 “框式”的结构特征和 “介词性”的功能特征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三是 “框式介词”这个概念目前还没有被对外汉语教学界广为认知,而 “介词性框式结构”这一术语既不失其本质,又便于结合教学实际。关于汉语中介语中介词性框式结构的偏误,我们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来分析。在论述过程中,关于目的语 (即汉语)框式结构本身的语言学特征我们随文说明,而留学生使用框式结构过程中产生偏误的原因则集中讨论。为了叙述的方便,下文内容除小节标题外一般径直以“框式结构”来称述“介词性框式结构”。

本文在引用语料库的语句时,基本上维持了语料的原貌,例句后面标出了留学生的国籍。例句中加下划线的内容为原文出现偏误的地方;类似“* (上)”这样的形式表示该加而未加的内容,类似 “ (*像)”这样的形式表示不该加而加了的内容,例句前有 “?”表示该例句不太自然。

为了便于相互比较,不仅考察误例,同时作为参照,也关注一些正例。

1.介词性框式结构的句法偏误类型

鲁健骥 (1992;1994)按偏误的性质将偏误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大类,后续的关于中介语偏误类型的研究大体如此。就具体成分的有无及先后而言,框式结构句法层面的偏误似乎也大体可以从这些角度来考虑,但由于框式结构形式和意义及形义关系的特殊性,在偏误表现上还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下面从框式结构不完整、不该用框式结构的却用了、该用框式结构的却没用和框式结构的句法位置错误等方面来分析。

1.1 框式结构不完整

从形式上看,框式结构的关键在于 “框”,然而,中介语中常常出现“框”不完整的情况,或者缺失了前置部分,或者缺失了后置部分。由于此类偏误涉及的框式结构比较多,这里主要就常见框式结构的基本语义类别进行分析。

1.1.1 表方位义的框式结构

表方位义的框式结构是指 “在 /从 /到……方位词”一类的结构①由于方位词依然处于语法化过程中,有的方位词其方位义已经很虚,所以此类框式结构有时是表示具体的空间方位义,有时表示的是由此而引申出的意义 (如时间义),但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根据其基本意义和形式特征,统一称之为“表方位义的框式结构”。,本文以 “在……方位词”为讨论对象。语料中,“在……方位词”(中间成分为 NP)基本上充当状语、补语,在充当这些句法成分时都会出现遗漏前置成分或后置成分的现象。例如:

(1)比如,我想染我的头发,想在耳朵* (上)扎一个耳眼儿。(韩国)

(2)子女呆在家里的时候就坐在电脑* (前)玩游戏,子女应帮助父母多干家务活,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加拿大)

例 (1)、(2)中的 “在 +NP”都表示空间位置,其中NP要求是表处所义的。然而,“耳朵”、“电脑”都是普通事物名词,本身不具有处所义,需要语义上的处所化,而汉语的后置方位词的主要语义功能就是 “范畴方所化”(参考储泽祥、彭建平,2006),因此它们的后面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带上相应的方位词。如果 NP本身就是具有处所义的名词性成分,那么它就不需要处所化了,因而也就不需要后置方位词了。例如:

(3)一九七一年我在北京出生,一九七七年上了海淀小学。(日本)

不过,普通事物名词和处所名词的界限依具体名词的语义类别而定,因此 NP后面是否带方位词,有的具有强制性,如例 (1)、 (2)必须带;有的不能带,如例 (3)。还有的名词(如“医院”)兼有普通事物和处所双重特征,它们后面是否带方位词是两可的。例如:

(4)天有不测风云,一九七二年十月二日爸爸躺到床上,我很深刻地记住,那天爸爸在医院里突然病发。(印度尼西亚)

(5)记得六岁那年,我发烧,病得很严重,必须在医院住好几天。(新加坡)

