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生产率”:低碳经济的企业发展模式
2010-04-11
“碳生产率”,一个新概念
2008年10月,麦肯锡在一份题为《碳生产率挑战:遏制全球变化、保持经济增长》的报告中指出,任何成功的气候变化减缓技术必须支持两个目标——既能稳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又能保持经济的增长,而将这两个目标结合起来的正是“碳生产率”,即“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GDP产出水平”。
过去,企业一般关注劳动生产率,即每一个劳动力产出多少经济效益,或者说投入多少资本产出多少净利润,但是并不关心消耗了多少能源、给环境带来了多少负担。而“碳生产率”最关注的是能源的产出效率。
“碳生产率的分子是GDP,是经济产出;分母是碳排放量,是产出所消耗的能源。所以,低碳经济是‘低碳’+‘经济’,不能有低碳没经济,也不能有经济没低碳。”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说。
诸大建认为,低碳经济有两个目标,一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碳生产率就是在增加经济增长和人类福利的同时,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企业在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
第一个片面性,简单地认为服务业是低碳的,工业就是高碳的。“一听到低碳,就认为高耗能的行业、第二产业工业要被淘汰,而只有第三产业、服务业才是低碳的。其实,在第三产业中也有高能耗的经济。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中发现,像ICT(信息和通信技术)这类资金密集型企业的设备,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2%,与全球航空运输业相当。而在第二产业中也有低碳的,比如上海宝钢是能源密集型的企业,但是单位碳的经济产出率很高,高于同行,就是低碳企业。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服务业是低碳的,工业就是高碳的。”
诸大建认为,一个企业是否属于低碳企业,并不是看它使用能源量小、温室气体排放量小,而是看这个企业是否能更有效地使用能源。每单位碳产出越高,碳生产率达到了一定的标准的企业才是低碳企业。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碳基准值,一旦设定,政策就要扶持那些在基准值之上的企业,而那些距离基准值很远的企业,就要逐渐淘汰。
第二个片面在于,一些企业认为,低碳经济就是减低能耗、节约企业的成本。当然,这是低碳对于企业的一个重要意义。但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更强调的是转变企业经济发展模式,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进而促进对整体运营效率(如供应链效率、生产效率和办公效率)的提升。一些市场需求旺盛的高耗能企业,提高产能所获得经济效益远远大于减少能耗所带来的成本节约。因此,如果把低碳发展仅局限于成本节约,那将阻碍低碳对企业发展模式的深层次变革。
第三,如果仅仅从社会责任角度来理解低碳,那么很显然忽视了其更加重要的商业意义。诸大建认为,“以往企业都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不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但是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不仅有利润目标,还有自己的价值目标,保护环境、解决更多就业,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意味着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将创造利润目标与创造价值目标结合起来。”但是,说到实现价值目标,并不意味着企业不去创造利润,而是要让企业看到低碳经济带来的商机,使实现价值目标不仅停留在对企业道义上被动的约束,而是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显示,欧盟、日本和美国的很多企业,由于一直较为重视对低碳的研究,如今已经大幅度加速了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提升。丹麦很多企业掌握的能源技术产品和服务水平目前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相关技术出口收入近些年获得大幅度提高。日本大力发展光伏技术,其光伏企业已经占该行业的国际高端市场。
尽管美国没有承诺国家减排任务,企业也只是自愿减排,但美国的很多企业已经是节能降耗和减排技术的世界级引领者,其技术和服务已经具有世界市场,渗透到诸多领域。这些都意味着低碳发展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当一个东西稀缺时,它就可以在市场上交换,就能变得奇货可居。”诸大建教授举了个例子,“比如,中国在将来要控制企业的碳排放额度,这必然导致碳的稀缺,碳交易的价格就会上涨。假如我的企业账户上有10个碳排放的指标,而我通过低碳技术只使用了5个碳排放指标,那么剩余的5个指标就可以卖出去。当碳指标越来越稀缺的时候,卖出的碳价格就越高,这就为减少碳排放的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利润。”
