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理分科的国内外状况和现实思考
2010-04-11李群
李 群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安徽合肥 230061)
高中文理分科的国内外状况和现实思考
李 群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安徽合肥 230061)
目前,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如果要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其前提条件是:整合高中课程,转变和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文理渗透;降低学科难度,改革高中评价方式和高校招生方式;提升教师素养,注重文理隐性渗透。
高中;文理分科;整体素质;文理渗透
2009年2月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在教育部网站发布公告,就4个方面、20个重大教育问题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其中第六个问题就是“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天,就有数十万网民参与调查,暂且不管调查结果如何,仅就大众的参与热情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是关乎民生、关乎教育、关乎国家未来的重大课题,值得我们认真对待、谨慎从之。
一、高中文理分科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一)文理分科的渊源和蔡元培先生的主张
中国最早的文理分科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
19世纪末,新式学校在全国各地开始设立,学生人数逐渐增多,学校的设备和管理制度也逐渐完备。20世纪初,清政府对大、中、小学的学制和学业均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并且派人出国考察,学习和仿照法、德等国的教育体制,以为国用。当时,清政府参照德国学制,规定中学实行文实分科。所谓文科即“以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为主课,而以修身、算学、博物、理化、法制、理财、图画、体操为通习。”实科即“以外国语、算学、物理、化学、博物为主课,而以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历史、地理、图画、手工、法制、理财、体操为通习。”[2]这里的“文实分科”应该是现在文理分科的渊源。
至于分科的原因,清末学部在《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析》解释到:“至中学之宗旨,年齿已长,趣向已分,或令其博通古今以储治国安民之用,或令其研精艺术,以收厚生利用之功,于是文科与实科分焉。”[2]
对于清政府的这一做法,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文实分科之说,……其制盖有数种流弊:一、各省竞设文科中学,而实科至少,以实科之设备较普通中学需费更巨,其教员亦非现在高等师范之毕业生不能任,至于文科,则设备更简,而科举时代之文人皆可为教员。二、至少实科中学,则专门以上学校之属于文、法、商诸科者且不患无可招之生,而理、医、工、农诸科则合格之生甚少。三、文、法、商诸科所招之中学毕业生,科学知识太缺乏,仍为变相的举子,而不适于科学万能之新时代。”[3]
从蔡先生的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当时的学校很重视文科,或者说文科的规模大大超过实科,而文科教员多为科举时代的文人,因而导致毕业生科学知识太缺乏,不能适应“科学万能之新时代”。
民国时期,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通过对北大进行的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使北大逐渐成为一个新式的综合大学。他在北大实行文理分科但又使之相融以及实行选科制等制度,对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又博学又实用的人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见,蔡元培主张大学适宜文理分科,而中学不应文实分科。这体现了蔡元培重视中学生基础知识的构建和文理学科的均衡发展的思想。
1912年,蔡先生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任职期间,他对封建旧教育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我国近代教育体制。在蔡先生具体领导下,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月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为法》明确规定“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4]1042-1044,取消了清政府的“文实分科”,而实行“中学制”,使教育体制更加趋于科学化、系统化。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高中文理分科及其利弊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急需建设人才,为培养专业人才,就照搬了“苏式”的分科教育方法,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专业大调整。50年代的院系大调整是新中国成立初的第一次高校合并,因为当时工业化是国家建设的主要目标。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我国大学基本上都是按科类设置院校,文理工分校,特别是行业办学,科类更加单一,行业性过强,专业面窄,严重阻碍了创造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上个世纪60年代到文革结束前,高中一般不分文理。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为分类培养人才,高中文理分科趋势加剧。1977年以来,高中课程均是应对高考而设置。因为高考要分科考,所以高中自然就得分文理。
然而,对于高中文理分科的弊端,讨伐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著名学者朱永新认为:第一,大大削弱的文科的水平;第二,理科难度进一步加大,产生了更多的学习失败者;第三,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第四,使应试教育变本加厉。[5]很多学者都看到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是我国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顽症”,提出要下力气来改变这种思想、更新观念,“人文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渗透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6]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呼声很高,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也是大势所趋,山东省2011年将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计划,从2011年开始,全省各高中必须全面实施课程标准,做到该开的课全部开出来让学生选修,真正实行走班制和学分制管理,这就意味着,山东将在2011年省真正取消文理分科。
