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
——兼论小说《大地》对中国农民的解读
2010-04-11姜春香
姜春香
(沈阳医学院外语部,辽宁沈阳110034)
赛珍珠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
——兼论小说《大地》对中国农民的解读
姜春香
(沈阳医学院外语部,辽宁沈阳110034)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小说家赛珍珠以其中国生活经历为基础所创作的中国题材小说《大地》,以跨文化的视角,向西方介绍了中国这个尚未被西方熟知的国家,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小说《大地》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民的土地情结和家庭观念,表达了作家对中国农民美好愿望的肯定。虽然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仍无法完全冲破西方殖民文学的桎梏,但是,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中,重新认识赛珍珠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赛珍珠;文化交流;《大地》;中国农民;土地情结;家庭观念
作为一名出生于美国、成长于中国的美国作家,赛珍珠亲身经历的民族隔阂及其盼望中西文化交融的创作态度,使她能够以跨文化的视角来解读上个世纪前半叶的中国,为西方世界了解当初这个鲜为人知的东方国家、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特殊的经历与创作的原动力
文学创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一点在赛珍珠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赛珍珠的中国情结恰恰在于她的中国经历。由于中国社会的主体主要是农民,因而,赛珍珠的文学创作所关注的主要是农民的恋土情结和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其代表作《大地》的出版使西方世界对这个东方古国开始予以关注。事实上,“从文学的价值取向上看,文学除具有文艺美学的意义以外,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待文学的价值取向,都无法排除其意识形态的作用”[1]。赛珍珠的小说一经发表,就在西方世界引起巨大反响。赛珍珠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在于她“懂得如何在这人口众多的群体中看到个人”,其作品“赋予西方人某种中国精神”,使他们“体会到一些弥足珍贵的思想情感”,并由这些情感把东西方的人们“作为整个人类在地球上连接在一起”[2]209。
赛珍珠所关注和留恋的仍是西方当时流行的中国形象传统,即那个乡土田园中国的原型。她笔下的中国形象,并非其凭空杜撰出来的形象,而是特定文化在特定时代中关于特定主题的典型范本,是为那种特定文化和那个特定时代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所找到的一种理想的表达式。她虽然写的是中国的故事,但却表达的是一种美国精神,是客观现实在赛珍珠创作中能动反映的结果。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广泛地接触到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与同时代的中国人一样,她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因而,中国农民的土地情结和家庭观念构成了赛珍珠文学创作的本源。
赛珍珠作品所表现的理想既是传统的又是乡土的中国。作为一位中国辛亥革命后描写中国的西方作家,她的贡献主要不是对中国革命的诠释,而是对中国当时社会的关注。虽然她要表现的是未受西方浸染的中国,但在实际上她所生活过的那个中国当时恰恰是处在西方影响下的中国。她歌颂的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风土民情和习俗观念。
但无论如何,赛珍珠与其同时代的殖民主义作家大不相同。“殖民文学实际上是白人作家对殖民地民族素材和话语权的篡夺和盗用。殖民文学作家是白人作家,他们站在英国主流文化的一元立场上,以纯粹的英语作为创作语言,反映殖民时期的海外经历,创作的宗旨是维护帝国主义的秩序,宣扬的是大英帝国昔日的繁荣昌盛,即使作品中偶尔有殖民地土著人物出现,这些土著人物也都是白人殖民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拥护者”[3]。赛珍珠作为侨民,从小就与中国普通百姓为邻,这就为她了解当时中国的民情打下了基础。此外,她的父母要求她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学,学习孔子伦理以及中国文学史。当她到南京金陵大学和东南大学任教时,她对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所以,在此后的文学创作生涯中,赛珍珠并未像那些殖民作家那样以西方话语的立场进行创作,而是把中国人当时的生活现实与心理现实如实地再现出来。
二、中国农民的恋土情结与家庭观念
中西文化的融合在赛珍珠身上集中体现为西方基督教与东方中国儒教两种文化的融合。基督教讲求博爱精神,儒教追寻仁、礼精神,两种文化虽有差异,但也有许多共通之处。在社会形态上,西方处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东方的中国则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西方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而东方的中国则处于以农业为主的时期。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在赛珍珠的思想深处形成了巨大的冲突,以至于使她的文学创作一直处在现实与理想和理智与情感的矛盾之中。但是,由于文学创作基本上源于社会存在,因而,她的中国经历促使她在以中国素材的文学创作中把对土地、对农民的偏爱转化为一种理想化的浪漫情调,并始终将其贯穿于她的全部作品中,《大地》是这一题材的典型作品。在她冷静地观察中国的现实之后,她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多灾多难的中国、下层普通民众的贫困现状。