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的伊川书院
2010-04-11常少君
常少君
(伊川县图书馆,河南 伊川 471300)
伊川书院,又叫二程书院,位于古都洛阳南百里处的伊川县鸣皋镇,它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原名伊皋书院,是中原三大书院之一。伊川书院在培养人才和弘扬理学思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教育发展史和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程颐(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北宋河南洛阳人,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是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程颐欲开办学校授徒传道,潞国公文彦博便把自己在伊川鸣皋镇一处庄园赠给了程颐,做为他的办学之用。鸣皋镇南望九皋山,东临伊河水。因《诗经》“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而得名。程颐就在文彦博所赠庄园的旧址上建起了伊皋书院,伊皋书院正房5间为讲堂,东西厢房各3间,是其弟子们居住的地方,书院内有稽古阁为贮书之用,相当于现在的学校图书馆,前方大门一间,上悬一匾,匾曰“伊皋书院”。为程颐所提,今已不存,另有宅田10亩,粮地10顷,以赡生徒。自程颐创建伊皋书院至去世的20多年间,他长期在书院著书讲学,他的思想体系和著述及其传道活动大多在伊皋书院完成,故被称为“伊川先生”。书院兴办后,四方学子,云集程门,“讲易学、授理学,求教者日夕盈门”,“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程颐所传之道,就是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洛学”,它对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具有开创之功。历史上著名的“程门立雪”故事即发生于此,程颐的寿命比程颢长20多岁,从事理学和传道的时间也就远远超过其兄,二程弟子中的大多数学生为程颐的学生,而程颐的授徒传道活动又多在伊川书院进行,所以说,伊川书院是理学的策源地之一。
程颐、程颢两兄弟的真传弟子有很多,较有名的有80余人,大多有史可查,其中吕大临、杨时、谢良佐、游酢被人们称为“程门四先生”。程颐去世后,他的弟子不遗余力地传播并发展洛学。宋室南迁后,文化中心也随之南移,二程的弟子将洛学流传推广到南方。其中对正宗洛学南传起重要作用的就是杨时(号龟山),“载道而南,一时学者翕然从之,尊为正宗。”他长期从事讲学,并建有东林书院。洛学由杨时南传这一支的师承关系是: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朱熹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他以二程学说为本,兼取诸家之长,最终集理学之大成,完成了对旧儒学的改造。这样,自二程到朱熹经过众多弟子的传播和发挥,终于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新儒学思想体系,被称为“程朱理学”。南宋宁宗末年,统治者开始尊崇理学,程朱理学取得正统官学地位,成为取代汉以来传统旧儒学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1 程门的四个得意弟子
1.1 吕大临(1044-1091),字与叔,今陕西蓝田县人。吕大临和他的三个兄长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钓均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之家,兄弟四人皆登及第,唯独吕大临气质刚强,尊横渠先生教诲,“不留连科举”,更无心仕途,一生追求学术研究。当时,关中地区涌现出以张载为首的博学鸿儒,被后人公认为“关学派”。吕氏兄弟也被公认为关学大家。吕大临与他两个兄长吕大忠、吕大钓皆投于张载门下求学、潜心研究《六经》尤深于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的精研与实践。
吕大临先投张载,后投二程求学,无心仕途,最后以门荫得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元佑七年(1092),范祖禹以其学行和人品出众,向朝廷举荐他为太学博士讲官,还未到任他就病故了,时年仅四十七岁。
吕大临不仅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而且是我国最早的金石学家。对青铜器的研究颇有造诣,他的主要著作有:《易章句》、《礼记解》、《大学解》、《论语解》、《考古图》、《考古图释文》、《吕氏家礼》等。
1.2 杨时(1053-1135年),原字行可,后因犯友人父讳,改为中立,学号龟山先生。宋熙宁九年,杨时中进士,次年被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他以患病为由没有赴任,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元丰四年(1081年),杨时被授予徐州司法。他专门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研习理学,杨时学成回归时,程颐目送他远去,曾感慨地说:“吾道南矣!”。元丰六年,杨时赴徐州上任;同年八月,他完成《庄子解》的著述。元祐三年(1088年),杨时被授予虔州司法。杨时执法公平严明,“公烛理精深,晓习律令,有疑狱众所不决者,皆立断。与郡将议事,守正不倾。”(胡公国《龟山先生墓志铭》)。