这是我们所期待的,而且期待在全国范围内能全面实施。
二、国外高中的课程设置及其启示
(一)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状况
1.德国高中教育管理体制的整个设计是以Abi考试为核心的,Abi不是一次考试的成绩,而是对于整个高中学习成果的综合评定。有了合格的Abi分数,德国人可以终身受用,在任何年龄阶段,去申请任何大学。在必修课程范围内,高中生仍有广泛的可能根据扩充的课程设置来选择个人的重点科目。学生进入十一年级(相当于高一)就开始选课,必须无一例外地从文科类、社科类、数学和自然科学类三个领域里的每一个领域中选择课程。进入十二年级,才算真正进入Abi考试准备阶段。对于进入十二年级后所选择的课程,在每学期结束后,都要进行评分。分数的评定来自两个方面:平时的测验成绩和课堂表现,各占50%。另外,学生要想获得好分数,可以用一个专题研究报告来代替相应课程的书面测验。
2.美国并没有法定的全国统一高考,但大多数美国名校都指定考生提供SA T成绩。SA T考试并不与中学的教学内容挂钩,其功能并不在于检验中学的教学成绩,而只是为大学选拔合格的学生。美国近三分之一的高校是两年制社区学院或初级大学,仅凭高中毕业证即可入读。另外三分之二的高校是四年制大学,80%以上的四年制大学在招生时还要参考高中表现,即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科成绩、班级排名、上课讨论表现以及参加社会工作情况等。
3、日本的大学有初试、复试。第一次考试由大学联合举行,是全国统一考试,包括国语、数学、外语、社会和理科共五科(社会中选一科,理科中选一科)。第二次考试由各大学单独举行,一般从通过第一次考试的学生中录取90%。大学在录取新生时,还要参考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和操行以及健康情况等。[7]
(二)国外高中教育的启示
1.高中教育应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就是淡化专业定向,强调文理渗透,尤其是人类普适的文化价值的传授,主要是为人的精神成长打下厚实的底子。其实,现在的大学也逐渐在淡化文理分科,尤其是大学低年级在课程设置上以通识类课程为主。
这里涉及到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的目标。笔者认为,高中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为高校输送考生,而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和谐发展的社会公民。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包括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他人的隐私和权利的尊重、对不同生活方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包容,遵守法律,怀有良心、坚守良知,等等。没有这个修养,社会就不和谐,就做不到可持续发展。科学素养包括求知好学的精神、敢于质疑挑战权威的批评精神、“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求真精神、敢于坚持真理的独立人格等。要达成这一教育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文理渗透。就像儿童成长过程中不能任其偏食和挑食,只有在营养均衡、搭配合理的前提下才允许其选择一些偏好的食品。
2.高考方式与高中教育方式的有机联系
尽管我们很难照搬这些国家的高考方式,但是我们还是发现高考方式与高中教育的不可分割性,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大学招生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高中教育方式。德国的大学招生看Abi成绩,而Abi成绩是高二以后的平时测验成绩和课内外表现的综合,所以教师和学生就必须重视平时的学习和操行等表现;美国80%以上的四年制大学在招生时还要参考高中表现,即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科成绩、班级排名、上课讨论表现以及参加社会工作情况等,日本的高考不分文理。可以说,这些国家的大学招生方式是高中教育发展的有机衔接。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这些西方发达国家的高中教育也是应试教育,只是他们的大学招生方式促使高中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所以,高考与高中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改革高中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就必须相应地改革大学招生方式。
三、关于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现实思考
(一)整合高中课程,转变和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文理渗透
1.明确高中教育的目标,明确全面发展的内涵
前已所述,高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公民。有人说“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这显然是将“全面发展”错误理解为“全科发展”。我们所指的“全面发展”是身体和心理、才智和人格、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均衡发展。
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社会公民,而不仅仅是为高校输送“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以及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学都强调通识教育,以求培养“全人”,高中更应如此。
2.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并不仅仅是通过相关课程得以实现
有人说,文科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理科课程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个观点是偏狭的。
其实在文科的材料选编和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培养科学素养。比如,目前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册都会选用一些科普类和关于人类科学精神的范文,或者是介绍科学大家的敢于质疑、敢于冒险探究的文章,有的教师(比如著名教师霍懋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怀疑现成的结论,要求学生讲真话,将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自己教育理念。在这样的文科教学中,一样能培养人的求知好学、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二)降低学科难度,改革高中评价方式和高校招生方式
1.降低学科难度,首先要降低高考难度
如前所述,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不在于九门课全开,但是,目前文理分科的状况使得各学科都比较艰深。这几年,基础教育和高中的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课程的实际内容的难度却在加大,笔者接触到一些重点中学的学生,很多都感觉理科较难。实际上,国外的高考难度并不高,但照样能考出水准,而实际上这个难度的知识对于应对生活问题和未来高校学习已经足够。所以,应适当降低考试难度,并相应降低教的难度,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取消文理分科才不至于加重学生负担,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综合的、必备的、基本的人文与科学基础知识。
