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本质视野下的高校德育课建设
2010-04-11李建坡
李建坡
(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研究中心,河南新乡453007)
论高等教育本质视野下的高校德育课建设
李建坡
(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研究中心,河南新乡453007)
我国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一切专门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高等教育不仅肩负着培养大学生身体健康、增长才智的重任,而且还负有培养学生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任务。当前高校大学生德育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要加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德育课的建设,努力编撰内容丰富的德育教材,采用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地从事德育教学工作,以妥善地解决高校德育过程中出现的消极现象。
高等教育;本质;德育课
国家对高校的德育教学非常重视,多次下达文件要求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过系统而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一些大学生在德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信仰迷茫,或信仰资本主义,或对上帝等神灵有着特别的情感寄托,或无所信仰;诚信意识淡漠;价值观扭曲,个人主义与自我中心主义有所抬头,推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信奉实用主义哲学;缺乏原则性,有光就沾、有利就上的无原则投机心理严重。除此之外,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消极之处还有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这些情况显示,虽然高校德育成效相当显著,但高校的德育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欠缺,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一、编撰内容丰富的德育教材
德育能不能达到目的,教材是关键。因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它的知识体系、编写意图、教学要求、训练设计等直接影响到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直接影响到课程目的的实现”[1]。而当前的德育教材却不能尽如人意。这当中,课程内容重复是一个相对突出的问题。这种重复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同一门课程的教材中,经常出现内容前后重复的现象,这往往让学生看完前面一部分后便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兴趣。其次,“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存在重复倾向”[2],虽然高校德育教学设置有不同的课程,但不同的课程中常常出现相同的内容。这无形中也会降低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其结果是教材想要灌输的观念受到学生的排斥,致使一些学生的品质缺陷无法得到及时修补。
内容枯燥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指导思想僵化,理论与现实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传统高、大、全的德育目标致使高校德育课程在目标定位上经常脱离实际,抽象而僵硬,不能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真实需要”[3]。另一方面是因为作为德育典范的事例缺乏生动性、现实性。所谓“教材内容陈旧,方法死板,体系杂乱僵化”[1]。“德育内容有所偏颇,只重视政治教育、理想教育或集体教育,忽视了青年一代的基本品德教育”[4]。
因此,要想使学生愿意学习德育课程,就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教学研究,重点加强对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内容、理论体系以及教学体系的研究,丰厚教材内容,避免出现重复现象;同时还要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根据各自的特点组织编撰教材,避免彼此间的重复现象,提高教材质量,增强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在做好教材编写的同时,还要从适应教学需要出发,组织编写和制作“精彩一课”、多媒体课件等行之有效的辅助教材系列,从而形成包括基本教材、配套教材及音像类教材在内的教材体系。
二、采用切实有效的德育教学方法
虽然教材改革在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道德问题方面至关重要,但与此同时,教师的作用也应该受到充分重视,因为无论教材怎样改革,这种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实施上,通过教师的课程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具体到德育教师而言,其工作还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教学活动,要求他们既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德育教学中传授学生知识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就要求德育教学必须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使其情感受到震动,与教师的讲授内容形成共鸣。然而,现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授业”而轻“传道”的倾向,因而在德育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灌输式教学,“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5]。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难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成为阻碍“德育课程建设现代化的重要因素”[6]。这是因为,“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不是出于自我成长性需求,而是出于外界的压力或者功利性的需求”[7]。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德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特点,积极采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如在教学方法上,要熟悉演讲法、讨论法、辩论法、答辩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专题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大班讲授与小理辅导相结合教学法等技巧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中,要充分考虑到各教学方法的功能与作用,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功能整合,以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效应”[6]。
三、德育教学要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前德育教学内容由于泛化、不够精,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发展要求不明显。“一些内容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8]。因此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不足。“学生只是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住了这些知识、概念,而实际上并未真正认同这些德育内容,也就不可能内化为其人格品质”[9]。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德育教学中就要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谓针对性,就是强调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具体分析,针对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所谓实效性,就是实事求是,讲求效果、效益,要争取德育事半功倍,避免徒劳无功的教育活动,务求获得实际效果。坚决反对表面看着很热闹,但不解决实际问题、不受学生欢迎的形式主义德育教学。所谓主动性,是指要因势利导,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在问题出现之前。要努力提高洞察时事的敏锐性和鉴别力,主动进行德育调查研究,做到把握动态,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不是等到问题出来之后或错误的东西蔓延泛滥后,才用很大的力气去解决。所谓创造性,是指要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近年来,在德育工作实践中,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有许多创新,但总体而言,对新办法的探索还有待加强。
[1]徐元君.高校德育《法律基础》课教材改革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3).
[2]周顺文.高校德育内容及对大学生影响程度的调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3).
[3]段新明.试论当前高校德育课程转型[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1).
[4]李岩,马福.论学校德育如何适应信息化的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5]亓凤琴,李英.高校德育课程问题与德育实效性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8(1).
[6]周围.关于高校德育课教学方法设计的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2010(3).
[7]喻小红.注重“三贴近”,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J].铜陵师范学院学报,2008(6).
[8]刘双.德育内容创新的理性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6(1).
[9]张艳萍,李海.高校德育认同低效的归因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1).
[责任编辑 许 昌]
G641
A
1000-2359(2010)05-202602-02
201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