例 (4)的 “医院”后带有 “里”,例 (5)的“医院”后没有方位词,都是可以接受的。

其实,对于方位词的遗漏,可以从语言共性和差异的角度来看待。尽管方位概念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中,但如何表达却有显著的差异。框式结构虽非汉语所独有,但汉语中作用显著的方位词和方位短语却不是语言类型中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语义方面看,汉语表方位义的框式结构的前置成分只能表示空间关系的类型,而不表示空间关系的具体位置,具体的空间位置类型要靠 “上、下、中、里”等方位词来表达;从句法方面看,根据 Dik的 “联系项” (relator)理论,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词常位于联系项的位置上,起着连接前后两个被联系成分的作用,遗漏了方位词,就会留下联系项空缺。①本文关于框式结构前后置成分语义结构关系的理解及关于联系项理论的理解,基本依刘丹青 (2003)。Dik的联系项理论揭示了联系项的优先位置:(1)在两个被联系成分之间;(2)如果联系项位于某个被联系成分上,则它会在该被联系成分的边缘位置,即 “联系项居中原则”(转自刘丹青,2003:69)。

同样的, “在……方位词”遗漏前置词“在”的现象也会发生在其充当状语和补语的时候。例如:

(6)我们* (在)火车里,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他们对我们外国人格外亲切、热情。(日本)

(7)可是如果事情发生* (在)我身上的话,我会不会帮助我家里人自杀呢?(日本)

(8)要是我现在还呆* (在)乡村里,那将来一定是社会的牺牲品。(泰国)

例 (6)中 “在 ……方位词”充当状语,它们是句中动词的处所论元,而表示具体空间位置的方位词并没有赋元作用,具有赋元功能的是语义抽象度相对较高的“基本关系介词”,所以必须把表示 “静态方所或时间”的基本关系介词 “在”补上。例 (7)、 (8)中 “在……方位词”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此时“在”位于联系项的中介位置,不能省略,否则会违背联系项居中原则;此外,此时的“在”受其前面的动词的重读影响读成轻声,在韵律上会黏附到前面的动词中去,从而使“V在”在句法上词化了,如例 (7)、 (8)中的 “发生在、呆在”。②在口头语中,处于补语位置的“在……方位词”中的 “在”有时可以省略,如 “茶杯搁桌上了”。因此,例 (7)、(8)的口头表达形式是可以不出现 “在”的,但该语料的语境是书面表达,一般不能省去。

1.1.2 表示时间点的框式结构

表示时间点的框式结构指的是“当……时/的时候 /之际”和 “在……时 /的时候”等结构。这类结构大都是利用一个事件来确定一个时点,为后续句中另一事件的发生提供一个时间背景或给其在时间上定位。

这类结构在别的语言中往往只用一个前置成分或后置成分来表示 (如英语中的 “when/while……”)。留学生在使用汉语这类框式结构时,常常遗漏后置部分。例如:

(9)在高三期中考试* (时),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韩国)

(10)他不仅具有科学家的冷静气质,更具有完美的小提琴技艺,他总是在夜深人静* (时),拉琴娱己及思考错综复杂的案情。(新加坡)

例 (9)、 (10)的 “在……时”用来说明某事件发生的特定时间,这时候“时”基本上还具有名词的功能,仍具有中心语的特征,不可以省略。

1.1.3 表时空范围的框式结构

表时空范围的框式结构主要有“从……到……”、 “自从 /自打 ……到 ……”、 “自 /自从……以来”、“自 /从 ……起”、“到……为止”。限于篇幅,这里选几个典型情况进行讨论。

“从……到……”可以表示时空、事物或数量的范围 (如 “从小孩到大人”)、事物的发展变化 (如 “从无到有”),其中 “到”既标示终点,又处在联系项中介位置,它一般不能省略,“从”能否省略视情况而定。当表示时间空间的起点和终点或者事物的发展变化时,“从……到……”一般不可以省略“从”;如果只是表示事物、数量的范围,“从”可以省略,如 “南昌,32℃到 38℃”。当它位于主语位置时,“从”也可以省略;当它位于状语和谓语位置时,“从”倾向于不省去。此外,如果填入中间的成分是动词性成分时,“从”也不能省略。这种复杂的句法语用关系自然会使留学生容易出现使用上的偏误。例如:

(11)在日本, (从)四月底到五月初有很多节日,很多单位放七天到十天的假,我们叫它 “黄金周”。(日本)

(12)一个孩子* (从)一出生到成年之前,接触最多的就是他的父母。(加拿大)

例 (11)的“从……到……”框式结构作主语,表示范围,所以有没有“从”关系不大;例 (12)的 “从 ……到 ……”框式结构作状语,且“从”后面是动词性成分,用一个事件指称一个时点,故标示时间起点的 “从”不可以省去。

“自 /从……起”只标示时空的起点,它在别的语言中通常用一个成分来表达 (如英语的“from……”)。因此,中介语中常出现遗漏“起”的情况。例如:

(13)对孩子来说,从他生活的第一天* (起)父母是最亲的最重要的人。 (俄罗斯)

“起”一方面位于联系项中介位置;另一方面,根据刘丹青 (2002),在 “从 ……起”内部,“起”处在内层,“从”处在外层,被填入的成分只有先跟 “起”组合,才能跟 “从”发生关系。因此,例 (13)中“起”不能省略。

1.1.4 表喻体或等比基准的框式结构

此类框式结构是指形如 “像 /跟……一样 /似的”这样的结构。这类框式结构既可以担任谓语,也可以充当状语、定语,还可以充当补语。由于它们所处的句法位置及所起的语义作用不一样,前置部分或后置部分是强制性出现还是选择性出现便有所不同。例如:

(14)妻子不能* (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下去。(韩国)

(15)可惜,我们的下一代就没像我们童年时代* (一样)的情趣。(印度尼西亚)

(16)那就糟糕了,爸去上班,妈住医院,我就* (像)一匹无缰的野马(一样),无人管束,就跟那些野孩子开始打交道。(印度尼西亚)

(17)我们打算不带那么多钱,背着一个大旅行包,打扮得 (像)贫穷学生一样。 (韩国 )

例 (14)、 (15)中的 “像……一样”分别充当状语和定语,“像”标示比较基准,“一样”位于联系项位置,它们都不可以省略。例(16)中的 “像……一样”作谓语,“像”要标示喻体,又是谓语动词,不能省略;而 “一样”既不标示喻体又不处在联系项位置,所以它的去留不影响句子的合法性。例 (17)中 “像……一样”充当补语,由于 “得”的存在,“像”的联系项角色被淡化,而 “一样”又处在非联系项位置,故它们都可以自由地去留;当然,它们不能同时省略。

1.1.5 表言说义的框式结构

此类框式结构主要包括:标示判断的依据、来源的 “从……来看 /来说”,标示某种看法或判断所针对的人或物的 “对 (于)……来说 /来讲 /而言”,标示认知判断的主体的 “在……看来”,标示某种论说对象的 “拿……来说 /来讲”和 “就……来说 /而言”等。例如:

(18)* (从)你们公司的要求来看,我的条件不错。(韩国)

(19)当年,* (对于)浸溺在玩乐中的我而言,是一句很有哲理,可是不能领会的“禅语”。(马来西亚)

(20)我是还年轻人,* (在)我看来还是 “绿色食品”更重要。(韩国)

(21)学习汉语,首先* (拿)汉语的声调来说吧,汉语的声调对外国学生* (来说 )最难掌握的,因为我们国语里没有声调。 (韩国)

虽然这类框式结构的表层结构分析性较强,其前置部分在别的场合也可以单用,但在意义上却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如果出现遗漏,将会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

1.2 该用框式结构的却没用

这类偏误也属于遗漏型偏误,和 1.1的偏误不同的是,此类偏误是对框式结构的整体遗漏。相对于 1.1的偏误类型,此类偏误比较少。例如:

