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期刊丢失现象看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缺失

2010-04-11崔平安张慧婷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0年3期
关键词:诚信道德大学生

崔平安,张慧婷

(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2)

1 期刊丢失现象是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行为表现

以人为本,实现管理人性化、服务人性化是图书馆近年来为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源需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所采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服务模式。我馆在2007年3月22日-7月13日期间,为了进一步推进这种管理模式的运行,更加方便读者充分利用馆藏文献资源,在新书借阅处和现刊阅览室实行携带书包进入室内学习的规定。但是,从实际运行效果看,发现期刊丢失严重,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图书馆现刊阅览室共有期刊745种,在此期间累计丢失109种(204册)。事后分析期刊丢失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还是因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导致诚信道德缺失造成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盛行,使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变得功利和现实,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感的缺失,在诚实和利益的冲突之间,为了获取某种利益就发生了背弃诚信、偷拿期刊的行为。

2 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改革、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社会思想的日趋复杂多样,许多优秀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和摒弃,造成了整个社会道德观念的嬗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上出现的严重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灵魂,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价值观。

2.2 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在教育方面,虽然强调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则偏重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就业能力的培养,偏重了政治思想理论的教育,轻视了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和如何做人的教育引导。致使一些学生社会公德、社会责任和诚信意识淡薄、制度观念差、个人主义和物质占有欲望强,在处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时,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而不顾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不惜以牺牲个人的诚信道德为代价。

2.3 家庭教育的影响

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多年来家庭教育所强调的是子女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对子女的做人教育。因此,在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有的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的好坏,忽视了日常的做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对子女平时的不诚实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有的家长不注重自身的影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存在的不诚信行为也诱导了部分学生的诚信道德缺失。

2.4 网络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思想、展现自我、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它为大学生交流和沟通拓展了新的空间,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大学生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挥自我想象,体验自我超越,体验自我成功。但是,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虚拟性,使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网络交往,使人们的行为被符号化,撒谎、制造病毒、剽窃他人成果、诈骗等丑恶行为就发生在鼠标的瞬间点击中。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最多的群体之一,不可能不受到其负面的影响。

2.5 大学生自身修养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求人们诚实守信。诚实守信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大学生认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得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拿到计算机、英语等各种等级证书才是硬的,误以为这些外显的硬实力越多,就越有社会竞争力,而诚信这种与今后工作无关紧要的内隐的软实力,则是可有可无的。虽然有时在现实生活中也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但是,在来自社会各方面思想的多元碰撞,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惑,学业与就业的诸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得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为人处事上很容易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理,奉行实用主义至上的原则,很少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很少考虑自身诚信意识的培养。

3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注重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该成为学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道德缺失现象,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

3.1 深入开展诚信道德意识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诚信新的更加丰富的内容。诚信已不再是一种道德义务,而是已经成为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之一,成为伦理、经济、法律等社会义务的综合规范,是现代社会文明和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高校作为诚信教育的一个特殊载体,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诚信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全面推进“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把“以诚信为本”的思想放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位,把学生诚信道德的培养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体现到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之中,使科技教育、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强化大学生诚信道德观念,提升诚信道德意识,逐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行为习惯。

3.2 教书育人中要注重诚信教育

诚信是道德修养、成才做事的基础和前提。诚信教育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中一定要紧紧抓住诚信教育这个根本,时时事事处处突出诚信教育。古语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和信念的塑造者。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知识和道德的双重权威。教师在诚信教育中的表率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道德修养、学识学风、人格魅力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诚信意识。所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首先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深入研究教育规律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充分了解、理解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把诚实守信贯穿到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确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并将其强化为为人处世的第一准则;二是要树立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以言传道、以行垂范、为人师表,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三是要忠于职守,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认真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四是要严谨治学,勤勉踏实,笃守诚信,淡泊名利,甘做人梯;五是要树立学术诚信意识,增强学术道德感,不以任何手段抄袭、剽窃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用诚信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

3.3 管理体制中要强化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种优良品质,是社会要求人们遵守的一种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它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如果人们违背了诚信原则,不仅要受到社会的遣责,而且还要受到社会的惩罚,特别是在利益关系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根据诚信的这一特点,在学校管理体制中,首先要建立健全诚信教育制度,把诚信的具体规定列入到学校有关的制度中去,以强化诚信教育,培育诚信理念,让全校师生都知道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其次,还要建立诚信考评体系和个人信用档案,以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为评价内容,详细记录个人资料、品行说明、奖惩情况等信用记录,并和全社会的信用制度协调一致,以此督促大学生自觉遵守规则,主动维护个人诚信,最终使诚实守信成为大学生言行的伦理导向与共同遵从的价值标准。最后还要建立健全诚信奖惩制度,按照诚信道德建设的要求,修订完善校规校纪,以制度规范、引导和管理学生,不断增强他们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意识,对失信行为进行监督、约束和惩罚。

3.4 服务工作中要渗透诚信教育

学校工作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有直接为师生的学习、生活、科研等提供精神保障和物质技术支持的一切教学服务工作。这类服务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庞杂,且大多与师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所以,诚信在这里也就显得更为敏感和重要,在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服务主体诚信的榜样示范作用,就成为向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极其重要的有效途径。各个服务岗位都应该把诚信作为修身立业之本,真诚待人,笃守信用。比如说,在图书馆的工作中,馆员一是要始终牢记服务育人,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将图书馆尽可能完善的文献信息服务主动的融合到学校的教书育人的主体工作中去,千方百计地为读者提供满意的优质服务;二是要强化工作责任心,提高主人翁精神,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诚信的作风取信于读者;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在处理读者的违章行为时,既要坚持原则、以理服人,又要有礼有节,耐心地对违章读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四是不定期地开展图书馆知识讲座,不断提高读者文献资源使用技能,倡导开展诚信做人、文明借阅等系列活动,提高读者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通过科学严格的管理和细致入微的服务,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效。

3.5 环境建设中要体现诚信教育

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依赖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环境的支持和保障。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已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及时的。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等学校,在营造高雅的人文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中要点点滴滴、事事处处体现出诚信教育的内容。如何在环境建设中体现诚信教育,我们认为一是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上体现诚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教育新体系,以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诚实守信的自律意识,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真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中体现诚信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以培育诚实守信精神、树立诚实守信理念为目标,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多种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努力形成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形成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风。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创造教育启迪、亲和凝聚、陶冶塑造的育人氛围。三是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体现诚信教育,建立生态优美的校园环境,既能反映办学理念和治学风格,营造教育和学术的浓厚氛围,又能适应大学生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特点,使之相互融洽贯通,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益。

3.6 学生自育时要强调诚信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立意识、自主意识有很大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学生各种社团组织的建立,为学生自我诚信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在大力推进学校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社团组织来拓展素质教育,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参与社团等集体活动的工作过程中,从体验诚信、感悟诚信、理解诚信,认识到诚信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素质成才的必备条件,是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承诺、一种保证,一种责任,升华到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情感,变为诚信行为,自觉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4 结语

学校的诚信教育与民族的自强、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和学生的自我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诚信教育,思考诚信教育,探讨诚信教育的方法,拓展解决诚信道德缺失的途径,努力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许辉.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党史文苑,2006,(4).

[2]何建娥.高校学生诚信缺失刍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石莹.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思考[J].经济师,2007,(8).

猜你喜欢

诚信道德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大学生之歌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