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的实践与思考
2010-04-11杨梅娟
杨梅娟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图书馆
〔河北省秦皇岛市 066311〕
笔者理解的学习型图书馆主要体现在从业者构成上。当一所图书馆的多数成员能自觉地学习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并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从而形成了具有勃勃生机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就可以纳入学习型图书馆范畴。各类型、各层次的高校图书馆,都要为教学与科研提供可靠的文献信息保障,朝着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的目标持续努力。笔者结合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原名“秦皇岛外国语学院”,以下称“秦外院”)图书馆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的实践,就此试做讨论。
一、“秦外院”简况及为何要构建学习型图书馆
(一)“秦外院”情况简介
“秦外院”是河北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外语类省属普通高校,目前有在校生6 000余人,教职工近400人,属于高等职业学院。我院图书馆现有藏书25万册,入藏期刊近千种,设有电子阅览室、视听阅览室等信息服务场所。图书馆共有工作人员32名,其中在编人员20名,临时工作人员12名。
(二)构建学习型图书馆是大环境的要求
提出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的目标,缘于社会大环境变化。“秦外院”的前身是一所普通中等师范学校,2002年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目前,在校生由原来的1 300人增至6 000多人,教职工由原来的210人增至近400人,图书馆藏书也由原来的5万册增至25万册,并先后购置了300多台计算机和其他现代化信息设施。已经初步形成一所实行了自动化管理,能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中小型院校图书馆。可以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硬件建设已基本到位。要切实提高办馆效益,为本院教学与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下一步的关键之一在于提高员工群体的素质。
提高员工素质的主要途径无非是选派人员外出进修、组织岗位培训和倡导自学。就一所最近“升格”的高职院校而言,大体处于外延发展阶段,可以说是百事待举。图书馆是教辅部门,此时大力争取进修人员名额未必可行。即使是参与岗位培训,也有诸多不便。一则是,近年来举办培训班者不少,但这类“培训班”短时却未必奏效。加之收费不菲,致使业界对此颇多微词。再者是,就我馆这样一所小型的、在变革发展中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图书馆来说,不宜依靠随机性强的外部培训。要提高员工的群体素质,最佳选择是以内部举办讲座、实施培训为主,大力倡导学习,同时鼓励创新,建设学习型图书馆。
二、“秦外院”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的措施
(一)举办专业讲座
借鉴程焕文先生的意见,“图书馆是学术性服务机构”[1]。举办专业讲座的首选主题是图书馆专业方面的知识。讲座以自我教育、互相学习为主旨。选择本馆在编人员14人担任主讲人,上述人员占本馆在编人员的70%。
我馆的讲座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讲座之初,主要为图书馆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基本业务知识介绍,包括图书馆学的研究发展史、数字图书馆的历史及现状、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使用心得、读者服务工作介绍、图书馆采编工作概况介绍等。在使员工了解了图书馆的基本理论及业务之后,讲座的主题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例如,以读者服务为内容的讲座,共拟定了十二个主题,分别为:读者服务总体介绍;读者分析;阅览服务与创新;借出服务与创新;参考咨询服务与创新;其他读者服务介绍;外语学院读者服务工作特色;电子、视听室读者服务;信息技术综合读者服务;读者教育与宣传服务;读者服务的体语艺术。做到以读者服务为中心,基本包括了本馆目前工作的各个方面。讲座每周一次,时间安排在每周三业务学习时段,地点在读者培训室。每次讲授时间大致在1.5小时左右。除了对“读者服务总体介绍”和“阅览服务与创新”两个主题安排讲两次外,其余主题均安排讲一次。
我馆对讲座有明确要求:(1)内容充实,有针对性;(2)语言生动,表达清楚;(3)蕴含新意,避免照本宣科;(4)要有学术含量、逻辑思路。并将上述要求化解为八项指标,制成讲座指标调查表,收集反馈意见后给各项评分。讲座经费由图书馆向院领导请示筹措,适当给讲授人以报酬,比照学院课时费按授课效果适当调整,即课时费按评分结果发放。目前第二期已讲授完毕,效果良好。