(22)首先从文字着手,跟小孩子一样的,照着样子* (在)练习本* (上)一笔一划地写出来。(中国)

(23)* (跟)喝咖啡、喝酒、吃蛋糕等* (一样),吸烟也是爱好的一种,但在这些爱好当中,好像只有吸烟往往让提出话题。 (日本)

例 (22)的偏误是显性偏误,从该句内部就可以看出来:它需要一个处所状语来说明动作“写”发生的处所,处所状语一般由 “在NP”来担任,又因为 “练习本”是普通事物名词,所以其后面还要带上方位词 “上”。例(23)是隐性偏误,“也”提示我们,“喝咖啡、喝酒、吃蛋糕”和“吸烟”具有 “是爱好的一种”的特点,它们之间具有类比关系,要体现这种类比关系,就得带上具有类比义的框式结构 “像 /和 /跟 ……一样 ”。

1.3 不该用框式结构的却用了① 由于在讨论第一类偏误时我们已经给各框式结构分了类,加上所有其他类型的偏误都没有第一类偏误那么多,所以在讨论其他类型的偏误时不再一类一类地分开叙述。

这一类偏误包括三种情况:只需要前置部分却把后置部分也带上了的;只需要后置部分却把前置部分带上了的;前置部分与后置部分都不需要却用了的。这类偏误属于 “误加偏误”。先看前两种情况:

(24)这样可以使人们在街上或者公共场合(*上)受到的不良影响能够受到控制。 (韩国)

(25) (*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愿意享受轻松的生活。(韩国)

如前所述,“在 +NP”中的 NP要求具有处所义,由普通事物名词充当的宾语需要借助后置方位词实现处所化。例 (24)中 “公共场合”具有处所义,其后面不需要方位词。例(25)“世界上”作句子的主语,其前面一般不能加 “在 ”。

第三种情况的偏误表现为:

(26)(*从)“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里),令我联想到人类自私的一面。 (新加坡)

(27)我用(*从)国家领导人的行为 (*中)举了一个例子。(韩国)

显然,例 (26)缺少主语,而 “从 ……里”一般只能充当状语,不能作主语,所以应删去 “从 ……里”。例 (27)的 “用”后边的成分是宾语,“从……中”不能充当宾语,故应去掉。

1.4 框式结构在句子中的句法位置错误

此类偏误是指框式结构出现在不该出现的位置,属于错序偏误。例如:

(28)当人们不断地浪费钱在吸烟上,就会令外汇流失,直接地支持进口货了。 (马来西亚)

(29)她想,如果住院的话,我得花很多钱,就照顾我在她的家里。 (日本 )

在现代汉语中,语序受象似性原则和抽象原则的双重制约,表示动作的起点、发生 (存在、经过)的场所的介词词组一般位于所修饰的成分前。 (参考蒋绍愚,1999;张赪,2000)例 (28)的第一个分句的谓语动词“浪费”带了宾语 “钱”,所以 “在吸烟上”应移到动词“浪费”的前面 (也可用 “把”将 “钱”提到动词之前)。例 (29) “在她的家里”是动作“照顾”发生的场所,所以它应该移位到 “照顾”的前面。

“对 (于)……来说”表示 “从某人或某事的角度来看”,它常常位于句首,作整个句子的状语;有时也可以位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一般不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后面,否则会使句子说起来或听起来不太自然。例如:

(30)我长大了以后他还是对我来说我生活中一个特别的人物。(南斯拉夫)

(31)这些人全都是对我来说,值得一提的。(日本)

如果谓语动词前面有多重状语,“对……来说”一般要移至最外层,所以,例 (30)、(31)中的 “对我来说”要分别移到 “还”和“全”的前面。

2.介词性框式结构的语义偏误类型

这里讲的语义,是指框式结构的整体结构及其前后置成分的语法意义。框式结构的语义偏误主要表现为:框式结构的前置部分和后置部分配合错误、框式结构出现冗余成分、框式结构的误代、框内成分的句法语义错误等。