2.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采取更科学合理的高中评价方式
目前我们评价一所中学的办学质量,往往以该校的高考达线率(顶线评价)作为依据,这种评价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但却违背我们的教育目标。以考试竞争和选拔淘汰为宗旨的顶线评价,偏离了现代基础教育的正常态,这使我们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越来越艰难。
有学者提出了底线评价应成为杰出教育的应然选择。[8]这种评价,“从竞争性的精英选拔转向均衡化的平民合格,恪守本分地坚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公民素质基础”。“从程度上看,底线评价应当是普遍可及的和普遍合适的,也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拥有了基本的教育资源的常规状态下,适当努力即可实现的程度。……从具体内容看,底线评价应当是判断人的普通公民基础素质状况的评价,所以必须重视具体的生产劳动素质评价、社会公益活动贡献评价、自立于社会的生存能力评价等等。”[8]可见,只有真正理清了我们的培养目标,才可以科学合理地确定教育的内容、过程和评价方式。
3.以高考制度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发挥好高考的指挥棒作用
事实上,取消文理分科这样一个讨论,对于业内人士来讲,理论上是没有什么可争议的,但在当前确实无法具体操作。许多知名教育学者认为,如果不进行以高考制度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单取消文理分科将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相对偏科学生而言特别不利等一系列新的问题。
高考方式的改革,这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相信国家教育部门会统合考虑高中课程和高考方式的配套改革,在此不再缀说。
(三)提升教师素养,注重文理隐性渗透
无论是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教师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在一个理性化程度不高的社会里,教师的这种作用就更显得突出。”[9]185
“要培养或教化学生的理性,教师自己首先得成为有良好理性素养的人。这就意味着,教师应该有健全的理性意识、基本的理性能力、强烈的理性精神和正确的理性观。有了这些良好的理性素养,教师就不至于接受和应用那些不经任何理性反思与辩护的绝对权力,就不至于堵塞青少年理性发展的道路,从而就为学生树立了一个依赖于理性进行判断和行动的良好榜样。”[9]185
一个高素质的教师,会在他的课堂教学中,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很好地统一起来,会将现代教育心理学所提出“融合教育”的理念实践在教学行为中。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布朗在其所著《人性教育》一书中提到:“缺乏情意的教学活动,不会使学生产生知性的学习;同理,缺乏心智活动的教学,也不能激起学生的意志与感情。”[10]39
就课程而言,有文科和理科之分,但就教师的教学对象而言,应是既有认知需求也有情感需求的学生,所以,无论教师教什么学科,都应遵循“寓情感于认知这一基本原则”。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育理念,这是我们当下迫在眉睫、必须大力推行的事情,因为,所有的教育改革、教育理念、教育目标的实现,都不可能绕过教师这个环节。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全核心发展的合格的社会公民,除了教师和学校,还要有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跟进,需要我们这个社会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气,这是个社会大工程。
[1]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zhuanti/2009zqyj/.
[2] 大清教育新法令(第3册)[G].北京:商务印书馆版,1910.
[3] 蔡元培.德国分科中学之说明[J].新青年,第5卷,第5号.
[4] 孙常伟.蔡元培先生全集[M].“函电与公牍之部”.
[5] 朱永新.文理分科:应试教育的毒瘤[J].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6] 周远清.调整重理轻文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2,(1).
[7] 徐晶晶.国外文理分科之借鉴[J].上海教育,2008,(11).
[8] 杨启亮.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J].教育研究,2006,(11).
[9] 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Reflecting the D ifference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Separation of L iberal Arts&Science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L IQun(Department of Education,Hefei Norm al University,Hefei 230061,China)
A t p resent,the cry fo r cancellation of separation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teaching in senio r high schools are becoming stronger and stronger.If separation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is destined to be cancelled,the p rovision is to integrate senio r high school curriculum,to change and imp rove teacher education philosophy,to truly permeate liberal arts w ith science,to lower academic difficulties,to reform senio r high school assessmentmethods and college enrollment patterns;to imp rove teacher quality,to pay attention to the hidden infiltration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Senio r high school;separation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teaching;overall quality;infiltration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G630
A
1674-2273(2010)05-0099-04
2010-06-27
李群(1964-),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
(责任编辑 闫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