(二)培训考察
我馆在2006年至2007年两年间安排了几次培训考察活动:派出员工到北京、天津、青岛、西安等名校图书馆参观考察、进行培训。对派出人员,要考察其接受培训后的工作绩效、业务水平是否提高,并将此列为年度考核参照之一。
(三)参加学术活动
自2004年以来,我馆成员多次参与了由本省或全国图书馆学术团体召集的学术会议。对参与会议者,本馆有两项规定:第一,凡与会者应有本人独立撰写或担任第一责任者的文章被收录;第二,与会者是该学会的骨干或学术带头人(如理事等)。其规定,既鼓励人们踊跃参与研究,又杜绝了“变相旅游”的负面现象。多数与会者归来后,馆内会安排一次学习时间,传达、介绍会议情况。
(四)安排外语业务学习
作为外语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是学院的一大特色。为了给教学与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员工应当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为了提高员工的外语水平,我馆在每周三的业务学习时间,专门抽出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由外语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为大家讲授外语,内容包括日常用语及图书馆工作的日常业务用语。为巩固知识,上周学习的新内容,在下一周对参加学习的人员轮流测验。经过半年的试行,效果很好。员工一般都可以和外教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对话了。
(五)举办创新服务方案设计比赛
为了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更好地在“以评促建”活动中建设图书馆软环境,我馆组织了创新服务方案设计比赛。以读者至上为设计理念,以充分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提高办馆效益为目标指导创新方案设计。要求结合本馆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创新性。各部门都拟定了创新服务方案。对于获奖的服务方案都已付诸实施,并在评估中受到了专家的好评。
笔者认为,构建学习型图书馆,各馆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作为外语职业院校,在把外语作为工具、并掌握基本业务知识的情况下,把服务定为深化专业讲座的主题,并配合讲座举办创新服务方案设计比赛是很有必要的。从目前情况来看,各种实践环节都在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三、几点思考
我馆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的设想付诸行动已经经历了两年多时间,到目前已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也算是有了良好的开端。笔者愿就设计、参与这项工作的体会,陈述一些看法就正于同行。
(一)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的意义
一是有益于从业者群体素质的提高。前辈学人张德芳先生曾坦率指陈,现在的从业人员“占比重最大的只是把图书馆工作当成一种职业”的“弱质队伍”[2]。上个世纪末,华北某农业大学曾对70位情报人员做过一次业务知识测验,其中有58人不知道阮岗纳赞定律,有1/3不能正确回答用户目录类型[3]。上述情况近年有明显改善,标志之一是业内人士的学历水平已大大提高。例如,浙江省23所本科院校图书馆于2002年底有在编人员1 347人,其中本科学历者551人,硕士、博士学位者38人,三者共计589人,占在编人员的43.727%[4]。据对天津市10所大学图书馆的调查,具有本科学历者已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9.8%[5]。但仍存在着理工科毕业者偏少、掌握计算机知识者偏少的现象。在目前,利用图书馆内部人员的力量,通过举办讲座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是事半功倍之举。另外,通过接受培训,使部分人员提高了水平;参加学术会议,拓宽了视野都有利于提高素质。
二是有助于形成从业者凝聚力。“秦外院”图书馆历史较短,招聘、调入人员的条件大都较理想。从总体上看,年龄、学历结构都优于其他一般院校图书馆。从年龄结构看,20名在编人员中,年龄在20岁~30岁者7人,31岁~40岁者7人,41岁~50岁者5人,51岁以上者仅1人。50岁以下者占90%;40岁以下者占65%。从学历结构看,具有硕士学历者2人,大学本科学历者15人,大专学历者3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在编人员的85%。在上述知识结构的人员群体中,既蕴含着优化服务的潜能,也包含着可能产生障碍的因素。这些因素是:第一,所学专业知识与从事的工作有差别。我馆在编人员中,毕业于图书馆学专业者4人,毕业于外语专业、计算机专业者各2人,其余为其他专业。即使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也并非是图书资料系列专业技术职称。