2.1 框式结构的前置部分和后置部分配合错误

虽然框式结构的固化程度不一,但框式结构的前置部分和后置部分的搭配习惯一般都是比较固定的。如果对这种相对固化的关系不清楚,就容易出现偏误。例如:

(32) (*在)这种角度来讲,我是对安乐死这一问题赞同的。(韩国)

例 (32)中的“这种角度”提示这里是要标示判断的依据、来源,所以应将“在”改为“从”,构成标示判断的依据、来源的框式结构“从……来讲”。再如:

(33)对人们的精神 (*来看), (这是)很好的建议之一。(韩国)

(34)对我 (*说),这样也是一种挫折。(日本)

例 (33)的 “来看”应改为 “来说”。例(34)的 “说”应改为 “来说”。

2.2 框式结构出现冗余成分

此类偏误主要指的是框式结构选择正确了,但往框中填入成分时带上了冗余成分,这些冗余成分大多和框式结构所表达的意思相近。例如:

(35)在 (*随着)今日香烟广告之高密度的宣传攻势下,人们已在潜意识中,把吸烟当成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如每天洗脸刷牙一般,没什么了不起。(马来西亚)

(36)不过,在我本人 (*的观点)看来,一个人在合理的情况下,出于同情及怜爱之心,使一个站于死亡边缘的人快速地死去,终止了长期的痛苦。(中国)

“在……下”中间插入的应该是名词性成分,例 (35)的 “在 ……下”中是一个介宾(“随着”为介词)短语,应将 “随着”删去。“在……看来”本身已含有 “……的观点/看法”的意思,所以,如果例 (36)的 “在……看来”中还含有“的观点”,就显得累赘了,因此“的观点”应删掉。

2.3 框式结构的误代

这类偏误是指偏误用例中的框式结构本身在汉语中是存在的,但不符合句子要表达的意思,需要用别的框式结构来替换之。例如:

(37)所以从我们年轻的部下们来看,他是不易接近的人物。(新加坡)

(38)因为他是从困难的环境中长大的。(日本)

如上所述,“从……来看”标示判断的依据、来源,例 (37)的 “他是不易接近的人物”是“我们年轻的部下们”的观点,而不是根据“我们年轻的部下们”得出的看法,所以这里应该用标示认知判断的主体的“在……看来”。“从……中”一般表示来源或动作的依据,例 (38)是要表达动作发生的处所,应把“从……中”改为 “在……中”。

2.4 框内成分的句法语义错误

框式结构对填入框中的成分在句法语义上一般都有特定的要求,违背这一要求就会使得句子不合法。此类偏误在前面讨论 “不该用框式结构却用了”一类偏误时已经提到,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它就属于 “框内成分的句法语义错误”偏误,例如,像 “北京”、 “中国”这类典型的处所义名词就不能填入“在……方位词”中。再如:

(39)我在学习汉语上,最困难的是这个问题。(日本)

(40)人,除非在没有其他选择下,才必须靠自己做事,才会认真地做。(新加坡)

例 (39) “在 ……上”表示 “在 ……方面”,填入其间的成分必须是一个名词性成分,所以应将“学习汉语”名物化为 “汉语学习”。例 (40)“在……下”表示条件,填入其间的成分也必须是一个名词性成分,可以在 “没有其他选择”后加上 “的情况”。

3.介词性框式结构偏误产生的原因

前面在描写框式结构的偏误类型和用例时,从目的语 (汉语)的角度对产生偏误的框式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做了初步说明,以此来解释偏误产生的语言学原因。然而,对二语学习者言语系统的研究,只关注目的语规则的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光依靠对目的语知识的了解并不能完全避免偏误的产生。偏误的产生除了与学习者目的语知识匮乏有关外,还与学习者、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中介语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学上的失误有关;并且,有的偏误不是某一个原因造成的,而是多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就从这些角度来分析框式结构偏误产生的原因。