元祐八年五月,杨时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此时,杨时已40多岁,虽然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燥,勤奋好学。他与游酢等人的“程门立雪”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佳话。杨时学成后回到南方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
1.3 谢良佐(1050-1103年),字显道,上蔡人,后人称之为谢上蔡或蔡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从师北宋理学家的代表人物:程颢、程颐二兄弟。他青年时代就跟从程颢受学,后卒业于程颐门下。深得宋代理学修身之法:读书、静坐和反省。他曾向程颢请教,如何做到心口相应,程颢说:“且静坐。”于是,良佐就常常静坐。良佐学习努力,每当未理会或未透彻的时候,他的脑门就出汗,殚精竭虑弄懂、弄通。程颢常说:“杨时之学会得容易,谢良佐之学如水投石。”良佐修身甚谨,他说:“要克制自己,必须从本性最难克服的地方克服。”他认为修身的最大障碍在于“矜”。在与程颢相别一年后相见,程问他一年来有何进益,良佐说:“惟去得一‘矜’字。”此事成为千古佳话。
1.4 游酢,字定夫,北宋建阳人。自幼聪颖好学,经书看过一遍就能熟记在心,倒背如流。是程颐得意门生之一,元丰五年游酢中进士后,初任萧山县尉,改任博士。嗣后,游酢以方便奉养双亲为理由,请求就近调任河清县。范仲淹长子范纯仁贬官后,出判河南,将游酢视为国家栋梁,在学术上遇有疑难问题,经常与他一起切磋交流。范纯仁出任颍昌府长官时,又聘请他担任学府教授。范纯仁回朝复职,执掌宰相大权后,立刻任命游酢担任太常博士。后来范纯仁罢官,游酢也请求外任。宋徽宗即位后,游酢被召回任监察御史,出任和州州官。历任舒州和濠州州官。罢官后寄居历阳,游酢逝世后葬于此地。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 《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文集》各一卷。
伊川书院历经苍桑,近千年来,几修几废,几废几修,现存伊川书院的四通碑刻,既再现了当年的重修过程,也诉说了伊川书院的风雨岁月。
2 现存于伊川书院的四通碑刻
2.1敇赐伊川书院碑
薛友凉撰
赵孟頫书
郭贯篆额
圣天子继统御极,四方无虞,专务以文德化天下,惟洛邑土厚俗淳,恪于用命,不数岁,家户诗书,痒序之教大仃。重以两程夫子故里在迩,瞻望乔木,孰无高山仰止之思,而明德新民之学,日以兴盛。
伊川鸣皋镇炮手军总管勖实戴,读《易传》,读《遗书》,坚苦刻励而有得焉,乃更名曰:土希。尝语:“人之生也,天与之至善之性,苟不为物欲所蔽,操存涵养,真积力久,去圣贤之域,夫何远哉!吾儒读书学道,必以成己成物为第一义,每欲礼聘师儒,合里之俊秀教养之,使知圣贤义礼之学,以少副,方今开设学校,作新士类之美意”于是伊川书院立焉,募工鸠役,皆由己资,十年乃就,先圣先贤之象设,传道诸儒之位序。门庑、庖厨、讲室、库庾,举皆如制经营,颠末己尝记之。
其子慕颜铁木,复起稽古阁,贮书万卷。延佑三年春三月,来京师,谓友谅曰:“先生闻道晚而为学力,其于勉励后进之志,老不自已,所创书院,倘获上赐之名,庶其不朽。友谅因为集贤大学士言之,遂以闻,上嘉之,且曰:“力役之大,材用之广,成于一家,诚不易得也。”宜赐额,曰“伊川书院”。其命翰林直学士谅文诸石,集贤学士赵孟頫书丹,参知政事郭贯篆额。臣友谅谨再拜,稽首奉诏。呜呼!士希培植人材之心,慕颜铁木继承前人之美,皆甚盛也,而非圣天子慨然俞音,彰厥成绩,则来游来歌之士,亦何所观感兴起哉!是举也,岂徒河洛多士之幸,实世道之幸也!感叹不足而声之诗,诗曰:“天王垂拱天九重,一家四海车书同。洛邑奥区天地中,乡痒术序俗可封。伊川发源昼夜东,东归洙泗犹朝宗。先贤之传后所崇,士希志学能反躬。人生而静由降衷,莹然妙理恒照融。斜思一动万欲攻,养正乃得成圣功。欲将此说开群蒙,倾囊倒困兴学宫。圣人像设申申容,传道诸儒俨以恭。春秋释菜廪饩丰,贮书有阁高凌空。乃止肯构成厥终,延师聚徒鸣鼓钟。齐鲁一变呜皋风,焉知主善无王通。焉知来游无轲雄,他时取材预登庸。补禅治道三代隆,大臣含香闻帝聪。深嘉此举心何公,集贤老笔摇长虹。大书恩纪碑穹窿,百千其龄垂无穷。”
2.2 明刘咸伊川书院碑记
永乐丙申秋,余自西川调至河南间,尝出巡伊洛,过程夫子之乡,往往访寻遗迹而不可得百一,道经鸣皋,见苍莽荆棘中,败屋岿然,无门墙口钥以为限,因取建造之至,则萝丛纷翳,兽蹄鸟迹交乎其中,有像设遗绘灭不可得辨,摩挲石刻而读之,然后知为元敇赐伊川书院,盖上以奉先圣先师,其殿庑东则以祀程夫子兄弟及濂溪、康节、横渠、温公、南轩、东莱、晦庵九先生,西以祀鲁斋许文正公,而其文实翰林直学士薛友谅所撰,其书实赵文敏公之笔也,因再拜其下,发为一诗,以示河南诸学官,或有以与新之春。后予以公务所羁,足迹弗及,再至,距今又七八年,予向之所冀者,竟无一人义举,而其倾坏,视昔所见尤甚也。予乃尽出廪资以付河南府经历解希渊、嵩县知县吴祥,俾特以为谋,始计而郡中官属,教授杨旦以下,闻予兹举,亦皆欣然割俸以相厥役,未数月殿庑像设,焕然一新。工既讫,予又恐夫继今者或忽其事而莫之重也,乃命有司择谨厚者一人复其家,俾守之。而因以书其事始末于石,庶俾后人念其成之不易,相与扶翼,以保其勿坏。
2.3 伊川书院二程祠记
赐进士第出身知嵩县事升任山东济宁州知州淳安后学徐士讷拜撰:
儒学教谕苏门后学李滋书丹
儒学训导午阳后学王念勅篆额
兴学育才之地,榱坏垣崩,草菜榛莽,至久废不举者,虽日物力而人心居半焉。盖司土者视为所指,设铎者视为邮设,学士大夫视为公所,故任其倾圮蔽坏已矣!嵩邑为两程夫子之故里,“伊川书院”则元炮手军总管克烈士希,读先生《易传》、《遗书》有得而兴起者也,自元迄今,其地之或废或兴,岂尽运会使然?亦视乎其人以为兴废耳!