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之间的差异可能影响服务水平。第二,图书馆员工之间,知识水准、业务能力难免存在差距。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有大量常规的程式化工作,更兼图书馆是个相对清静乃至“清贫”的部门,在一些工作中“技术含量”不高,可供博弈获取的名利也不多,所以人际关系相对平和。然而,在现代信息环境中,许多日常工作的知识含量都明显提高,员工之间将出现一个“磨合”的过程。正如有的同行分析的那样:“在小知识分子的群体中,‘文人相轻’的陋习相对重些,人们往往善于发现他人之短。”[6]在现代信息环境中,更可能形成“以己之长,度人之短”的心态,从而在人际关系中形成龃龉与隔阂。通过举办业务讲座,体现了“能者为师”。一方面,使绝大多数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自身价值。另一方面,使讲座的受众拓展了知识面,或多或少地有所收获,使多数成员既有了成就感,又得到了实际收获,有助于今后工作。这些,自然会有助于防止误解、增进团结、实现“事顺人和”。
(二)有待改进的问题
第一,如何使构建学习型图书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如何使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持之以恒、取得长期效果,制度保障是关键。我馆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的行动,虽说目标明确、计划合理,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尚未形成相关制度。鉴于高校图书馆是隶属于学校的教辅部门,宜着手从“次级制度”层面注意制度建设。所谓“次级制度”,是指“由行业习惯、工作方式、内部规定等一系列带有‘约定俗成’色彩的群体行为方式集合”[7]。在得到学校领导批准,并被馆内人员长期遵守、主动参与后,这项工作才能持续开展。
第二,如何促使学习深入?我馆讲座以读者服务为首选主题,是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的。但长期开办讲座,就必需经常关注本院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发展。根据教学与科研工作需求为员工补充新知识,以便更有效地提供信息保障。如何保证讲座的内容经常有新知识因素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
第三,“近期未来”展望。我们在上级正确领导和全馆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近期开展了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这项工作已见到了初步成效。我们对“近期未来”有个大致设想。所谓“近期未来”是借鉴杨华先生的界定[8]。指3年至5年内,我们准备每年至少举办一期讲座,紧扣着一个主题,分8次至10次讲授。讲授人以本校自选为主,适当地邀请院外专家或业界专家讲学。另外,每年选派在编人员10%左右接受培训,争取在5年内有半数以上的在编人员至少接受过一次培训。同时,倡导学习研究,本馆成员每年都力求有学术论文发表。总之,我们要以提高办馆效益和全员业务能力为目标,本着量力而行、重在实效的宗旨,把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的工作坚持下去。
以上所述,不过是一所小型院校图书馆的点滴体会。我们深知,构建学习型图书馆是大势所趋,但具体策略与措施必须因院校制宜。我们无意把本馆体验扩大成为集体经验。试陈浅见,就正于同行,尚祈方家教正。
[1]程焕文,王蕾.21世纪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21(2):15~21.
[2]张德芳.实话实说:我对当前图书馆状态的几点看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3):6~10.
[3]张士朝,李希孔.从一次业务知识测验谈情报工作者的整体素质[J].图书情报通讯,1998,(1):54~56.
[4]高跃新,王增清,徐永明.浙江省高校图书馆人员编制的现状分析与定编思路[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3(2):42~46.
[5]南开大学“天津地区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管理研究”项目组.天津地区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管理研究项目报告[J].图书与情报,2006,(2):36~40,45.
[6]刘俊英,武旭.图书馆现代化与人际关系[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7,(1):32~34.
[7]武旭,马慧.变革时代的图书馆制度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8,18(1):11~13.
[8]杨华.关于“近期未来”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问题[J].河北科技图苑,2005,18(5):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