3.1 对 “框”的结构特征了解不充分

框式结构具有相对比较凝固的表层形式,其组成部分不得任意删除或替换。此外,框式结构在框式化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语法化过程,前置或后置部分的具体意义会有所损耗而变得抽象虚灵,很多时候它们只起着句法上的自足作用。留学生对这一特点的认识往往不够,在使用框式结构时常常会将框式结构去框式化、“移花接木”。上述所有偏误都或多或少地与此有关。这里以“在……方位词”为例来说明。

如前所述,“在……方位词”中,“在”只能表示空间关系的类型,具体的空间位置类型要靠“上、下”等方位词来表达,舍弃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使其很好地承载框式结构的意义和功能;而表示具体空间位置的方位词没有赋元功能,能够承担赋元功能的是语义抽象度相对较高的“基本关系介词”。例如:

(41)犹记得小时候最爱坐在外公的大腿* (上),聆听他在中国的一切经历。 (马来西亚)

(42)因为每个人都* (在)不一样的环境下生长,所以每个人性格特征都不一样,对应困难的方式也不一样。(韩国)

框式结构的“框”的特征不仅体现在其自身程度不同的不可分割性上,还体现在其组成成分的相对不可替换性上。不合时宜地替换框式结构的组成成分必然造成意义表达的“言不由衷”或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例如:

(43) (*对)我成长过程中,给我影响的人不计其数,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都属于给我影响的人。 (马来西亚)[在……中 ]

(44) (*在)目前为止,我认为对我影响最大的那个人,就是扶我踩上这块踏板的那位先生。(葡萄牙)[到……为止 ]

例 (43)、 (44)分别对 “在 ……中 ”、“到……为止”的前置部分进行了不适当的替换。

3.2 对框式结构“式”的特征把握不到位

随着框式结构表层形式的固化,其意义和功能也逐渐固定下来,对于要填充其间的成分的句法语义性质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备了一个 “形式—意义配对体”(form-meaning pair)的资格,即作为一个构式而存在,大多数框式结构已经具有不可分析的语义及形式特点。这种词汇性强的框式结构需要一一习得,留学生学习起来都有相当的难度。这里以“在……下”为例来说明。

当“在……下”表示条件时,“式”的特征更加凸显,填入其间的成分常常是以双音节动词为中心语、以结构助词 “的”为黏合剂的黏合式定中短语 (当然也可以是普通名词性短语),并且定语和中心语常常具有 “施事—动作”的语义关系,即 “NP施事的 V双P”。例如:

(45)在老师的热心帮助下,我对学习有了很大的兴趣。(韩国)

(46)在她的鼓舞下我学到好多东西。 (印度尼西亚)

如果填入其间的成分不符合上述句法、语义要求,就会产生偏误。例如:

(47)在老师们的耐心下,有今天了。 (日本)[在老师们的帮助下 ]

例 (47)“老师们”和 “耐心”之间不具有“施事—动作”的语义关系。

3.3 中介语可渗透性特点的影响

Adjemian于 1976年对中介语现象给出了“渗透” (pe rmeability)模式的解释。这是一个双向渗透模式,有来自母语的渗透即所谓的正负迁移 (语际迁移),也有来自目的语的渗透即对已学过的目的语规则和形式的过度泛化 (语内迁移)。 (参考王建勤,1994)这对留学生在框式结构如何合用或单用、如何掌握不同框式结构形式和/或意义上的关联与差别、如何掌握框式结构中框内成分的句法语义限制条件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影响。

母语负迁移对偏误的产生的影响非常广泛,上面绝大部分的偏误都与此有关。再如:

(48)今年一、二月,我在1北京服装公司工作过,我在2国内广告部工作,我们 (在3)这时候的广告是夏天女款的衣服,我们在4北晚报* (上)发表了广告。(加拿大)