她在小说中描写了自然灾害以及匪患、军阀和苛捐杂税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如实地描绘了当时中国农民身上的各种弱点,例如,中国农民的封闭性、愚昧性、自私性以及百依百顺的奴性,人们之间的相互倾轧、残杀和坑害等。然而,当赛珍珠在作品中涉及农民与土地这一主题之时,她并非鄙视她笔下那些中国农民,而是以一种博爱的视角和浪漫式的理想为这种并非光彩的现实加上一层耀眼的光环,甚至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把农民身上的这些弱点作为一种美德来加以赞扬,把原始的农业文明崇尚为人性的完美,像中外浪漫主义时代的文人和中国古代文人陶渊明那样,将原始的耕作方式和封闭的农村升华到田园诗般的境界。在她看来,农村里的生活才是中国真实的生活。庆幸的是这种生活未被现代习气沾染而能保持其纯真。赛珍珠把这种生活视为中国的现实,而这种浪漫主义的理想也成为小说《大地》中城市与乡村之间相互对比的准则。在这部小说中,只要写到泥土,她就充满了温情,而一触及城市,她便以冷酷的态度予以挖苦。农村的朴素无华与城市的虚幻美景、农民的辛勤劳作与公子哥逛妓院和进赌场等的鲜明对比均表现出赛珍珠这种回归土地的美好理想。
《大地》这部小说是表现赛珍珠对中国农民和中国农村前途理解的代表性作品。小说主人公王龙把土地视为命根子,当王龙的后代们想要卖地时,王龙无法抑制自己的愤怒,把要卖地的孩子说成是“败家子”,卖地的人必定要“倒霉”。作为她笔下农民形象的代表,王龙认为,经历过旱涝灾害和匪患之后,只有土地是抢不走也离不开的。
赛珍珠的“土地情结”在“大地三部曲”的第二部《儿子们》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老大和老二成为狡猾奸诈的商人和政治的投机者。老三王虎虽然开始也算正直,但后来也堕落为一方军阀,而军阀的本性又吞噬了他的理想,其结果是令国家和人民蒙受了巨大的苦难。小说中三个儿子的最终结局也在告诫人们:不能离开土地。“大地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分家》则与土地情结关系不大。该书重在表现动荡年代王龙几个孙子的生活,突出了内战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在《大地》这部小说中,赛珍珠的中国家庭观念主要体现在女主人公阿兰的身上。阿兰表现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赛珍珠的家庭观念这一创作主题在另一部小说《母亲》中也得到了体现。这部小说从作者的个人视角,叙述了一个在痛苦中守寡一生且又对性生活眷念的女性形象。作者的这一家庭观念在当今看来虽然不值得崇尚,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女性美德的一面。
赛珍珠在“大地三部曲”中以否定的笔调描绘王龙的后代在经商或从军的现实生活中失败的同时,把希望留给王龙的孙子王源。王源西学归来,回到他爷爷曾经经营过的土地上,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农民的未来和出路是知识与土地的结合。尽管这一结论并非中国农民的真正出路,但通过“大地三部曲”的创作,赛珍珠的确在理想主义的创作中保持了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表现了中国农民在当时社会境况中的土地情结和家庭观念。
三、中西文化碰撞下交融的历史反思
小说《大地》作为中国农民题材的作品,虽然那种田园诗般的朴素很美,但是作为一种了解中国,尤其是了解中国农民的史料,在创作中,注入了作家的主观臆想,而非完全真实的再现。赛珍珠对中国农民土地情结及其家庭观念的理想性创作并不能真正代表长期落后的中国农业文明所铸成的中国以及保守与愚昧的中国农民。她虽然身临其境,讲述了当时的中国及其农民的境况,但她反映的毕竟在很大程度上仍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及其农民阶层。
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下研究赛珍珠的创作思想,人们禁不住会想中国当代的伟大作家鲁迅。鲁迅对中国农民批判态度与赛珍珠截然相反:鲁迅对国人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其小说中,“怒其不争”多于“哀其不幸”;与之相反,赛珍珠作品中的农民基本上是被同情和被赞美的对象。虽然她也在作品中表现了当时中国农民身上存在的某些弱点,但是,在她看来,只要农民能够回归土地并以土地为根,他们就会显得纯朴与可爱。《大地》以主人公王龙的孙子王源回归土地的方式表达了她对中国农民和中国社会前途的理想,这只不过是西方视域下的理想世界而己。中国旧民主革命和新民主革命实践均已证实,这种西方人所谓的理想是不会有真正出路的。究其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和隔阂。虽然赛珍珠一直在中国生活,但她受其家庭及美国思维方式的影响,无法真正了解中国下层民众之心。虽然她也热爱中国和同情中国,但她不可能体会到中国人在落后时的屈辱感,因为她毕竟是客居中国的美国人。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的感受更多的是来自西方人以自上而下看中国所形成的怜悯而已。她所接受的教育仍以西方教育为主,她及其父母在中国传教和教书,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使她在观察任何事物时无法超越种族界限的视野,这就形成了她对中国当时特定背景下的中国农民理解的局限性。
对赛珍珠的上述客观评价并不影响她对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也不会抹杀她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作为客居中国的美国侨民,赛珍珠毕竟对中国文学经典、孔子伦理以及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她对中国农民的土地情结和家庭观念的诠释,使西方对中国文化有了了解,因为在此之前,在大多数欧美人的眼中,中国只不过是地理位置上的意义罢了。而与赛珍珠同时代的美国作家,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基本上是以蔑视中国人为己任的。在这些作家看来,“中国人是个劣等民族”、“黄祸的化身”。在西方世界对东方中国缺乏正确了解的时代,赛珍珠的文学创作填补了这一空白。