丙寅夏,余承乏兹土,访前贤之遗迹,溯伊洛之渊源,甫至之日,即思为修复之举,而疮痍满目,哀鸿遍郊,迫于时势,弗遑中止。今虽稍获苏息,而地荒俸微,又不敢以片瓦一椽之费,重属吾民乃与司铎奕倩李先生,心一王先生,集绅士而告之曰:“二氏之徒,崇尚其师说,凡有所建置,赴之不遗余力,而育才之宫,讲学之地,反任其獾颓倾废,其真二氏之祸福足以动之耶?抑亦圣人之道不明,而吾人之信道而未笃耶?两程夫子当圣远学湮之日,屹然身任斯道之重,明绝学以绍来兹,使圣人之道,灿然复明于世,则洛学之传,其有关于世道人心大矣!考邑乘所载,伊川书院中九贤并列而无专祠,非后起之责而谁责哉?吾人试思平时之所谓法者,不专于举业祠章,而实责之以圣贤之学,则必出其中口前笃者以羽翼斯道之存,区区美墙之地,其颓然而缺然者,何难一旦而轮换之乎!”诸绅士乃慨然思国,奋然而起,重其事,鸠工庀材,兴工于戊辰之四月,落成于己巳之三月,新建祠三楹,专祀明道、伊川两先生,以重洛学。
2.4 皇清楫重修伊川书院记
河洛贯穿天地间,图书出焉。圣人则河图以作,易则洛书以序,畴而千古为学之统,是河洛者学之大源也。自洙泗扬其波而流或息,由孟子而后,历千三百有余岁,而二程夫子始生,亲承濂溪太极之秘,倡明绝学会,张邵诸子皆聚于伊洛之间,说者谓伊洛之讷,道学所会,故东都建两程夫子书院,特以伊洛名是河洛学之源,而伊洛文学之归矣。伊川先生晚年迁居龙门之南,文潞公为置田千亩于嵩之鸣皋,先生玩易其地,此伊川书院所由始也。尹彦明有云:“先生践履尽易,平生用意惟在易传,求先生之学观此足矣。”而河图洛书俱统备于《易传》之中,然则伊川书院之所系于学为何如也。宋南渡后,仅存废址。元统制克烈士希,读先生《易传》有得,复为营建,元末兵毁。明万历时,程氏子孙求潞公所为置田千亩者,至于土人讼经年不解,田竟不可问,书院荒圮殆尽。康熙己巳,余有事嵩庐间,过两程故里,访先生讲学之地,惟短碣存道左,询之教谕李滋,言书院只余废宇三楹,祀子主其中,伊川讲席貌不可识矣。方创建两程祠,土人犹恐祠成而追其田,为之晓晓不止也。嗟乎!自宋而后,世代屡更,所谓千亩之田,不知阡陌,其主岂可复问,顾因田不可复而并废其祠,虑祠成而更求其田,皆惑也。且伊川者,万世之伊川,书院者,天下之书院,程氏不得而私之,其子孙又乌得闻之!吾人读先生之书,身历过化之地,讵表彰之功,甘居士希下耶!为修复而书其略于石,用解土之惑,且以告吾徒之学于斯者,志河图洛书之学必先之于伊川,由伊而至于洛,由伊而至于河,庶几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也哉!
伊川书院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见证,受到历代文人的景仰和尊崇。解放后当地政府曾拨款维修,特别是近年来伊川文物部门更是对伊川书院加强了保护。多次进行修复,使昔日的破败景象得到了根本改观。2008年8月伊川书院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李耀曾,常少君.中国历史名人与伊川[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
[2] 张民德,古代开封之大梁书院[J].图书馆学刊,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