“在1”和 “在2”后面的 “服装公司 ”、“广告部”都是普通事物名词兼处所名词,它们后面有无方位词皆可,这跟英语的表达习惯一样;“这时候”可以直接作定语,前面不需要加“在”,所以 “在3”没有必要用,而英语中必须要在 “this moment”前加上 “at”; “X晚报 ”是普通事物名词,前面有介词 “在4”,后面必须要有相应的方位词,但英语不需要。不难看出,“在1”和 “在2”由于受母语正迁移的影响没有用错;“在3”由于受母语负迁移影响用错了,至少用得不自然;“在4”由于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遗漏了与其配套使用的“上”。

其实,母语负迁移导致的最典型的偏误还属语序偏误,上文已有涉及,此处不赘述。

语内迁移常常发生在汉语形式或意义相似的结构之间。例如:

(49)(*对)我的感情上来说,我不想承认安乐死,因为我脑子里有宗教观念。 (日本)[从……来说 ]

(50) (*对)我来说,我的父母 60岁,而且他们是农民,跟在大城市生活的 20岁的我各个方面存在差异。(日本)[拿……来说 ]

出现例 (49)、 (50)的偏误,除了与留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这些框式结构的用法有关外,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些框式结构的后置部分形式相同或相近 (都是 “来说”)而产生了混淆,为了减少错误,他们就采取简化策略,常常用某一个框式结构 (如这里的 “对 ……来说”)表达多种语义关系,于是该框式结构 (“对……来说”)的用法被泛化了。

3.4 中介语发生的认知基础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获得语言能力的心理学基础与母语习得的心理学基础是不同的,或者说,他们的习得机制是不同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大多是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时已经过了关键期,而在关键期之后,“原有的习得机制已经退化,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依据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机制,证据就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获得的僵化现象” (王建勤,2000);而且他们都有比较强的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错过了关键期而无法激活习得母语时所借助的语言习得机制,他们所求助的只有人类一般的认知能力,他们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通过各种逻辑思维在母语规则和目的语规则之间、目的语各规则之间建立起联系。然而,这种主观能动性往往伴随着见同不见异、以相似代替相同、只看到联系而忽视区别等认知缺陷,从而会导致诸如目的语规则泛化、简化目的语规则以及负迁移等后果,而这些都是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

3.5 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中语言知识说明的失误

教学材料的编写安排与教学的安排息息相关,教材对语法项目的描写和解释是否准确全面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如框式结构 “像/跟……一样/似的”,其前置部分和后置部分都可以有条件地省略掉,但是,根据我们对《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卢福波,1996)、《现代汉语实用语法分析》 (上) (朱庆明,2005)和《实用汉语中级教程》 (上) (陈灼,1996)三本书的考察,它们对具体什么条件下可以省、省掉哪个并没有作出详细的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或者由于受教材的影响,或者由于自身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必要性,往往也不对此提出解释。如此一来,留学生就会以为这种省略是不受规则约束的,以至于在使用时产生偏误。

4.余论

由于框式结构句法和语义乃至语用上的特殊性,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只有既注意到 “框”的结构性特征,又注意到 “式”的形义配合关系,才能有效提高框式结构的教学效果。而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无论是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材料的编写、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安排,对此都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由于缺乏“框式”意识,就有可能将框式结构简单地看做一个具有可分析性的组合表达去教学,以致忽视了框式结构“框”和“式”的特征,这必然妨碍良好教学效果的获得。限于篇幅和目前我们的研究情况,这里结合上文的论述,仅就本体层面尝试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以供参考,更具体的教学策略有待进一步思考、试验与实验。