首先,赛珍珠小说在西方各界所产生影响的轰动效应表现在其作品使欧美几代人对中国人民看法发生了改变上。英国学者认为,赛珍珠的作品“为数以百万计的欧洲人提供了关于中国农村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第一幅画面”[2]209。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学者和普通百姓也是通过她的小说创作才开始对中国产生兴趣,开始关注中国人民的生活与命运的。美国记者与作家海伦·斯诺认为她是在读了赛珍珠的《大地》之后的次年才来到中国的[4],而此后,海伦·斯诺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美国政治家老布什总统也称自己为赛珍珠作品的忠实读者[5]。
其次,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美国学术界产生的影响足以印证了赛珍珠中国题材创作的文学意义。作为获得这一国际性文学殊荣的第一位美国女性作家,她的获奖在美国学术界引起轰动,这使她成为当时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正是这场讨论,使她的文学创作最终被纳入美国的“主流文学”,进而打破了当时美国所谓的“纯文学”界限,并使女性作家正式得到了美国文学界的首肯。
再次,赛珍珠中国题材创作的成功在中国以及海外华人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她的大部分作品已被译成中文,部分作品已有几种译文版本。仅以《大地》为例,自该书出版到新中国成立的18年间,该书就已有8种不同的中译本,其中仅商务印书馆就印刷了12次。此外,还有杂志进行连载。这种现象在文学界和出版界都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现象也表明了她的中国题材小说创作在中国的接受是成功的。
对赛珍珠中国题材创作的评论,以及由这一评论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充分证明了赛珍珠在中西文化,尤其是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中国人民将会永远记住她这位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感谢她为宣传中国和中西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1]胡铁生.新兴学科的历史发展与时代反思——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百年回顾与现状评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 (3).
[2]Elizabeth Croll.Wise Daughters from Foreign Lands——European Women Writers in China[M].London:Pandora,1989.
[3]胡铁生.论文学话语权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新转向[J].学习与探索,2008(1).
[4]Helen Foster Snow.My China Years[M].New York:William Morrow,1984:19.
[5]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05.
China in Buck’s Pen in the Cross-Culture Perspective——In Addi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Good Earth
J IANG Chun-xiang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Shenyang 110034,China)
The American novelist Pearl S.Buck,an Nobel Prize winner,made her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cultural ex- 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Chinese theme novel The Good Earth based on her own China’s experience,which introduces the then unrecognized country China to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cross2cultural per- spectives.The novel mainly displays the Chinese peasants’feelings of farmland and family ideas and shows Buck’s affirmative attitude towards her ideal wish for the Chinese peasants.Although she could not break through the shackles from western colo- nial literature,it is important both realistically and theoretically to have further studies of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hat Buck has made in the present time of globalization.
Pearl S.Buck;cultural exchange;The Good Earth;Chinese peasants;farmland feelings;family ideas
I106.4
A
1000-2359(2010)05-202062-03
姜春香(1964-),女,吉林松原人,沈阳医学院外语部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和英语教育研究。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2008lslktjyx-57)
201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