据测算,现在二氧化碳生产率为每吨产出1130美元,到2050年二氧化碳生产率需要达到17100美元,是现在的15倍,2030年是4700美元,是现在的4倍,所以碳的价格将会越来越贵。企业应该利用二氧化碳排放的交易机制,将污染化作资源,这就是未来的商机。所以,中国企业应该从战略发展和未来竞争力的高度去看待低碳问题。
低碳不是企业公关部门的事,而是企业总裁的事
根据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提出的目标,到2050年,力争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比1990年减少50%。据此推算,从现在起的41年里,全球碳生产率需要每10.4年翻一番,到2050年达到目前的15倍。
要实现这样的增速有多难?诸大建以劳动生产率的增速作为对比,预估其中的难度。他说,人类将劳动生产率提高15倍,恰好花了125年(1884年-2009年)时间,而碳生产率需要在41年里提高相同的倍数,相当于仅用1/3的时间走完125年所走的路,挑战可想而知。
企业该怎么做?诸大建认为,一要有目标,二要有行动。
“首先,碳生产率怎么提高,企业要设定目标。通过与行业设立的标杆、政府的规定,来设定自己的低碳排放目标。这里分成两种目标。一是绝对低碳,二是相对低碳。绝对低碳是根据联合国1990年颁布的全球减排的基准线,将二氧化碳减排到1990年的标准以下。还有一种是相对低碳。比如目前的减排情况企业我达不到减到1990年的标准,那么我就设立一个目标,假设我不做低碳会排多少,如果做了低碳又会排多少。”
另外,成长型和成熟型的企业,减排的方法也不同。成熟型的企业,市场已经稳定,经济产出已趋于稳定,不容易增加,那只能降低碳排放量。而对于成长型的企业,经济产出和能源消耗都在增加,那就要提高产出率,让经济产出的增加速度超过能源消耗的增加速度。就是用同样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产出,用增加少量的碳获得更快的经济发展。
比如,美国的经济体总量增长很难,趋于稳定,那只能减少碳的产出。而中国的经济GDP在增加,碳排放也在增加,所以要用增加少量的碳排放数量来获得更大的GDP的经济产出。
同样,对于世界500强企业,它们都在努力降低碳排放。而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说,则是要让上面的分子增长得更快。“所以每一个行业里都有一个基准值,都有做得比较好的标杆企业。你同它是一个行业的竞争对手,它的碳排放做得比你好,你就要追赶它。”诸大建说。
低碳不能仅局限在减少打印纸张、关闭电源开关、调整空调温度这些浅表层次,而是要将低碳发展融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中去。
在向企业推广低碳经济的理念时,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官员郑平总会遇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与企业谈低碳合作的时候,刚开始他总是被介绍给社会责任部门、公共关系部门,但是谈了不到一个小时之后,就要找业务部门、物流部门、甚至公司的管理层。
“因为低碳发展所涉及的范围不是平时理解的企业品牌形象宣传,不是一个公共关系部门可以承担的,而更多的是业务部门、研发部门的责任。如何改善企业的业务流程,以更低能耗、低成本、低排放的方式运营;如何加强投资和研发,以提供更低能耗的产品以及低碳解决方案;这些都与企业运营模式和核心竞争力直接相关。所以低碳是一个核心业务的转变,是企业经济转型的问题。”郑平说。
“低碳不是企业的公共关系部门来抓,而必须要企业的总裁、一把手亲自来抓。”诸大建认为,要把对低碳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从边缘的环节深入到战略上的高度,要认识到这是整个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型。
“比如,开发商怎么在建房子的过程中实现低碳?金融行业怎么做好绿色信贷,怎么抓住新商机?在未来,看一个上市公司,它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数要与碳结合在一起。那么股民长期投资的就是这类企业,因为它的市场价值空间最大,发展最可持续,前景最好。”
从经济学上说,什么资源稀缺就要想办法解决,让它不稀缺。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从解决稀缺资源开始的。诸大建教授认为,“低碳经济其实是一轮新的经济革命。过去的工业革命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19世纪时劳动力稀缺,所以发明了机器替代劳动力,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今天劳动力不稀缺,而是能源稀缺,碳排放稀缺,所以低碳经济是从解决能源稀缺、碳排放稀缺开始的。”
“只有早点认识到并行动起来的企业,才能在这新一波的经济革命浪潮中成为站在浪尖的弄潮儿。”