4.1 突出框式结构的整体性特征

在一定的可分析性基础上,突出框式结构作为一个语块 /构式的整体性特征,即 “框”和“式”的双重特征。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留学生的汉语语感,而不是重点分析结构内部的句法语义关系。近年来,学界已经逐步认识到语块教学在留学生语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如周健,2007等)。框式结构是语块的一个重要类型,其整体性特征和一定程度上的分析性特点都很突出,因此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都跟一般性语块有所不同。我们既要认识到很多框式结构有一定的可分析性,在造句构篇时有一定的类推性,更要认识到框式结构的“框”和 “式”具有整体性,是特定的 “形式—意义配对体”,习得这些框式结构时往往具有习得词汇性成分的特征,学习者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储存于心理词库中,以方便即时性提取、加工和使用。加强框式结构的整体学习和记忆,是提高语感和生成正确句子的有效途径。

4.2 加强语内和语际对比分析

对于汉语中形式或意义上比较接近的框式结构,要深入挖掘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包括语义、语用、句法功能以及对填入其中的成分的句法语义要求等方面,并且要找出它们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减少对目的语规则的泛化和简化。同时,由于框式结构的汉语特征比较显著,对比分析可以在留学生母语和作为目的语的汉语之间进行,当然这主要是针对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相近的结构,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促进汉语对汉语学习的正迁移,减少母语对汉语学习的负迁移。

储泽祥 彭建平 2006 《处所角色宾语及其属性标记的隐现情况》,《语言研究》第 4期。

邓思颖 2006 《粤语框式虚词结构的句法理论》,《汉语学报》第 2期。

——2009 《粤语句末“住”和框式虚词结构》,《中国语文》第 3期。

李振中 2008 《试论现代汉语框式结构》,《甘肃社会科学》第 5期。

刘丹青 2002 《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当代语言学》第 4期。

——2003 《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

刘晓玲 阳志清 2003 《词汇组块教学——二语教学的一种新趋势》,《外语教学》第 6期。

钱旭菁 2008 《汉语语块研究初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5期。

鲁健骥 1992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第 1期。—

—1994 《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1期。

蒋绍愚 1999 《抽象原则和临摹原则在汉语语法史中的体现》,《古汉语研究》第 4期。

邵敬敏 2008 《“连A也 /都B”框式结构及其框式化特点》,《语言科学》第 4期。

王建勤 1994 《中介语产生的诸要素及相互关系》,《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4期。

——2000 《历史回眸: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2期。

张 赪 2000 《从先秦时期 “介词 +场所”在句中不合规律分布的用例看汉语的词序原则》,《语言研究》第 2期。

周 健 2007 《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1期。Key words:Chinese interlanguage;adpositional circum-construction;error analysis;construction

An Analysis of the Errors of Adpositional Circum-construction on Chinese Interl inguage

HUANGLi-qiu1,SH IChun-hong2
(1.2.Center for Studies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Based on the Chinese interlanguage corpus,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syntactic errors and semantic errors that overseas students often make in their use of adpositional circum-constructions.There are four typical kinds of syntactic errors:the circum-construction is not completed;the circum-construction isn't used when it is needed;the circum-construction is used when it isn't needed;the circum-construction ismisplaced.On the other hand,there are four types of semantic errors:the circum-construction ismisused;the postpositive part and the prepositive partof a circum-construction aremis matched;redundant constituents exist in the circum-construction and there are syntactic-semantic errors in the constituentwithin the circum-construction.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circum”and“construction”respectively in the circum-construction;the impactof interlingual transfer;the cognitive foundation of interlanguage;the errors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eachingmaterials.Finally,the paperputs forward some teaching suggestions.

H195;H146

A

1674-8174(2010)03-0033-09

2009-12-03

黄理秋 (1984-),男,江西乐平人,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2007级硕士研究生。施春宏(1967-),男,安徽青阳人,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兴趣在语法、词汇语义和语言应用方面。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外国学生汉语书面语习得与认知研究”(08AYY003);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科研项目。

① 感谢《华文教学与研究》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

【责任编辑 蔡 丽】

猜你喜欢

方位词偏误句法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有讲究的方位词
动物们的聚会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汉语方位词研究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